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1. (3 分)B 解析:“只以……形式发光”有错。
2. (3 分)C.解析:“废气污染严重的城市的天空都是暗棕色的”说法绝对,原文“汽车引擎和工业燃
烧产生的氮的氧化物。真的会吸收光,因此它们是烟雾中暗棕色的来由。吸收和散射一样,也能使天空
变色”只是说废气能使天空变色,但废气污染严重的城市的天空不都是暗棕色的。
3. (3 分)A 解析:B. 依据原位“漂浮在我们的四周”可知,文中“像流水一样”不是讲恒星的移动
方向。”C.“这符合文中所提到的瑞利散射原理”错,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强的光源被大
气反射”;D.“详细介绍了……深紫色……的原因”错,文章没有详细介绍深紫色天空的成因。故选 A。
4. (6 分)①卡尔·萨根带着读者探索恒星的形态和寿命,探索天空的色彩等,这是他的“第一只眼睛”;
②卡尔·萨根以 1957 年人类第一次上升到蓝天之上的所见所闻,带我们领略人类探索蓝天的历史,这
是“第二只眼睛”;③卡尔·萨根从蓝天和大气成分的关系,引导我们去关注环境问题,进而关注社会,
这是“第三只眼睛。”(每点 2 分,三点共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5. (3 分)B 解析:“带有深深谴责的意味”错,更多的是无奈和悲凉。
6.(3 分)C 解析:“贪图小利”有错。
7.(4 分)
①老兵“水还要涨”的梦,让沙湾人由“失望”又重燃希望,得贵叔侄也因此打草绳做着“得利益”
的美梦,最后因河水的消退而美梦破灭,行文跌宕起伏,故事一波三折;
②以“梦”展开故事,串联起散乱琐碎的细节,使故事脉络清楚;
③“梦”象征着希望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诗意化、抒情化的效果。
(答出 2 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8.(6 分)
观点一:同意。
①生活贫困,生存艰难。得贵以打草鞋为生,沙湾人会因涨水而高兴,希望得些“例外的利益”;
②寄托晚运,无可奈何。得贵只能将生活的改善寄托在交晚运、涨大水上;
③命运弄人,希望落空。得贵彻夜打草绳,但河水消退,美梦落空。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观点二:不同意。
①美好人性,脉脉温情。得贵二力叔侄感情深厚,得贵想着得了利为二力娶媳妇,二力愿意尽力保
护落水的得贵;
②苦中作乐,满怀希望。叔侄彻夜打草绳,对即将到来的“好运”无限憧憬,满怀希望。美梦落空
后,将草绳做秋千供人休闲。
(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4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9. (3 分)CEG 机者发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虽成必败,苟败必亡。
10. (3 分)C “慈父见背”的“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11. (3 分)B “但终因有所顾忌,不敢发动叛乱”有错,原文“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
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
12. (8 分)
(1)郭崇韬常常对国家有大功,忠诚且值得倚仗,而且是李嗣源所畏惧的人。
(“有大功于国”状语后置句 1 分,者也,判断句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2)(李存勖)最终被李嗣源逼迫,身死国灭,是气量不足以承受胜利。
(为……所,表被动,1 分;“受”,承受,1 分,句意通顺 2 分)
13. (3 分)
①何去非认为后唐庄宗不明智也没谋略。他有可以信赖依靠的郭崇韬却听信谗言杀害了他,以致李嗣源
没有了可忌惮的人而轻松夺取皇位。
②王夫之认为庄宗气量不足,胜利后就得意忘形,最终引发李嗣源兵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唐庄宗,继承武皇遗留的功业,借助大义之名、怀着世代仇恨,与梁人历经百战而平定他们,才
拥有天下,真可说是艰难又劳苦了。然而有两位大臣:可与汉代韩信、彭越相比的,是李嗣源;可与寇
恂、邓禹相比的,是郭崇韬。李嗣源立下无法奖赏的大功,拥有使君主震恐的威势,掌握国家军队的权
力,握持权柄而不放弃。庄宗无法剥夺他的权力,因而渐渐忌惮他的逼迫。郭崇韬常常为国家立下大功,
忠诚且值得倚仗,而且是李嗣源所畏惧的人。庄宗如果能依靠可以信赖的人来制约令人忌惮的人,那么
李嗣源即使内心不安,也会有所顾虑畏惧,不敢轻易发难。庄宗知道自己所忌惮的人,却不知道自己可
倚仗的人,所以郭崇韬因为忠诚而被疏远,谗言忌恨日益紧迫,最终因谗言而死。庄宗不知道郭崇韬之
死已经除去了李嗣源所畏惧的人。所以邺下之变时,李嗣源率领一支军队,向西奔赴洛阳,如同踏入无
人之境,他夺取帝位易如反掌。李嗣源有韩信、彭越那样的权势逼迫却未重蹈他们的灾祸,是因为庄宗
没有汉高祖的谋略的缘故啊;郭崇韬有寇恂、邓禹那样的功绩,却不能保全宗族,是因为庄宗没有光武
帝的明智的缘故啊。 材料二:
功业成就而不倾覆,遭遇失败而不灭亡,在于人的气量所能支撑的程度罢了,这不是智慧所能企及
的。气量是心的本体,智慧是心的作用。作用依赖于本体发挥,本体不稳定,作用就不足以施行;本体
不稳定而作用有时恰当,只是抓住了时机。时机是一旦发动就可以切中要害,但不足以持久,(这样)
即使成功也必定失败,如果失败必定灭亡。所以说这不是智慧能达到的。项羽、李存勖作战必定胜利,
遭遇大敌而不退缩,不只是因为他们勇敢,知道抓住时机的敏捷也是一种智慧,然而最终走向倾覆灭亡,
难道是智慧突然穷尽了吗?项羽不能承受失败,在垓下一次受挫,就愤怒失去理智而自刎,是气量不足
以承受失败。假使他收敛愤激的怒气,渡过长江作为以后的图谋,韩信、彭越、英布并非不能改变而必
定忠于汉王的人,(项羽)收拢残余部众,离间群雄,再次兴起而拼死较量,汉王也会疲于应对。项羽
