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从江县下江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 6 月素养评估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46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1—10 题,每题 3 分,11—14 题,每题 4 分,共 46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红绿灯是城市交通的指挥官,如果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整座城市的交通将陷入
混乱之中。人也一样,没有法律的约束,人可能会无法无天、闯下大祸。这说明
( )
A.法律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实现
B.法律规范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C.法律维护社会秩序,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保障我们的生活
D.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就能创造出安全、健康、有序的环境
2.某农化有限公司等六名被告违反法律规定,将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酸等危险
废物排进河流,导致水体污染,造成严重环境损害。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六名被告支
付相应的环境修复费用 1.6 亿余元和鉴定评估费用,并责令其制订恢复环境的具
体工作方案。这一判决体现的民法基本原则是( )
A.绿色原则 B.平等原则 C.诚信原则 D.自愿原则
3.小王到商场选购文具,被商场保安怀疑偷窃而强行带到办公室进行搜身,并宣
称这是商场的防窃规定。小王准备控告商场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的依据是
( )
A.商场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
B.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C.商场无权制定维护自身利益的规章制度
D.商场的行为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和荣誉权
4.初中生小白碰到了麻烦事:楼上邻居家小学生每晚 10 点跳绳十五分钟;学校未
经许可将其照片用于招生宣传片,同学议论她爱出风头;妈妈怀疑她交友不慎,查
看她的日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邻居小学生的行为属于行使房子的财产所有权,是正当的
B.学校未经小白许可使用她的照片,以盈利为目的做宣传构成侵犯肖像权
C.父母有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引导,查阅子女日记不构成侵权
D.解决小白与妈妈的纠纷,可以选择便捷经济的仲裁途径
5.对下列事件的点评,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点评
诚信是民法典的一项基本原 A 出版社未经作者本人同意发表其作品
则,要讲信用
曹某从商店购买的手机经常出现问题,在找
B 每个人都能做到依法维权
商店协商解决被拒绝后,在网络上辱骂店主
合同为当事人之间确立的合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
C 法权利义务关系,受法律
房合同
保护
公民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两位乘客堵住高铁车门,无视劝阻,导致发
D 正确行使自由和权利,否则
车延误,被处行政拘留十天的处罚
要承担刑事责任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编继承编的有关规定,关于法定继承的说
法,正确的是( )
A.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兄弟姐妹
B.丧偶儿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C.在分配遗产时,作为同一顺序继承人的儿子要比女儿多分
D.继承开始后,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7.某班同学对社会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讨论。下列事件与判断对应错误的是( )

事件 判断 项
某公司在客户孙某明确表示不接受电话推销业务后,仍继续推销, 民事违 A
构成对孙某隐私权的侵犯,被判赔偿孙某精神损害抚慰金 法行为
李某无视高铁上的禁烟标志和广播提示,在卫生间吸烟触发烟雾 行政违 B
报警器,被铁路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法行为
杨某设网诱捕迁徙野生珍稀鸟类进行贩卖,被人民法院以危害珍 刑事违 C
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行为
李某因不满邻居刘某养犬影响自己生活,在网上发视频辱骂刘
刑事违 D 某。人民法院判决李某删除视频、赔礼道歉、承担精神损害抚慰
法行为 金
8.小琳将自己的压岁钱捐赠给了受灾地区的学生,她的这一做法体现了其行使了
( )
A.物质帮助权 B.财产处分权 C.财产占有权 D.财产使用权
9.下列对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判决书(摘选)
本院认为,依照 的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公共场所扒窃他人财物,构成盗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
万元。
A.判决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B.扒窃他人财物应承担民事责任
C.王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D.判决书中的有期徒刑、罚金均为主刑
10.周某在某公寓 32 楼楼顶天台向地面人群投掷砖头,砸中楼下行人娄某,致其死
亡。经人民法院审理,判决周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此案例警示我们( )
A.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B.民法典是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
C.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D.要认清犯罪危害,自觉远离违法犯罪
11.2024 年 9 月 17 日,某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8 名编造传播“该地有人员因台
风被吹落高坠”谣言的违法人员被依法处罚,其中 5 名违法人员被警方依法行政
拘留,3 人被处以警告等行政处罚。由此看出法律( )
①通过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 ②通过调解纠纷和制裁
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③通过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
会公共利益 ④通过建立和实行各种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的文明和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下面漫画《法律保障》说明( )
法律保障
①公民需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收集个人信息 ③国
家为个人信息保护构筑法律保障 ④公民个人信息权不再受到侵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我们要有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做到与法律同行。下列言行符合这一要求
的有( )
①小宁进入中学后,学习跟不上,生活不适应,不顾父母和老师的劝阻坚决要退学
②小林遭到学校高年级的几位同学欺凌,考虑到自己势单力薄选择忍气吞声 ③
小丽每次坐电动车时都不忘记戴头盔,并嘱咐家长按交通规则规范行驶 ④小娇
利用课余时间听法律知识讲座,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守法意识和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李某在网络游戏中以“赠送游戏皮肤”“低价购买账号”等名义,对未成年人
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先后骗取 5 名未成年人的钱财共计 6 万余元。下面是关于此
案的判决书:
判决书(摘要)
被告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依法以诈骗罪判处有期
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 2 万元。
下列对判决书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有( )
①预防犯罪,需要青少年杜绝不良行为 ②有期徒刑和罚金均属于刑罚中的主刑
③李某的诈骗行为违反了刑事法律规范 ④作出上述判决的国家机关是人民法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4 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第 15 题,本题 8 分。根据图文,回答问题。
15.阅读图文,回答问题。
(1)民法典保护了小明哪些权利 (2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6 分)
