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广西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广西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中国旧石器文化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大石器传统,即使在南方或北方地区内部,各类石器在原料、制作技术、种类和形态方面也各具特色。这体现了旧石器文化的(  )
A.延续性 B.包容性 C.凝聚性 D.多样性
2.商鞅变法时期,军功是秦人获得政治权利的主要途径,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也不能享受世袭爵位的特权。秦国的这一改革措施有利于(  )
A.改进生产技术 B.增强军事实力
C.维护周王统治 D.完善户籍管理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仅继承了华夏文明王朝修史的传统,也通过国史书写,将自身政权与华夏文明政制相接续。由此可见,这些政权(  )
A.鼓励农业生产 B.注重地方管理
C.认同中华文化 D.推崇科举考试
4.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服饰,既有中原传统汉服、少数民族衣着,也有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衣装。这一现象体现了(  )
A.多种文明交汇融合 B.中外文化差异显著
C.西方艺术水平高超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5.如图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治理某个边疆地区的示意图。据此可知,该地区是(  )
A.西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台湾地区 D.新疆地区
6.据海关档案显示,1786—1833年,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商船从广州所购买的南京布达4400余万匹。这说明清代江南纺织业(  )
A.产品远销海外 B.产品种类繁多
C.机械化程度高 D.出现产业工人
7.自19世纪60年代起,至甲午战争前,各类新式学堂在中国渐次设立,培养了大批军事、科技、外语人才。这主要得益于(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
8.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传统王朝更替体系的循环链条,肇建民国。这一观点肯定了辛亥革命(  )
A.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9.音乐记录了时代的声音。以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流行于各地区的歌谣,这些歌谣集中反映了(  )
歌谣名称 歌词节选
《我随红军闹革命》 前山下雨后山那个晴噢,盼来了红军共产党,一杆大旗空哎中飘噢,我随那个红军闹革命
《拥军花鼓》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呀了门,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
《解放区的天》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A.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的精神 B.大生产运动蓬勃发展
C.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D.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
10.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分批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人士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此举旨在(  )
A.加强民族团结 B.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C.提高教育水平 D.落实“双百”方针
11.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改革,“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材料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数最多的国家,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这表明中国(  )
A.综合国力世界领先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外交展现大国担当 D.实现了国防现代化
13.一个贵族通常也是一名骑马仗剑的骑士,他的天职就是作为军事附庸而为其领主作战,尽管他本人也是拥有众多附庸的封建主。与此现象相关联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 B.日本大化改新
C.西欧封建制度 D.俄国1861年改革
14.巴黎和会主要决定大权掌握在“最高委员会”手里,实际操纵会议的是由美英法首脑组成的“三巨头”。据此推断,会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  )
A.保障了世界的长久和平 B.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C.维护了亚非拉国家利益 D.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15.1947年,法国政府对煤、电、钢铁等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同时由政府出资兴建大型电力工程。这说明战后法国(  )
A.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B.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消除了经济危机隐患 D.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二、材料题
16.互补共生的经济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汉墓部分文物资料
出土文物 木牍、简牍摹本
铁锸
各种种子、果核
《东阳田器志》木牍(摹本)
“客秈米”简牍(摹本)
农业生产工具之一,在当时广西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从出土的植物种实初步鉴定来看,除了稻、粟以外,还有黄瓜、木瓜等瓜菜,以及金银花等经济作物 “田器志”是墓中陪葬农具的登记单。“东阳”是地名,在今江苏盱眙县,说明登记单中的农具从东阳引进 “秈”即“籼米”,一种早熟稻种。“客秈”意思就是从外地引进的籼稻
——摘编自蒋廷瑜《广西汉代农业考古概述》
材料二 据初步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在广西设立的商业会馆共260个(如表所示)。
粤东会馆 湖南会馆 江西会馆 福建会馆 浙江会馆 云南会馆 其他会馆
128个 44个 36个 13个 6个 5个 28个
会馆每逢圩日,通常都组织戏班演出,吸引四周乡村的民众前来观看,宣扬商业文化,引导民众向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及时传递市场信息。随着会馆的不断修建,码头、公路、桥梁、街道、商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
——摘编自唐凌《从会馆看边疆经济开发中的民间力量及商业史叙述语言的选择——以广西为例》
材料三《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广西全面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的步伐,持续打通交通“断点”和“堵点”。目前广西已基本建成连接东盟、通达港澳、辐射云贵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同时,广西持续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还积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广西正全力跑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的“加速度”!