可以处于胜利境地却不能承受失败,所以失败就必定灭亡;李存勖可以忍受失败,却不能在胜利时自处,
所以胜利就必定倾覆,道理是一样的。(李存勖)最终被李嗣源逼迫,身死国灭,是气量不足以承受胜
利。假使他克制得意忘形的喜悦,从容论功行赏,人们将明白君臣大义,即使有大功勋,也是名分情谊
应当尽的本分,李嗣源即使心怀不轨,也没有为之效命的人,自然会收敛雄心俯首听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4~15 题。
14. (3 分)
B. (两诗都不属于以声衬静的手法。)
15. (6 分)
表达技巧:
①苏诗连用两个“何不”反问,逻辑推理层层追问;(1 分)
②韦诗以“奔湍”写景起兴, 将“静”与“惊”进行对比,引发理性思考,情景理交融。(3 分)
哲理: ①苏轼强调琴与指缺一不可,揭示事物相互依存的哲理;(1 分)
②韦应物聚焦水本静、石无声,揭示对立统一中的“物我之情”。(1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6.(8 分) (1)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4)示例一: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示例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若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要求亦可)
(四)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 5 小题,10 分)
17. (2 分) C 解析:A.离,同“罹”,遭受;说,同“脱”,摆脱、脱身。B.纫,同“韧”,坚韧;
趣,同“取”。C.辟,同“僻”,僻静、幽静。D.报,同“赴”;道,同“导”,引导。
18. (2 分)A 解析:A.“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方式/办法/东西等;今义:表因果关系
的连词。B.“以致”,古义:“以”表目的,意为“来”,“致”,意为“使达到”,“以致”,
来使……达到;今义:通常用于引出消极结果。“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
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C.“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
某种程度或表示表示另提一事。“流亡”,古义:随流水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
家乡或祖国。D.“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之中。“征夫”,古义,行人;今义,
主要指出征的士兵或被征召的人。
19. (2 分)D 解析:①“名”,名词作动词,给……起名。②“煎”,使动,使……煎熬。③“厚”,
形容词作动词,推崇。④“步”,使动用法,使……步行。⑤“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⑥“宵”,
名词作状语,连夜。⑦“光”,名词作动词,发光。⑧“目”,名作状,亲眼。⑨“垣墙”,名作
动,砌上垣墙 ⑩“齐”,形容词意动,把……看作相等。 “犬马”,名作状,像犬马一样。 20. (2 分)B 解析:①被动句,“见”表被动。②判断句,“非”为否定判断。③状语后置句,正确
语序是:将于西畴有事。④省略句,省略谓语动词“照”和介词“于”,明月(照)(于)半墙。
⑤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乐夫天命复疑奚。⑥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又有若老人于山谷中
咳且笑者。⑦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俯察盛品类。⑧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长余陆离佩。
⑨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吾又能为何哉。⑩判断句,“亦”“矣”增强判断语气。
21. (2 分)C 解析: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5 题。
22. (2 分)C 解析:“寻找”为并列式结构。A.“缩小”为补充型结构。B.“蛰居”为偏正型结构。
C.“祭奠”为并列式结构。D.“吃饭”为动宾型结构。故选 C。
23. (3 分)A 无孔不入 B 难以为继 C 前所未有
24. (3 分)①“筮”改为“噬”。⑦“坚强与脆弱”后的逗号,修改为顿号。⑨改为“在这些情感与
思绪的交织下”。
解析:①“吞噬”为“噬”,不是“筮”。⑦在“坚强与脆弱,独立与依赖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句话中,“坚强与脆弱”和“独立与依赖”是并列的短语,它们之间的停顿应该使用顿号,而不
是逗号。⑨“这些情感与思绪的交织,年轻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亟待解决。”这句话结构混乱。“这
些情感与思绪的交织”只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不能直接作为句子的状语,导致句子缺少必要的介词
来引导状语成分,应改为“在这些情感与思绪的交织下”。
25. (4 分)不矛盾。①“肯定”指年轻人需要“数字轻戒断”,“或许”表示“数字轻戒断”应当视
情况而定。②“或许”和“肯定”同时出现,表现了观点的严谨性,为引出下文“‘数字轻戒断’
适度断连”的观点做铺垫。
(每点 2 分,共 4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