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与探索 课件(1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与探索 课件(15张PPT)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
抗争与探索
一、理进程
学习任务一:
1.结合复习导引48-51页,将年代尺上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史实补充完整。(自主思考)
2.将年代尺上的史实按所属阶级归类
时空
坐标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资产阶级
洋务运动
抗争
探索
3.任选一组关键词,阐述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一段话的形式表达。(小组交流)
(1)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 洪秀全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2)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李鸿章 自强求富 近代化
(3)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康有为 甲午战争 变法图存 思想启蒙
(4)辛亥革命 孙中山 辛丑条约 同盟会 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 君主专制制度
(5)新文化运动 军阀割据 陈独秀 《 新青年》 民主科学 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
示例:鸦片战争失败后,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初步建立政权,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革命纲领。
一、理进程
近代化指资本主义化。近代化的过程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近代化
思想科学化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二、析特点
学习任务二:
说出以下图片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史实,并根据材料归纳其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
二、析特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近代化的地位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即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平均约20万元。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549家,资本总额为12028.2万元,比前一阶段有大幅度增长。
(摘自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近代化的步伐。
洋务运动
经济工业化: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近代化的地位
类别 颁布的新法内容
政治 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
经济 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
军事 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等。
文化教育 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
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步伐
近代化的地位
总纲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历史》
推动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
政治民主化
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进一步尝试
近代化的地位
口号:“民主”和“科学”
传播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反思和重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破除了传统的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特别是使一代青年的精神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
——《百年中国》
思想科学化
新文化运动
开启了中国思想领域近代化的步伐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里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模式(特点)。
中国模式:器物-制度-思想
高 度
19C60—90S
19C90—20C初
20C初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层层深入)
二、析特点
三、悟启示
学习任务三:(小组合作讨论)
1.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谈谈启示。
2.比较中国近代化和日本近代化的不同结果,谈谈启示。

领导派别
斗争方式
政治主张

领导阶级
背景目的
结果影响
启示:
要立足国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
······
确立君主立宪制
提倡文明开化
发展近代工业
努力发展教育
说说图片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哪些内容?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科学化
明治维新1868
归纳日本近代化进程的模式(特点)。
日本模式:器物、制度、思想同时探索
时 期
19世纪60年代
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
器物技术
明治维新
高度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日本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一没有充分经济基础,(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成为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二没有彻底的思想解放,思想自由作为前提,三没有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许纪霖《中国现代化》
近代化道路的选择应立足国情,不能盲目照搬。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比较中国近代化和日本近代化的不同结果,根据材料谈谈启示。
三、悟启示
真题演练
1.(2023·丽水)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人说它是“有心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是指
A.扶清灭洋 B.自强求富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2.(2023·绍兴)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说:“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这五十年”政治方面进化的是
A.握手取代跪拜 B.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总统取代皇帝 D.新学堂取代旧私塾
B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