——摘编自《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广西跑出“加速度”!》(《广西日报》2024年2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的出土文物信息,概括汉代广西农业发展状况。根据木牍、简牍摹本信息,推测当时广西农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至民国时期广西地区商业会馆设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归纳商业会馆的设立对广西经济开发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述广西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所做的努力。
17.从古至今,人类孜孜以求地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和传播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墟遗址出土刻在龟腹甲上的甲骨文 古埃及刻在石碑上的象形文字铭文 两河流域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
材料二 中国造纸技术向西传播,10世纪时传到了欧洲。造纸是使印刷能够完成的必要技术,也是知识轻便性与再现性的关键进步。欧洲随后出现的印刷术,将市场转变成知识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书籍迅速成为一种大众产品。
——摘编自于尔根 雷恩《人类知识演化史》
材料三 有同学整理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做成以下图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人们存储知识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传播知识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主要途径演变的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类获取、存储和传播知识的因素。
三、综合题
18.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材料 历史兴趣小组整理出以下史料:
史料 ①南京“万人坑”遗址 ②《论持久战》 ③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线照片
配图及说明
该遗址是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集体屠杀的罪证遗址之一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史料 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 ⑤《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照片 ⑥《诺曼底登陆》
配图及说明
该集中营于1940年由纳粹德国建成,是纳粹德国二战期间在波兰境内设立的最大集中营,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四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第二天,另有22个国家签署了该宣言
该书由安东尼 比弗著,记录了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从策划到激战的过程
(1)史料按载体形式可划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请你协助历史兴趣小组对材料中的史料按载体形式进行分类。
(2)根据材料,选择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探究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主题不与参考示例重复,至少选取两则史料进行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明确。)
[参考示例]主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阐释:《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国家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美、英等盟国军队与苏军在军事上的相互配合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在同盟各成员国相互配合下,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宣告结束。结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025年广西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B C A D A B A C A D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C C D D
一、选择题
1.中国旧石器文化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大石器传统,即使在南方或北方地区内部,各类石器在原料、制作技术、种类和形态方面也各具特色。这体现了旧石器文化的(  )
A.延续性 B.包容性 C.凝聚性 D.多样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旧石器时代的相关知识。
【解答】题目描述了旧石器文化在不同地区(南北方)以及同一地区内部的差异性,包括原料、制作技术、种类和形态等方面的多样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正是“多样性”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延续性强调文化的时间延续,与题目描述的横向差异无关。排除A;包容性强调吸收或融合其他文化,题目未提及。排除B;凝聚性强调文化的统一或集中,与题目描述的差异性相反。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旧石器时代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商鞅变法时期,军功是秦人获得政治权利的主要途径,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也不能享受世袭爵位的特权。秦国的这一改革措施有利于(  )
A.改进生产技术 B.增强军事实力
C.维护周王统治 D.完善户籍管理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中军功爵制的作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以军功作为获得政治权利和世袭特权的依据,激励秦人奋勇作战、建立军功,能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秦国军事实力,B选项正确;题干强调军功与政治权利、世袭特权的关系,未涉及生产技术改进相关内容,A选项错误;商鞅变法是为了增强秦国实力,推动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并非维护周王统治(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选项错误;题干围绕军功爵制展开,与户籍管理无关联,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中军功爵制的作用。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仅继承了华夏文明王朝修史的传统,也通过国史书写,将自身政权与华夏文明政制相接续。由此可见,这些政权(  )
A.鼓励农业生产 B.注重地方管理
C.认同中华文化 D.推崇科举考试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内迁少数民族政权继承华夏文明王朝修史传统,将自身政权与华夏文明政制相接续,体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C选项正确;题干围绕政权继承华夏修史传统、接续华夏政制展开,未提及鼓励农业生产相关内容,A选项错误;材料重点是文化层面(修史、接续华夏政制),而非地方管理举措,B选项错误;科举考试创立于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存在科举考试,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
4.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服饰,既有中原传统汉服、少数民族衣着,也有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衣装。这一现象体现了(  )
A.多种文明交汇融合 B.中外文化差异显著
C.西方艺术水平高超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石窟艺术。
【解答】A.多种不同地区的服饰集中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这正是多种文明交汇融合的体现,A符合题意。
B.题干强调的是多种服饰汇聚,体现的是融合,而非中外文化差异显著,排除B。
