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 7 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 2 课时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 7 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 2 课时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 7 课《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第 2 课时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为什么这些拼图块要拼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画面?这就像我们的 56 个民族,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导入新课
这些拼图块必须精确拼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正如我们56个民族,各自独特又紧密相连。它们相互依存,文化交融,共同编织着中华大地的多彩篇章,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相互交错,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讲授新课
第二模块: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茶马司遗址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接合部,是茶马古道起点之一。这里有古代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茶马司的遗址。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茶叶等生活用品为主要商品,以马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贸通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内地汉族地区的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马互换)。历史上,马帮沿着坎坷崎岖的驿道,源源不断地为藏区驮去茶、糖、盐等生活必需品,再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等内地汉族人民需要的物品。除了促进经济上的交流,茶马古道还促进了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不断交融。比如,傣族的凤尾竹传到西藏地区,使得藏族乐器弦子的旋律中也透出了凤尾竹的韵味。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茶马古道推动了我国西南边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了边疆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
上述资料中反映文化交融的事例是什么?尝试说一则历史上或当前生活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上述资料中反映文化交融的事例是不同民族间的节日习俗相互借鉴与融合。历史上,元朝回族的形成就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他们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当前生活中,各民族文化在节日庆典上的相互融合也是屡见不鲜。
在奠定祖国疆域、开发祖国山河和维护领土完整的事业中,各民族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
我们伟大祖国是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在今年学校举办的抗日战争图
片展中,我看到来自不同民族的抗
日英雄的事迹。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密切联
系,我国经济今天取得的成就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汉朝时,中原的丝绸就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北边疆地区。
棉花、芝麻、大蒜是由古代边
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
请查阅资料,了解西瓜、黄瓜、核桃、葡萄、胡萝卜等瓜果、蔬菜在我国历史上是怎样传播开的。
请查阅资料了解:西瓜原产非洲,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黄瓜源自印度,由张骞带回;核桃虽传为张骞引入,但考古显示我国早有分布;葡萄由张骞自西域带回;胡萝卜则在宋元时自波斯传入。
在长期实践和不断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
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国文学宝库中既有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作。例如,《诗经》是我国古代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汇总;楚辞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记录或者整理少数民族仪式歌、民歌的作品,元曲的繁荣有着少数民族多方面的贡献;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的社会生活;源自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
现在我们用的“胡同”这个名称来源于蒙古族。
现在的旗袍来源于满族,已成为许多民族妇女喜欢
的服装。
我知道的少数民族乐器有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苗族的芦笙。它们的声音真好听。
唐朝诗人王建有诗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表明当时少数民族音乐对中原影响很大。
相传,元朝时,黄道婆在海南岛学会了黎族人民的棉
纺织技术,并进行改良、传播。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茶马古道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 )上的交流。
A. 经济和文化
B. 语言和服饰
C. 建筑和饮食
答案:A
(2)棉花、芝麻等农作物是由( )传入内地的。
A. 古代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B. 外国
C. 沿海地区居民
答案:A
(3)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的( )。
A. 中华文化
B. 民族精神
C. 传统技艺
答案:B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只有汉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共同推动国家发展。(√)
(3)破坏民族团结只是个人道德问题,不是违法行为。(×)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了解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从茶马古道的交流,到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贡献,再到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都证明了我们 56 个民族就像一家人,紧密相连。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团结每一个民族,用实际行动维护这份珍贵的情谊,让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团结、更加温暖!
