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风力作用与风沙地貌》教学案一、课程标准:1.通过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方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2.结合典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二、本节课目标1.通过观察图像资料,识别各种风成地貌并描述其特点。2.能够识别给定区域地貌类型,归纳风成地貌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3.能够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4.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风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学环节一)课前必备知识梳理1.大尺度区域的四大主要外力及其分布。2.风力作用与风化作用的区别。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对比流水地貌景观,从直观感受上谈谈它们与风沙地貌存在的差异?2.简要推测和归纳雅丹地貌、戈壁、风蚀蘑菇等地貌形成的共同过程?3.依据风蚀地貌成因简要分析影响风蚀柱和风蚀蘑菇地貌景观差异的因。。思考:推测风积地貌形成的条件?5.知识承接: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哪里?简析多分布此处的自然原因?(从气候、水源、植被、土壤等角度分析)活动: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1.描述沙丘所在河谷的特。2.推测该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3.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三、课堂巩固(迁移应用)1.下图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8分)四、课堂小结课后练习兰阳平原位于台湾岛东北部,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生命之河”,河流含沙量大。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左图示意台湾岛局部地区地形和兰阳平原的位置,右图示意兰阳平原风频图。据此完成1-2题。1.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着连绵沙丘,其沙源及沙丘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河流带来泥沙,风力堆积 B.海浪带来泥沙,河流搬运堆积C.河流带来泥沙,海浪搬运堆积 D.盛行风吹来泥沙,风力堆积2.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 )A.东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径小 B.西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径大C.东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大 D.西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小下图为我国某区域一抛物线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图示①、②、③、④四区域中,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4.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 )A.两翼植被密度均较高B.两翼均指向盛行风下风向C.迎风坡坡度均较大D.可能会存在同一地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下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下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5-6题。5.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A.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 C.风力堆积 D.海浪堆积6.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