C.题干未对西方艺术水平高低进行比较,重点是多种文明的交融,排除C。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未间断,与题干中多种文明交汇融合的主旨不符,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隋唐石窟艺术相关知识。
5.如图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治理某个边疆地区的示意图。据此可知,该地区是(  )
A.西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台湾地区 D.新疆地区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新疆地区的治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示。
【解答】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标志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朝设安西、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等地);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管辖,题干机构均是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体现,D选项正确;古代对西南地区(如云南等地)有诸如设置郡县、土司制度等治理方式,与题干中“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等管理机构不匹配,A选项错误;古代对东北地区(如黑龙江、辽宁等地)有设立都司等管理举措,和题干呈现的治理新疆的机构体系不同,B选项错误;古代对台湾地区,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朝设台湾府等,与题干机构无关联,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古代对新疆地区的治理。
6.据海关档案显示,1786—1833年,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商船从广州所购买的南京布达4400余万匹。这说明清代江南纺织业(  )
A.产品远销海外 B.产品种类繁多
C.机械化程度高 D.出现产业工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786一1833年,欧洲商船从广州大量购买南京布达4400余万匹,直接体现清代江南纺织业的产品通过对外贸易远销海外,A项符合题意,正确;
B.题干仅反映产品外销规模,未涉及种类,不符合题意,排除。
C.题干仅反映产品外销规模,未涉及生产方式,无法体现机械化程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D.还于仅反映产品外销规模,未涉及劳动力性质,不能看出产业工人的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自19世纪60年代起,至甲午战争前,各类新式学堂在中国渐次设立,培养了大批军事、科技、外语人才。这主要得益于(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据题干“自19世纪60年代起,至甲午战争前,各类新式学堂在中国渐次设立,培养了大批军事、科技、外语人才”和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为了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可得出甲午战前新式人才的培养主要得益于洋务运动,B项符合题意,正确。
A.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未推动新式教育,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C.1898年的戊戌变法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传统王朝更替体系的循环链条,肇建民国。这一观点肯定了辛亥革命(  )
A.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
【解答】题干指出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国传统王朝更替的循环,建立了民国。这体现了辛亥革命的根本意义在于终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A 项符合题意,正确。B.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并非辛亥革命直接且最主要的成果,不符合题意,排除。
C.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7年间,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与题干强调的“打断王朝更替循环”这一核心论点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
D.推动社会习俗变化并非辛亥革命直接且最主要的成果,与题干强调的“打断王朝更替循环”这一核心论点关联性较弱。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音乐记录了时代的声音。以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流行于各地区的歌谣,这些歌谣集中反映了(  )
歌谣名称 歌词节选
《我随红军闹革命》 前山下雨后山那个晴噢,盼来了红军共产党,一杆大旗空哎中飘噢,我随那个红军闹革命
《拥军花鼓》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呀了门,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
《解放区的天》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A.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的精神
B.大生产运动蓬勃发展
C.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D.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
【分析】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歌谣反映内容的理解,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我随红军闹革命》体现群众跟随红军闹革命;《拥军花鼓》体现群众送猪羊支持八路军;《解放区的天》体现群众对解放区、共产党的拥护,均反映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C选项正确;题干表格三首歌谣主要围绕人民群众对红军、八路军、解放区及党的态度与行动,未体现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的精神,A选项错误;歌谣中无关于大生产运动(如垦荒、生产劳作等)的描述,与大生产运动无关,B选项错误;民族意识觉醒多体现于反抗外来侵略、民族认同等方面,歌谣主要聚焦人民对国内革命力量的支持,并非民族意识初步觉醒,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歌谣反映内容。
10.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分批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人士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此举旨在(  )
A.加强民族团结 B.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C.提高教育水平 D.落实“双百”方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分批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人士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新生政权的认同度有待加强,组织观礼活动旨在通过亲身感受国家庆典,增进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国庆观礼是国家主权的集中展示,少数民族代表受邀参与,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理念,打破了旧中国民族隔阂的历史,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的核心措施是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等,与“组织观礼”无直接关联。观礼活动的对象是少数民族人士,而非经济领域的生产者或管理者,排除B项;新中国初期提高教育水平的举措包括扫盲运动、创办民族学院等,观礼活动属于政治文化交流,而非教育实践,排除C项;“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于1956年,与1950年的时间背景不符,且该方针针对科学文化领域,与民族工作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1.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改革,“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材料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知识。