课堂总结
7.中华民族一家亲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相互依存:分布交错、文化兼收、经济依存、情感亲近
共同贡献:疆域、经济、文化
行动践行:尊重团结,传承精神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第 2 课时,聚焦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是对第一课时中华民族大家庭构成与民族关系学习的深化。教材从分布、文化、经济、情感四个维度,阐述各民族相互交错、兼收并蓄、相互依存、相互亲近的紧密联系,以茶马古道为例展现民族交流成果,通过历史与现实事例说明各民族在疆域奠定、经济发展、文化创造等方面的贡献,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第一课时已了解我国多民族构成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但对各民族之间深层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不足。他们对趣味性故事和贴近生活的事例兴趣浓厚,但在分析复杂历史文化现象、提炼民族关系本质等方面能力有限。教学中需借助丰富案例、直观素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究民族间的紧密联系,将民族团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各民族在历史与现实中的紧密联系和共同贡献,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立场,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拥护。 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在认识各民族相互依存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尊重、欣赏、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道德品质,践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促进民族间和谐共处。 法治观念:让学生知晓各民族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和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法律义务,树立法治意识,明白破坏民族关系是违法行为,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民族团结。 健全人格:在探究各民族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民族自豪感,塑造自信、友善、有担当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 责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发展的责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民族团结实践活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各民族在分布、文化、经济、情感上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了解各民族在奠定祖国疆域、发展经济、创造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体会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众多事例中,提炼和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和意义。 促使学生将对民族关系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的实际行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茶马古道历史纪录片片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视频、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图片及动画演示、相关历史地图。 实物教具: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如藏族唐卡、苗族银饰)、茶叶和马的模型、民族文化卡片。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彩笔、纸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一幅拼图,拼图画面是 56 个民族手拉手围成同心圆,但部分拼图块分散在周围。邀请学生上台尝试将拼图完整拼好,提问学生 “为什么这些拼图块要拼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画面?这就像我们的 56 个民族,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由此引出本节课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的主题。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拼图活动,观察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民族关系的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拼图游戏,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各民族相互依存的关系,自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第二模块: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民族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师活动:播放茶马古道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展示相关地图和文字资料,讲解茶马古道的起源、运输商品和主要路线,引导学生思考 “茶马古道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观点。结合学生发言,总结我国各民族在分布、文化、经济、情感上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纪录片,阅读资料,小组内热烈讨论茶马古道的作用,如促进商品交换、文化传播等,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以茶马古道为典型案例,通过视频、资料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族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各民族的重要贡献 教师活动:展示 “抗日战争中不同民族抗日英雄事迹”“汉朝丝绸之路传播中原丝绸”“少数民族传入农作物” 等图片和文字资料,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查阅资料并讨论 “各民族在这方面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邀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教师补充讲解各民族在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山河、维护领土完整、发展经济等方面的贡献。 学生活动:分组查阅资料,深入讨论各民族的贡献,如分析少数民族传入农作物对内地农业发展的影响等,小组代表通过展示、讲解分享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历史事例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各民族在不同领域的贡献,深刻体会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国历史辉煌篇章,增强民族自豪感。 共同创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师活动:展示 “胡同名称来源”“旗袍演变”“黄道婆学习纺织技术” 等图片和故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 “这些事例体现了各民族在文化方面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创造的?”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事例,播放各民族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视频,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组织学生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资料,积极分享自己收集的事例,观看视频,深入思考民族精神内涵,参与讨论并提出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如尊重各民族文化、团结同学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和视频,让学生认识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将民族精神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责任感。
三、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茶马古道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 )上的交流。 A. 经济和文化 B. 语言和服饰 C. 建筑和饮食 答案:A (2)棉花、芝麻等农作物是由( )传入内地的。 A. 古代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B. 外国 C. 沿海地区居民 答案:A (3)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的( )。 A. 中华文化 B. 民族精神 C. 传统技艺 答案:B 判断题 (1)只有汉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共同推动国家发展。(√) (3)破坏民族团结只是个人道德问题,不是违法行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了解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从茶马古道的交流,到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贡献,再到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都证明了我们 56 个民族就像一家人,紧密相连。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团结每一个民族,用实际行动维护这份珍贵的情谊,让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团结、更加温暖!
板书设计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相互依存:分布交错、文化兼收、经济依存、情感亲近 共同贡献:疆域、经济、文化 行动践行:尊重团结,传承精神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案例、探究活动和视频展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关系和共同贡献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在引导学生将民族团结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方面,部分学生表现不够具体。后续教学中,可开展 “民族团结实践周” 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体验、帮扶少数民族同学等实践,让学生在行动中深化民族团结意识。 这份教案围绕民族关系设计多样活动,助力学生深化认知。你若对教案的活动形式、练习难度等方面有新想法,欢迎随时交流,我会进一步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