三、阅读与思考:第 16 题,本题 10 分。阅读材料,简明扼要回答问题。
16.某校开展“法润青春护成长”系列活动。
活动一 法治副校长给同学们讲解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以下
是部分法律法规的摘录。
网络安全法 家庭教育促进法 未成年人保
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 护法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 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 国家、社会、学校
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 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 和家庭应当教育
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 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和帮助未成年人
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 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 维护自身合法权
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 益,增强自我保护
惯。 的意识和能力。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法律是如何保障我们的生活的。(3 分)
活动二 同学们自发组织了模拟法庭活动,以下为模拟法庭教育环节的部分内容。
法官:两名被告,翻开你们的档案,我们看到,你们也曾经是很优秀的孩子,是
什么原因让你们走上了犯罪道路呢 小明,你本与被害人无冤无仇,仅因一句口
角,便一时冲动对被害人进行伤害。小军,你为所谓的朋友义气,便加入伤害被害
人的行列。人生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
不能逾越。对此,我给你们的建议是……
(2)结合上述材料,把模拟法庭教育环节补充完整。(7 分)
四、判断与分析:第 17 题,本题 14 分。联系材料,判断分析。
17.被告人孙某以诈骗为目的,在某互联网平台发布出售网络游戏账号的虚假信
息,骗取未成年被害人华某某信任后,向其提供虚假的游戏账号密码,并编造钱款
被冻结、需支付保证金、过户费等理由,共骗取华某某人民币 15 347 元。人民法
院以孙某犯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小黔看了案例后认为:犯罪的性质很恶劣,我们要勇敢与犯罪行为作斗争。请
你对小黔的观点进行评析。(14 分)
五、实践与探究:第 18 题,本题 22 分。按要求完成任务。
18.调研活动主题:筑牢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防火墙”。
[调研背景]
统计显示,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近 11 亿人(10.996 7 亿人),未成
年网民规模已经将近 2 亿,网络已成为广大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
为进一步统计本校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需要设计调查问卷。
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1.你每周使用网络的天数是多少
A.7 天 B.4—6 天 C.1—3 天 D.不使用
2.……
(1)结合主题,仿照示例,为“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一个问题。(4 分)
[发现问题]
案例一 某市交警队员在公园路口巡逻时,发现一辆摩托车呼啸而过,噪声很大,
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秩序,于是果断将其拦停。经检查,驾驶人宋某某未取得机动
车驾驶证,驾驶未悬挂机动车号牌的摩托车,且擅自改变机动车外形和已登记的
有关技术参数,交警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依法对其各项交通违法行为
作出合计罚款 700 元的处罚。
案例二 原告张某 10 岁的女儿,在原告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其手机,在被告诱导
下通过原告账户分 4 次共支付给被告 5 949.87 元,用于购买玩具。原告认为女儿
的行为明显已经超出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宜的程度,遂将被告起诉至人民法院请
求其返还钱款。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判令被告返还原告 5 949.87 元。
(2)案例一和案例二分别涉及哪种违法行为 并简述理由。(8 分)
[分析原因]
中学生张某原本热爱学习、乖巧懂事。自从认识了一些社会青年后,他便随
意旷课、欺负同学,受到了学校处分。后来,他还因多次赌博,被公安机关行政拘
留。成年后,他仍不知悔改,竟多次持刀抢劫路人,造成他人重伤,最终被人民法院
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3)张某最终被人民法院判刑说明了什么道理 (4 分)
[提出对策]
课堂上,王老师播放了一则视频:某中学一名 13 岁女学生遭到校园欺凌,三名
施暴女生受到了法律制裁。之后,老师播放了一则新闻:2024 年 3 月,最高人民检
察院检察长应勇在基层调研时表示,坚持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对未成
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运用所学知识,说说青少年应如何预防违法犯罪。(6 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1—10 题,每题 3 分,11—14 题,每题 4 分,共 46 分。
1.(B)
2.(A)
3.(A)
4.(B)
5.(C)
6.(D)
7.(D)
8.(B)
9.(C)
10.(D)
11.(A)
12.(A)
13.(D)
14.(D)
二、非连续性文本:第 15 题,本题 8 分。
15.(1)答:民法典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 分)
(2)答:①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
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3 分)②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
原则。(3 分)
三、阅读与思考:第 16 题,本题 10 分。
16.(1)答:①法律维护社会秩序。②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③法律促进社会发
展。(3 分)
(2)答:①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
的人。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
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④我们要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
未然。(答对一点得 2 分,三点得 6 分,四点得满分,7 分)
四、判断与分析:第 17 题,本题 14 分。
17.答:该观点片面。(1 分)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
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刑事违法是犯罪在法律
上的表现,即犯罪是触犯了刑法的行为。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6 分)
②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更要善于斗争,
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
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6 分)所以,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我们要
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1 分)
五、实践与探究:第 18 题,本题 22 分。
18.(1)答:(示例)你使用网络的用途主要有哪些
A.查找资料 B.社交聊天 C.娱乐休闲 D.其他(4 分)
(2)答:案例一中涉及的是行政违法行为,(1 分)该案例中宋某某的行为违反行政
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3 分)案例二中涉及的是民事违法行为,(1 分)该
案例中被告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承担了民事责任。(3
分)
(3)答: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
到犯罪的变化轨迹。(4 分)
(4)答:①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
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
离违法犯罪。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
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6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