【解答】题目提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时间相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试行,随后逐步推广,到1983年已基本覆盖全国农村。故D符合题意;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不符。排除A;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实现集体化,与“家庭承包经营”不符。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强调“一大二公”,农民缺乏生产自主权,导致效率低下,与“受到农民欢迎”矛盾。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数最多的国家,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这表明中国(  )
A.综合国力世界领先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外交展现大国担当 D.实现了国防现代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数最多的国家,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通过大量派遣维和人员参与全球安全事务,如在非洲、中东等地的维和任务,切实履行了大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符合“外交展现大国担当”的表述。这一行动既呼应了联合国宪章宗旨,也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C项正确;综合国力的衡量涉及经济、军事、科技等多方面,派遣维和人员数量多虽与国家实力有一定关联,但题干并未直接体现中国综合国力的“世界领先”地位,而是侧重中国在国际责任中的行动表现,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指国际政治格局中多个力量中心崛起,而维和行动属于国际安全合作范畴,更直接体现的是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的责任担当,与“多极化”的政治格局演变无直接逻辑关联,排除B项;国防现代化侧重国防科技、军事装备、军队建设等领域的现代化水平,而维和人员的数量与国防现代化的实现并无直接因果关系。中国国防现代化是长期发展的目标,题干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3.一个贵族通常也是一名骑马仗剑的骑士,他的天职就是作为军事附庸而为其领主作战,尽管他本人也是拥有众多附庸的封建主。与此现象相关联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 B.日本大化改新
C.西欧封建制度 D.俄国1861年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制度等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一个贵族通常也是一名骑马仗剑的骑士,他的天职就是作为军事附庸而为其领主作战,尽管他本人也是拥有众多附庸的封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族既是军事附庸,为领主作战;同时又是封建主,拥有自己的附庸。这符合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故C符合题意;古希腊雅典实行公民直接民主,与封建制度无关。排除A;日本大化改新是7世纪日本仿效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的改革,与题目描述的封建附庸关系不符。排除B;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属于近代改革,与封建军事附庸无关。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制度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巴黎和会主要决定大权掌握在“最高委员会”手里,实际操纵会议的是由美英法首脑组成的“三巨头”。据此推断,会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  )
A.保障了世界的长久和平
B.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C.维护了亚非拉国家利益
D.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分析】本题考查对凡尔赛体系特点的理解,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巴黎和会由美、英、法首脑组成的“三巨头”操纵,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优先考虑大国利益,忽视弱小国家诉求,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凡尔赛体系也因此打上大国强权的烙印,D选项正确;凡尔赛体系下隐藏着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等),后来引发了新的冲突和战争(如二战),并未保障世界长久和平,A选项错误;揭开美苏冷战序幕的是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与凡尔赛体系无关,B选项错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等,损害了中国等亚非拉国家利益,而非维护,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一战后的国际格局。
15.1947年,法国政府对煤、电、钢铁等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同时由政府出资兴建大型电力工程。这说明战后法国(  )
A.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B.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消除了经济危机隐患
D.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后欧洲经济恢复等知识。
【解答】题目描述了1947年法国政府对煤、电、钢铁等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生产指标,并由政府出资兴建大型电力工程。这一现象表明法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更加积极的角色,通过制定生产指标和直接投资基础设施来干预经济运行。这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化,故D符合题意;法国并未完全放弃市场经济,排除A。欧洲一体化进程与题目描述的经济政策无直接关系。排除B;经济危机隐患的消除也无法从题目中得出明确结论。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后欧洲经济恢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材料题
16.互补共生的经济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汉墓部分文物资料
出土文物 木牍、简牍摹本
铁锸
各种种子、果核
《东阳田器志》木牍(摹本)
“客秈米”简牍(摹本)
农业生产工具之一,在当时广西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从出土的植物种实初步鉴定来看,除了稻、粟以外,还有黄瓜、木瓜等瓜菜,以及金银花等经济作物 “田器志”是墓中陪葬农具的登记单。“东阳”是地名,在今江苏盱眙县,说明登记单中的农具从东阳引进 “秈”即“籼米”,一种早熟稻种。“客秈”意思就是从外地引进的籼稻
——摘编自蒋廷瑜《广西汉代农业考古概述》
材料二 据初步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在广西设立的商业会馆共260个(如表所示)。
粤东会馆 湖南会馆 江西会馆 福建会馆 浙江会馆 云南会馆 其他会馆
128个 44个 36个 13个 6个 5个 28个
会馆每逢圩日,通常都组织戏班演出,吸引四周乡村的民众前来观看,宣扬商业文化,引导民众向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及时传递市场信息。随着会馆的不断修建,码头、公路、桥梁、街道、商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
——摘编自唐凌《从会馆看边疆经济开发中的民间力量及商业史叙述语言的选择——以广西为例》
材料三《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广西全面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的步伐,持续打通交通“断点”和“堵点”。目前广西已基本建成连接东盟、通达港澳、辐射云贵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同时,广西持续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还积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广西正全力跑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的“加速度”!
