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时空坐标
1911年10月10日
1900年
1912年1月1日
狭义: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目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习题检测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一章
CAILIAOYUEDU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以资产阶级为领导阶级,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为目标的革命。
基本定义
由资产阶级领导,联合其他反封建力量(如农民、工人),通过暴力或改革手段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的社会革命。
核心目标
政治:推翻君主专制或殖民统治,建立代议制民主政体(如议会制、共和制);
经济:破除封建土地制度(如领主经济、地主经济),确立资本主义私有制,推动工业化;
思想:以“自由、平等、民主”等启蒙思想取代封建等级观念和神权政治。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檀香山)和政党(同盟会1905.东京)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 “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中国同盟会总章》(1905年8月20日)
一、本会定名为中国同盟会,设本部于东京,设支部于各地。
二、本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三、凡愿入本会者,须遵守本会定章,立盟书,缴入会捐一元,发给会员凭据。……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5.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尤其是三民主义的提出。
4.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的积极宣传组织。
黄花岗起义(1911 年)
经过:1911 年 4 月 27 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广州黄花岗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与清军展开激烈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很多革命志士牺牲,其中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二)三民主义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难点解读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主张通过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其目的是防止少数人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而获取暴利,同时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福利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在城市中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土地价值不断上升,通过平均地权,可使这部分增值收益用于公共事业,如修建道路、学校、医院等。
节制资本:孙中山认为要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主张限制私人资本的过度发展。对于具有垄断性质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如铁路、矿山、银行等,应由国家经营管理,以避免少数资本家对这些行业的垄断和剥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二)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评价:
(1)进步性
①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②反映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民生富裕的愿望;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①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②反封建不彻底(封建土地私有)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大多数人民所需要的,就只是“推翻满清”,至于推翻满清以外的事,则他们所不问。所以辛亥革命的结果,便只是将满清推翻了。
——徐天一《今之革命与革命者》1928年
1
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辛亥革命前的各次起义形势图
七十二烈士之墓
徐锡麟
秋瑾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
经济上:1903年设商部,倡导创办工商业企业,奖励实业。
教育上:推行教育改革,1905年废科举、创学部,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留学生推动了西方思想的传播
张謇(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四)清末新政
政治上:1、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整顿吏治、合并机构。
1905年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下谕设立资政院;
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确认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改革方向;
宣统元年(1909) 各省设立谘议局。
宣统二年(1910)十六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三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资政院亦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清政府不得已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四)清末新政
(五)“预备立宪”(1906-1911)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
四、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之,议院不得干涉;
五、统帅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六、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交决;
七、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钦定宪法大纲》
◎五大臣出洋考察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五)“预备立宪”(1906-1911)
清政府的自救——“新政”和“预备立宪”
1911年清政府第一届内阁(共13人)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徐世昌(汉族)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族)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皇族内阁”促使部分立宪派转向支持革命,汉族官僚与清政府离心,推动了反满运动。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下诏“仿行宪政”
颁行新官制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改革
革 命
兴中会成立
广州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
宣布实施“新政”
废除科举制度
1901
1894
1905
1895
1906
1905
1910
萍浏醴(lǐ)起义
1906
1911
1907
镇南关起义、钦州起义
1908
设立资政院
第一届内阁成立
河口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08
1911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二章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1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知识链接】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1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辛亥革命形势图及武昌起义形势图
武昌起义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中山陵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2)性质: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民主宪法
(3)内容:
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四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平等自由——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三权分立——防止专权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具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点。
(5)局限:因人设法,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的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
②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③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④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清政府施压。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袁)“在中国有信誉……是唯一可望从目前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是中国人民中最受信任的代表”。
——据《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整理
◎袁世凯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
2.结果:
(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2)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溥仪(幼年)
袁世凯称帝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一)积极意义
孙中山:“予三十年如一日之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之志,于斯竟成。”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家的权力归属发生了什么变化?政体的变化?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
“共和”一词原意为“公民的公共事务”。施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称作“共和国”。
共和政治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而不应当为私人利益而奋斗。共和政治的另一个基本含义是,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人不是继承的,不是世袭的,而是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的。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912年到1919年建成厂矿四百七十余个,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
——龚方铎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冲破封建主义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1914年,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建院并首次对外开放。
1914年朱启钤等人在中央公园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积极意义
4.社会:冲击了传统观念与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风俗近代化。
剪发辫
易服饰
移风俗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积极意义
(二) 局限性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2.没有发动广大民众;没有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材料:革命家吴玉章回忆录中这样记载:“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体现:(1)纲领——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农民——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群众基础。
(3)政党——同盟会组织涣散,在革命胜利时已四分五裂,普遍倾向妥协,起不到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
(4)军队——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装。
根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启示: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取的反帝反封建的胜利!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小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背景
内容
认识
兴起
发展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原因
清帝退位
就任临时大总统
习题检测
第四章
1.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臻,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D
2.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D
3.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均以更为务实审慎的态度向西方报道中国局势,并不多见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达出对孙中山政府实际治理能力的担忧。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 )
A.同情南方革命政府 B.反对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C.注重维护在华利益 D.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
C
4.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同时在各州县设立分会,各级领袖大都是在当地有威望的人。此外,四川保路运动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讲演等宣传手段,使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共同利益和共同诉求,激发了强大的斗志。这反映出四川保路运动( )
A.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B.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目标
C.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强 D.斗争策略具有一定灵活性
D
5.1912年的《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分西式和袍褂式两种。这反映出当时( )
A.西式礼服成为主流服饰 B.传统文化受到政府重视
C.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 D.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
C
6.辛亥革命后,出版业得到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19年,仅在上海一地,出版业的从业者就大约有4000人,遍及创作、印刷、装帧、发行各环节。就规模而言,出版业在当时上海国民经济诸门类中相当可观。此时期出版业的发展( )
A.反映了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B.适应了北洋军阀维护统治的需要
C.助力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
D.得益于晚清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C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