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历史阶段及特征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史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主题线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古代
近代
现代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
主题线索:
主题线索:
远古——1840
史前时期
夏商周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1840——1949
1949——至今
1840—1919
1919—1949
1949—1978
1978—至今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存
先秦时期
1)找出朝代名称及更叠顺序
2)找出我国历史上几个重要时期
A.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指
B.我国历史上分裂时期:
C.古代历史上大一统的时期:
D.古代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王朝:
3)哪些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公元前221年,秦朝
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
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元(蒙古族) 清(满族)
中国古代史整体感知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基本线索: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新石器时代
打制
石器
磨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国古代史】
一、辨·新旧石器时代
任务一:根据导引22-24页,将下列知识框架及表格填充完整,并比较新旧石器时代的不同特点。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框架图
旧石器时代人类对比表
新石器时代遗址对比表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 起源
早期人类
原始农耕
远古传说
发 展
新石器时代
山顶洞人
半坡遗址
部落联盟
群居生活
氏族聚落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框架图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河姆渡遗址
证实 真实性
炎帝、黄帝
(禅让制)
(人文初祖)
尧、舜、禹
考古发掘
精彩三年P65考点拓展
要素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时间
地点
生产 生活
地位 (意义)
共同点 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制造工具;
知道使用火;
采集狩猎;
群居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用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群居生活;
使用火,会保存火种
距今约3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集体生活。
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有重要意义,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群居;没有贫富差别;使用火和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为主
旧石器时代人类对比表
新石器时代遗址对比表
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
距今年代 约7 000年前 约6 000年前
生活区域
自然环境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和_______ 磨制石器和______
建筑样式
种植作物
驯养动物 饲养家畜 饲养家畜
陶器特色
共同点: 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
气候干燥少雨、河流较少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干栏式房子
半地穴式圆形房子
种植水稻
种植粟、小麦
制作黑陶
制作彩陶
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过着定居生活
石斧
骨耜
浙江余姚
陕西西安
人面鱼纹彩陶盆
生活用具
小组讨论:
对比两类遗址复原图不同之处,尝试解释其原因。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复原图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因地制宜
自然环境决定了房屋结构的不同
时代 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比较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采集、狩猎
农作物种植、
饲养家畜
群居生活
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为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基础
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说明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分化,是国家形成的前奏。
玉镯
玉琮
玉璧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
任务二:根据材料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特征?
多元:起源地多,分布较为广泛
一体:交融共生,共缔中华文明
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结论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精彩三年P61
复习导引P22
连一连:
炎帝的功绩:
教人农耕
黄帝的功绩:
开始建造宫殿
发明医药
发明陶器
开辟集市
发明车船
制造衣裳
教人们打井
仓颉造字、嫘祖缫丝、
伶伦音律、隶首算盘
材料一: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任务三:根据导引24-27页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启”开始)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二、理·早期国家建立与发展
(1)从材料一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夏朝遗址:二里头遗址
(反映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2)对比夏商周的疆域图,疆域有什么变化?周朝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广阔的疆土?
分封制
材料二
主要封国 诸侯 分封目的
卫国 周公之弟康叔 加强对原来的商人核心区的统治
鲁国 周公长子伯禽 加强对东方控制
齐国 姜太公吕尚 加强对东方控制
燕国 召公长子克 防范北方的少数民族
晋国 成王之弟唐叔虞 防范北方的犬戎、北戎,保证镐京和洛邑的安全
(3)分析分封制的对象、依据和影响?
影响:保证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容易造成地方割据,为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荀子·儒效》
对象:宗亲、功臣、先代贵族
依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
材料三
(4)图1-图4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文明成就?
(5)材料反映青铜器有什么功能?图5反映出甲骨文与汉字有什么关系?
商朝
材料四
图1:司母戊鼎
图2:四羊方尊
图3:三星堆青铜面具
图4:甲骨文
祭祀礼器;是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图5:“鱼”字的演变
注:西周崇尚礼制,天子为九鼎,诸侯为七鼎,卿大夫为五鼎。
图2:牛尊
(1)上述器具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三、观·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
图1:铁镰、铁锸
(2)根据材料分析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修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任务四:回答下列问题并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秦国、李冰
材料二
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时期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不下230次。
(3)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局面?并归纳产生的影响?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促进了局部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尊王攘夷的旗号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史实?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一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田地间纵横的小路,这里引申为不同田块之间的界限),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商鞅变法(BC 356)
使秦国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张(或作品)
儒家
战国时期 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道家
战国时期 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大多根源于人性的扭曲。因此,做人也应该顺其自然,这样才能返璞归真,社会才不会乱象环生。
墨家 战国前期 ①主张“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②主张“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法家 战国末期 主张_________,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建立中央集权(▲其法治思想后被秦始皇采纳。)
春秋晚期
鲁国人
①儒家思想的核心:_______。“仁”就是爱人,也就是关心和爱护他人:“仁”的另一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②治国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③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孔子思想集中在__________书中。
春秋末期
①辩证法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崇尚“自然”,主张_______________,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其思想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书中。
孔子
(创始人)
孟子
(代表人物)
老子
(创始人)
庄子
(代表人物)
墨子
(创始人)
韩非子
(集大成者)
材料四
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
(5)表格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出现了什么局面?补充表格。
“仁”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论语》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转化。
《老子》(《道德经》)
“无为而治”
“法治”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为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改革变法,旧有制度逐步消亡,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形成;
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
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试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以及百家争鸣带来的影响。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农业深耕细作,生产力提高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
各国竞相变法改革
为在争斗中取得胜利,各国采取不同思想学说,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产生私田,
井田制遭破坏,新兴地主力量增强
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根本原因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思想学术繁荣,出现“百家争鸣”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生产力发展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国竞相变法
经济:
政治:
思想:
大动荡大变革
大发展
大思想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社会动荡中孕育着进步
精彩三年72页考点拓展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