——摘编自《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广西跑出“加速度”!》(《广西日报》2024年2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的出土文物信息,概括汉代广西农业发展状况。根据木牍、简牍摹本信息,推测当时广西农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至民国时期广西地区商业会馆设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归纳商业会馆的设立对广西经济开发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述广西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所做的努力。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清经济的发展。
【解答】(1)根据材料一的出土文物信息“铁锸,各种种子、果核”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广西农业发展有以下状况:铁制农具的出现,如铁锸等,说明农业生产已使用较为先进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作物种植有稻谷遗存出土,表明水稻是主要农作物,且可能有一定的种植规模;根据木牍、简牍摹本信息“陪葬农具的登记单,从外地引进的籼稻”可推测当时广西农业得以发展的原因:引进中原先进农业技术,如铁农具等提高生产力。引进中原先进水稻品种,如籼稻等提高粮食产量。广西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
(2)根据材料二“在广西设立的商业会馆共260个”并结合所学可可知,明清至民国时期广西地区商业会馆设立的特点:明清至民国时期,广西设立的260个商业会馆数量众多,且来源地域广泛,以粤东会馆数量最多(128个)为代表,体现了地域分布差异。根据材料二“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可归纳商业会馆的设立对广西经济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宣扬商业文化;引导民众向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商业信息交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3)根据材料三“建成连接东盟、通达港澳、辐射云贵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同时,广西持续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还积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广西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所做的努力有:建成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故答案为:
(1)铁制农具的出现,如铁锸等,说明农业生产已使用较为先进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作物种植有稻谷遗存出土,表明水稻是主要农作物,且可能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引进中原先进农业技术,如铁农具等提高生产力。引进中原先进水稻品种,如籼稻等提高粮食产量。广西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
(2)数量众多,来源地域广泛;宣扬商业文化,引导民众向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商业信息交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3)建成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从古至今,人类孜孜以求地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和传播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墟遗址出土刻在龟腹甲上的甲骨文 古埃及刻在石碑上的象形文字铭文 两河流域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
材料二 中国造纸技术向西传播,10世纪时传到了欧洲。造纸是使印刷能够完成的必要技术,也是知识轻便性与再现性的关键进步。欧洲随后出现的印刷术,将市场转变成知识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书籍迅速成为一种大众产品。
——摘编自于尔根 雷恩《人类知识演化史》
材料三 有同学整理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做成以下图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人们存储知识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传播知识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主要途径演变的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类获取、存储和传播知识的因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字书写载体的变化,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一“龟腹甲、石碑、泥版”可知,主要方式是将文字刻写在龟甲、石碑、泥版等载体上。
(2)造纸术:根据材料二“造纸是使印刷能够完成的必要技术,也是知识轻便性与再现性的关键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改进后纸张成为廉价、便捷的书写材料,利于知识记录与传播,促进文化传承,推动知识传播范围扩大。
印刷术:根据材料二“欧洲随后出现的印刷术,将市场转变成知识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书籍迅速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出现,提高书籍印刷效率,降低成本,使书籍大量普及,让知识能更广泛、快速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与思想传播。
(3)趋势:根据材料三“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可从传统向科技、途径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从传统的印刷文献、图书馆等,向依托电子计算机、大数据平台等科技手段转变,途径越来越多元、便捷,知识获取更高效、广泛。
(4)因素:根据上述材料描述的书写载体的变化,可从科技、文化传承、社会发展、载体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科技发展(如造纸术、印刷术、电子技术等发明应用)、文化传承需求、社会发展需要(如工业革命后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载体材料进步(龟甲、纸张到电子设备)等。
故答案为:
(1)主要方式:将文字刻写在龟甲、石碑、泥版等载体上。
(2)造纸术:改进后纸张成为廉价、便捷的书写材料,利于知识记录与传播,促进文化传承,推动知识传播范围扩大。
