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 6 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第 3 课时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 6 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第 3 课时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 6 课《我们神圣的国土》
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第 3 课时 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视频中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和劳作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
导入新课
看,我国南方水乡稻香四溢,渔舟唱晚;北方草原牛羊成群,牧歌悠扬。西北荒漠驼铃声声,坚韧生存;青藏高原牦牛漫步,雪域高原书写生命奇迹。地域迥异,生产生活各具特色,皆因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深刻烙印。
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的地方长夏无冬,有的地方冬季漫长,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有的地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各具特色。
讲授新课
第三模块: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江南丘陵上的茶园
华北平原上的农田
南方的渔业小镇
内蒙古高原上的牧场
阅读《中国地形》图,找一找我国的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了解一下我们所在地区的地形以及气候特点,然后和同学讨论,我们的生产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影响。
阅读《中国地形》图,可见我国平原如东北平原,高原如青藏高原,丘陵如东南丘陵,盆地如四川盆地等。我们所在地区(以某地为例)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这样的环境利于农业发展,但也需防范洪涝灾害。
资料1 林宇住在东北农村。虽然冬天天寒地冻,但是,火墙、火炕和双层玻璃让屋子里暖暖的。
东北雪乡
资料2 陈海生家住在闽江江畔,世代以捕鱼为生,是名副其实的水上人家。
水上人家
资料3 秦川的爸爸小时候住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窑洞就地取材而建,并且冬暖夏凉,是当地人们传统的民居。
陕北窑洞
说一说,自己家乡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选择一种方式,展示家乡的生活特色。
我家乡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衣食住行皆取于自然:棉衣御寒因北地风雪,稻米香甜得自江南水乡;竹楼避暑,窑洞挡寒;水路通航,山路崎岖亦成交通特色。这一切展现了家乡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这需要人们不断增加了解,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我国气候多样,南方部分地区( ),北方部分地区冬季漫长。
A. 长夏无冬
B. 四季分明
C. 终年寒冷
答案:A
(2)内蒙古高原适合发展的生产方式是( )。
A. 渔业
B. 放牧
C. 种植业
答案:B
(3)面对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我们应该( )。
A. 排斥
B. 尊重
C. 漠视
答案:B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没有影响。(×)
(2)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都应该得到尊重。(√)
(3)只有自己家乡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国自然环境多样,不同地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一样。这些差异让我们的祖国更加丰富多彩。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哪里的人,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守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课堂总结
6.我们神圣的国土
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自然环境:地形多样、气候各异
生产生活:环境影响方式,各地各具特色
尊重包容:尊重习俗,和谐共处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我们神圣的国土》的第 3 课时,以 “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为主题,承接前两课时对国土辽阔、自然风光的学习,聚焦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先阐述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特点,再通过展示南方渔业小镇、内蒙古牧场等不同区域场景,展现不同自然环境下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最后强调随着地区交往增多,需尊重彼此生活习俗。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与人文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完善学生对 “我们神圣的国土” 的整体认知 。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期学习中,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有一定感知,但尚未深入思考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内在联系。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在归纳总结规律、理解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方面仍需引导。同时,学生在跨地区文化交流认知上较为浅显,需要通过教学强化尊重不同生活习俗的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通过认识不同地区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会祖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感,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信念。 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在了解不同地区生活习俗的过程中,培养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道德品质,践行友善待人、相互理解的道德准则,形成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法治观念:让学生知晓各地区人民依法享有发展生产、传承文化习俗的权利,树立保护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法治意识,明确破坏文化和谐是不当行为。 健全人格:在探究不同地区生产生活特色时,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广阔的视野,塑造自信包容、乐于探索、尊重差异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尊重不同地区生活习俗是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文化交流的责任,激发主动了解、保护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参与文化交流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紧密联系。 认识不同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树立尊重不同地区生活习俗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然环境影响生产生活方式的内在机制和演变过程。 促使学生将尊重不同生活习俗的意识转化为日常交往中的实际行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中国地形气候动态分布图、不同地区生产生活场景视频(如江南水乡捕鱼、内蒙古草原放牧、新疆绿洲农业等)、地区特色文化习俗图片。 实物教具:不同地区特色农产品模型(如茶叶、青稞、椰子等)、民族服饰卡片。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家乡或其他地区生产生活特色资料、彩笔、纸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包含我国南方水乡、北方草原、西北荒漠、青藏高原等不同地区生产生活场景的混剪视频,提问学生 “视频中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和劳作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 “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的主题。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仔细观察不同地区的差异,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不同场景的初步感受和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生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快速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引出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关系的探究。
二、讲授新课 第三模块: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形气候动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的分布,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降水、气温等)。提问学生 “我们所在地区属于哪种地形?气候有什么特点?”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分享各自了解的地区自然环境情况。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介绍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在小组内积极交流,了解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观察和小组交流,让学生直观认识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为后续探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南方渔业小镇、内蒙古高原牧场、江南丘陵茶园、华北平原农田等图片和视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自然环境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总结,讲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类型、居住建筑、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资料,小组内热烈讨论,分析不同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特点及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如渔业小镇因水域多发展渔业,内蒙古高原适合放牧等。小组代表积极分享观点,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理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含义。 尊重不同地区生活习俗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地区特色文化习俗图片(如傣族泼水节、藏族藏历新年、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播放相关习俗介绍视频,组织学生讨论 “面对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如果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生活习俗不同的情况,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不同地区特色习俗,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尊重不同习俗的看法,如要尊重、理解、包容,不嘲笑、不排斥等,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文化差异时的处理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强化尊重不同生活习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我国气候多样,南方部分地区( ),北方部分地区冬季漫长。 A. 长夏无冬 B. 四季分明 C. 终年寒冷 答案:A (2)内蒙古高原适合发展的生产方式是( )。 A. 渔业 B. 放牧 C. 种植业 答案:B (3)面对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我们应该( )。 A. 排斥 B. 尊重 C. 漠视 答案:B 判断题 (1)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没有影响。(×) (2)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都应该得到尊重。(√) (3)只有自己家乡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国自然环境多样,不同地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一样。这些差异让我们的祖国更加丰富多彩。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哪里的人,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守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板书设计
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自然环境:地形多样、气候各异 生产生活:环境影响方式,各地各具特色 尊重包容:尊重习俗,和谐共处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和讨论活动,学生对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也增强了尊重不同习俗的意识。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内在机制和将意识转化为行动方面,效果有待加强。后续教学中,可增加实地调研、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真正做到尊重多元文化 。 此教案围绕课程核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实践。你若对活动安排、练习设置等方面有其他想法,欢迎提出,我会进一步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