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学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学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
列强侵略的加剧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时空定位
一、太平天国运动
姓名:洪秀全 原名:仁坤
小名:火秀 籍贯:广东花县
学历:童生 生卒:(1814-1864)
家世:农民家庭
大事记:
1814-1843,七岁进入私塾,十五年考试,四次落榜,终为童生。
1843-1851,创立“拜上帝教”,传播教义,发动民众。
1851-1864,建立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直至灭亡。
愤青洪秀全的逆袭故事
(一)背景
1.根本原因:清政府吏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搜刮人民,阶级矛盾激化;
2.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鸦片战争),民族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
4.理论、组织基础:洪秀全把西方的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与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农民运动。
(二)过程
金田起义
运动开始
定都天京
与清对峙
北伐西征
天京事变
天京陷落
由盛转衰
军事全盛
1851
1853
1853——1856
1856
1864
东王
杨秀清
西王
萧朝贵
南王
冯云山
北王
韦昌辉
翼王
石达开
皇权思想争权夺利
一、太平天国运动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三)纲领
1.1835年《天朝田亩制度》
(1)主张: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2)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真正实施(局部地区曾推行)。
(3)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平均分配土地(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实质: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巩固小农经济)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实质:绝对平均分配产品,废除私有制(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
2.《资政新篇》
(1)主张: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2)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实施。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是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内容:
(2)评价:
政治: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干涉中国内政。
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三)纲领
革命性
落后性
空想性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
政治: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
经济: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
对外: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文教: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进步性
局限性
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一、太平天国运动
区别《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同点 经济主张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济 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未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缺乏群众基础
相同点 都具有反封建的历史作用,有鲜明的革命性;都缺乏实行的社会条件,具有空想性;都是为了巩固农民政权 一、太平天国运动
(四)结果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大兴土木,将两江总督府扩建为豪华壮丽的天王府,还从民间挑选嫔妃。其他诸王也竞相效尤,冠冕服饰,仪卫舆马,无不奢华。太平天国还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
——“马工程”:《中国近代史》
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内因:贪图享乐;目光短浅;争权夺利
(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历史的局限性。
①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②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③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制度和思想。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在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李鸿章因“功”任两江总督,并封一等肃毅伯。一、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
曾国藩
Q:李鸿章提出了哪些谋求“自强”的建议?
购买外洋器物……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1861年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跑船折》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1864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
Q:结合材料分析“购买外洋器物”的目的
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国侵略;
学习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发展机器制造业;
觅制器之人,科举取士时,增设一科录取科技人才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护封建统治
二、洋务运动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
洋务派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地方)
洋务泛指与西方的一切事务,如外交、通商、传教、引进机器生产和学习先进技术等。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兴起了一场以兴办近代企业,和建立新式军队为主要内容,以“自强” 、“求富” 为主要目的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
内容:
① 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企业性质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军事
(官办)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崇 厚 天津机器制造局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民用
(官督商办)
开平煤矿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促进工业近代化,
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二、洋务运动
内容:
②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派遣留学生。
教育近代化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
——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
③ 筹建海防,建立新式海军。(北洋舰队)
镇远号(德)
定远号(德)
致远号(英)
军事近代化
北洋水师,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
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二、洋务运动
李鸿章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庚子西持从谈》
Q:为什么是“纸糊的老虎”?什么事件揭破了“纸糊的老虎” ?
甲午中日战争;
主力舰均来自外购,没有完整的工业,军事体系支撑
Q:为什么李鸿章不能“实在放手办理”?
“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拟谕防东患添练海军。都御史张佩纶亦抗疏言之……且请以兴造海军之款,移修颐和园。” ——《海军纪实·述战篇》
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阻碍
二、洋务运动
评价 表现 史实
积极 经济近代化 创办军事、民用工业,
采用 生产
思想近代化 中体 ,突破传统理念
军事近代化 创办三支
近代化 设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近代化 设总理衙门
局限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只学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机器
西用
海军
教育
外交
二、洋务运动
(一)边疆危机
危机表现 中国的应对措施 结果
西北
西南
东南
1864,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新疆建省
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1883,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
中法战争,
1885,镇南关大捷
《越南条款》,
越南独立
1885,台湾建省
1879,日本吞并琉球;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
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刘铭传率军民击退法军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日本乃万国之本”,“开拓万里之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御笔信》
亚洲
中国
满蒙
朝鲜
台湾
日本
世界
日本“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1)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1.背景
(2)导火线:朝鲜发生农民起义;
(3)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懦弱,不认真备战。(可乘之机)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
威海卫战役
丰岛海战
平壤陆战
辽东战役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进程
清 政 府
仓促应战
1丰岛海战
2平壤战役
3黄海海战
4辽东战役
5威海战役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清军大败,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双方损失相当,中国失去制海权。
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日 本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进 攻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3、《马关条约》的签订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割三地:割辽东、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两亿:赔偿白银2亿两;
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
允设厂:允许日商建厂。
《马关条约》之内容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3、《马关条约》的签订
对中国:
列强侵略进入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给中国人心理带来极大伤害;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
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地主阶级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不可能成功。
对日本:
增强了综合国力,刺激了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对列强:
打破东亚旧格局,远东矛盾加剧,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4、《马关条约》的影响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以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最后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台湾全部沦陷。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指: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经济上)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政治上)。
资本输出:(1)争做中国债主;(2)开设工厂;(3)修铁路;(4)开矿山等
熊代表俄国
太阳代表日本
肠(蛇)代表德国
虎代表英国
蛙代表法国
鹰代表美国
1898年,谢缵泰感慨“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蚕食鲸吞,瓜分豆剖,中华大地群魔乱舞”的时局,悲愤难当,特绘制《时局图》,以警国人。
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
国民知醒今宜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谢缵泰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
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②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缓解,美国有了单独的侵华政策。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课堂总结】
救亡图存探出路-----步履蹒跚圆梦难
农民阶级探索失败
地主阶级探索破产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侵略加剧再危机------民族危机深渊陷
敢问路在何方?
依靠谁?走什么道路?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分水岭。促使中国人民思考对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甚至抛弃清朝统治,按照近代民族国家的模式建立新的国家的观念已经开始出现。从此以后,维新与革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