印刷术:提高书籍印刷效率,降低成本,使书籍大量普及,让知识能更广泛、快速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与思想传播。
(3)趋势:从传统的印刷文献、图书馆等,向依托电子计算机、大数据平台等科技手段转变,途径越来越多元、便捷,知识获取更高效、广泛。
(4)因素:科技发展(如造纸术、印刷术、电子技术等发明应用)、文化传承需求、社会发展需要(如工业革命后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载体材料进步(龟甲、纸张到电子设备)等。
【点评】本题以文字书写载体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三、综合题
18.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材料 历史兴趣小组整理出以下史料:
史料 ①南京“万人坑”遗址 ②《论持久战》 ③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线照片
配图及说明
该遗址是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集体屠杀的罪证遗址之一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史料 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 ⑤《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照片 ⑥《诺曼底登陆》
配图及说明
该集中营于1940年由纳粹德国建成,是纳粹德国二战期间在波兰境内设立的最大集中营,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四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第二天,另有22个国家签署了该宣言
该书由安东尼 比弗著,记录了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从策划到激战的过程
(1)史料按载体形式可划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请你协助历史兴趣小组对材料中的史料按载体形式进行分类。
(2)根据材料,选择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探究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主题不与参考示例重复,至少选取两则史料进行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明确。)
[参考示例]主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阐释:《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国家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美、英等盟国军队与苏军在军事上的相互配合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在同盟各成员国相互配合下,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宣告结束。结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划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文献(文字)史料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史实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图像史料 是指适用于历史研究或教学的视觉图像,主要包括绘画、照片、纪录片等能够提供图像、呈现或传达某种历史理念、产生视觉感知的对象 ,因此①南京“万人坑”遗址、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属于实物史料;②《论持久战》、⑤《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照片(照片虽为图像,但《联合国家宣言》本身是文献,这里按文献史料的载体关联分类)、⑥《诺曼底登陆》(书籍属于文献史料),属于文献史料;③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线照片、⑤中《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照片(从图像呈现角度,也可归为图像史料,存在一定交叉,主要看以何种载体特征为主)属于图像史料。
(2)示例:
根据题干要求可选①南京“万人坑”遗址、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遗址体现了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的罪行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印记,因此可提炼出主题为:战争暴行与反法西斯抗争印记。然后围绕主题,结合南京“万人坑”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史实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阐释:南京“万人坑”遗址是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铁证,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是纳粹残害犹太人等的罪恶见证,这些暴行激起反法西斯力量抗争。中国通过持久战等战略坚持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诺曼底登陆等行动打击法西斯,以抗争回应暴行,捍卫正义。综上可知,战争暴行成为反法西斯抗争的背景与动力,抗争行动最终粉碎法西斯暴行,守护人类尊严。
故答案为:
(1)实物史料:①南京“万人坑”遗址、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
文献史料:②《论持久战》、⑤《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照片(照片虽为图像,但《联合国家宣言》本身是文献,这里按文献史料的载体关联分类)、⑥《诺曼底登陆》(书籍属于文献史料)。
图像史料:③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线照片、⑤中《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照片(从图像呈现角度,也可归为图像史料,存在一定交叉,主要看以何种载体特征为主)。
(2)示例:
选①南京“万人坑”遗址、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
主题:战争暴行与反法西斯抗争印记。
阐释:南京“万人坑”遗址是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铁证,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是纳粹残害犹太人等的罪恶见证,这些暴行激起反法西斯力量抗争。中国通过持久战等战略坚持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诺曼底登陆等行动打击法西斯,以抗争回应暴行,捍卫正义。综上可知,战争暴行成为反法西斯抗争的背景与动力,抗争行动最终粉碎法西斯暴行,守护人类尊严。
【点评】本题以史料的划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