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严于律己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3 严于律己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三课时 严于律己
核心素养目标
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树立法不可违意识,远离违法,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
法治观念: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
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能够判断犯罪行为,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
导入新课
思考:上面漫画给我们带来什么警示?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什么危害?如何正确认识未成年人犯罪?
2.有利于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法律是什么?
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怎样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
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P83-86内容,完成下面的目标思考题,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用铅笔圈点勾画重难点知识,时间5分钟。
议题一: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案例1:16岁的中学生秦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秦某无故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其行为触犯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2:依依无端被同校的一群16岁学生盯上了。这些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在各种线上课堂、社交平台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依依的网络信息,甚至将网络聊天群的聊天记录剪辑制作成视频再次传播,导致依依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最终,这些学生被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
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
寻衅滋事罪
侮辱罪和
诽谤罪
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 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
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破坏学校和社会的和谐氛围,并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欺凌行为可能构成违法或犯罪,欺凌者将受到法律惩罚。
受害者可能因长期受到欺凌而出现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性格的形成。
探究分享
怎么办
及时求助:向老师、家长或者其他信任的成年人报告,寻求帮助和支持。
保留证据:保存欺凌或暴力行为的证据,如聊天记录、视频、音频、图片等,以备后续需要。
保护自己:尽量避免单独与欺凌者或施暴者接触,在安全的环境中活动,确保自身的人身安全。
心理调适:主动寻求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借助法律:如果行为严重,可在家长或老师的帮助下,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造成他人轻微伤的行为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或故意伤害罪。
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精神抑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这种行为可能构成侮辱诽谤罪。
在网络上,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他人的信息,这种行为在法律上通常构成诽谤罪或侮辱罪。
诽谤罪是指故意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而侮辱罪则是指用侮辱性言辞或行为直接攻击他人,损害他人名誉。
案例:赵某作为航天领域科员人员,在赴国外访学期间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策反。回国后赵某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大量搜集我国航天领域核心要害情报,并使用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的专业间谍器材,向对方提供大量涉密材料。经人民法院审理,赵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万元。
下列案中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什么罪名
间谍罪。根据刑法的规定,实施间谍行为危害国家安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思维碰撞
谈一谈:你同意哪位同学的观点?为什么?
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受刑罚处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年龄小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挡箭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8种罪)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案例3:高空抛物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危害。张某因嫌所住小区楼下有人跳广场舞太吵,于是往楼下扔鹅卵石,先后砸坏17辆私家车,车损达2万多元。最终,张某被判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案例4: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子耀被同班同学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杀害并掩埋。三名犯罪嫌疑人作案时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情节恶劣,应追究刑事责任。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三人核准追诉。
思考:这两例案件造成的危害?给我们带来什么警示?
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案例5: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陈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对我们有何启示?
旷课
偷东西、打骂同学
偷窃财物
抢劫
交损友
犯罪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不良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说明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很容易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
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
A.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
B.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议题二: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第二十八条 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
(一)吸烟、饮酒;
(二)多次旷课、逃学;
(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四)沉迷网络;
(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
(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七)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
(八)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
(九)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第三十八条 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下列行为:
(一)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行为;
(二)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
(三)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四)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
(五)传播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等;
(六)卖淫、嫖娼,或者进行淫秽表演;
(七)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向他人提供毒品;
(八)参与赌博赌资较大;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行为。
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 严重不良行为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 犯罪
—— 不良行为




案例6:小红因年幼时被亲生父母送人,随后被养父母含辛茹苦地收养,养父母待她很好,她自己也很活泼可爱,而随着养母的病逝,养父再娶后,小红便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总认为自己在这个家庭里是多余的一个。慢慢地她开始不服管教,常常离家出走,浪迹社会并交往了一些不良朋友,由于生活所迫,最终导致盗窃犯罪。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查找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良行为制订预防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一条:
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中的不当教育和不良因素是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结构不良、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父母教育不当等问题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教育者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会导致学生形成不良品德、产生不良行为。
·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社会风尚的负面影响,如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会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产生侵蚀和影响。
·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难以控制情绪等因素也会导致产生不良行为;还有自控力差,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引诱。
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针对不良行为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良行为的预防措施
·家长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多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
·学校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规则意识,提高对违法犯罪的认识;
·社会要加强法治方面的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已,积极抑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探究与分享
案例7:16岁的学生王浩宇,偶然一次机会跟高年级同学混进网吧,玩了一两次后逐渐有了网瘾,经常放学后沉溺其间,后来发展到迟到。旷课,由于父母给的零用钱有限,王浩宇就把手伸进了同桌及同班同学的口袋。老师、家长对其多次教育,依然不知悔改,甚至去邻居家偷窃被派出所拘留。后来他因欠网吧老板的钱还不上,于是持刀抢劫未成年学生,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王同学是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一般违法行为,最后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我们要吸取教训,有所反思。请你谈谈中学生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3.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
4.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5.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
思考:这些名言警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④严于律己,防患于未然
笔记整理
课堂笔记:
【笔记】如何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
① 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② 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③ 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严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他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反思,时刻警醒自己。比如在与人交往中,若说了不合适的话,他会在日记里严厉批评自己,分析原因并思考改进方法。他坚持早起读书、每日自省,凭借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才能,成为一代大家,不仅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还在道德学问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一生都没有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严于律己
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远离违法犯罪
怎么做
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