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件(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件(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
发展阶段 发展情况 原因 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产生
洋务运动的诱导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产生
发展
外商企业的刺激;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张謇、荣氏兄弟)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的春天
①国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国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及共产党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夹缝生存
①国外: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②国内: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变化的表现
戊戌变法
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19世纪末:
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产生
一战期间:
短暂春天
一战后:
迅速萧条
国民政府前期:
较快发展
抗日战争:
日益萎缩
解放战争:
陷入绝境
建国后:
获得新生
改造为公,消亡
发展
程度
时间
依据下面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以及对应阶段特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实证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出版结构
影响
其他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
影响
1897年在上海创办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等
(2)成为社会变革运动中的重要推动要素,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创办
地位
(1)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识的人才群体
一、变化的表现
近代教育的发展
创办新式学堂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揭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后改名北洋大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3)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先河,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废除科举制 (1)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2)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意义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知识拓展
科举制的发展
近代社会习俗变化
影响
原因
表现
(1)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传入中国
(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推行了一系列措施
装束上——剪辫、易服(新式旗袍、中山装、西服等)、
劝禁缠足
礼节上——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
称谓上——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2)饮食、服饰、婚丧、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西餐、洋烟、洋酒、流行时装、烫发流行;文明结婚、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出现;公园、咖啡馆等风行)
(2)反映了中国社会面貌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革新,有利于推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有利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促进民主、平等等思想传播
生活
方式
风俗
习惯
(1)交通:19世纪70年代以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一、变化的表现
张謇兴办实业 背景 甲午战败后,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民间掀起了办厂浪潮
概况 (1)清末状元张謇弃官经商,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后逐渐形成了产业庞大、资本雄厚的大生集团,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获利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办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等机构。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经济扩张,加之张謇投资过多过快,大生集团趋于衰落
评价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状元实业家”,推动了中国轻工业的发展张謇兴办实业的历程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
材料一:华人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工厂自身技术力薄弱,很多设备都是西方淘汰产品。
材料二:民族资本主义轻重工业比重图
纺织业
面粉业
材料三: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分布
①资金少、规模小、设备差,总体落后。
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产业分布不平衡。
③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地区分布不平衡。
近代民族工业特点:
根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
二、变化的特点
材料研读
材料一 然而, 即使在 1941年, 仍旧可以在三四小时内 从外滩中段跑到一点也没有改变的农村地区。 ……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 差不多伸展到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在乡村, 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
—— [美]罗兹 · 墨菲
《上海 —— 现代中国的钥匙 》
材料二:
民国时期全家福
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平衡,总体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
知识拓展
报刊杂志见证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报刊杂志
主要宣传内容
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信息
1872年 1896年 1897年 1905年 1915年 1941年
《申报》 《时务报》 《国闻报》 《民报》 《青年杂志》 《解放日报》
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宣传三
民主义
宣传“民主、科学”
宣传无产阶级路线方针政策
文艺作品反映时代呼声
材 料 研 读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 西方坚船利炮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先贤们从“师夷长技”到“实业救国 ”、变法维新的探索, 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举起义旗发动革命, 推翻旧王朝, 挥动科学、民主大旗, 吹响思想解放的号角。
——《岳麓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内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变革带来的影响;
根据材料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变化的原因
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政治的变革,政治的变革也同样会促动经济的变迁。中国民族工业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饱受压抑之苦的资产阶级渴望政治革命带来“产业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仅使“当时人们特别感到解放的欢欣”,以为发展实业的最佳“机会”到来了,而且确曾为资产阶级发展实业提供了封建专制政体下所不可能有的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研读
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示例:政治和经济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说明1: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维新变法运动;
说明2:政治变革推动经济发展。19世纪60、70年代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刺激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史料实证
真题感悟
1.1899年,张謇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官府求援无果,开工不久就准备出让、闭厂。这反映了当时的大生纱厂(  )
A.注重产品质量 B.发展举步维艰
C.采用先进技术 D.推动交通革新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  )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挫 D.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B
B
真题感悟
3.在北大任教的辜鸿铭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国民思想仍存在的问题是(  )
A.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 B.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4.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
A.时人崇洋媚外 B.地区发展有差异
C.不记得了 D.科学思想的传播
A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