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8张PPT)12 《论语》十二章R ·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难点)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和修身方面的方法和道理。(重点)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是永恒的主题。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将走进《论语》十二章,聆听两千多年前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和修身的智慧箴言。题目解读《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论”是编纂的意思;“语”即言论;“十二章”指从《论语》中选取的十二则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记录。内容涵盖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方面。作者名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文体知识《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其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多为问答或独白形式,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它通过简洁的对话和叙述,传达深刻的思想,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语录体背景链接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2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为人处事的原则。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字词学习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乎( )三省吾身( ) 一箪食( ) 四十而不惑( ) 不逾矩(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yùnhuòyuèxǐnɡdàiɡōnɡdǔyúwǎnɡdān●●●●●◆生难字●●●●●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读课文,为课文划分节奏,并概括本文主要讲述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整体感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整体感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整体感知概括本文主要讲述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修身做人的道理启迪: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课文解读子 曰 :“学/而 时 习 之,不 亦/说 乎?有 朋/自 远 方 来,不 亦/乐 乎?人 不 知/而 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学而》)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说连词,表顺接按时温习,复习说,同“悦”,愉快志同道合的人译作“从”了解生气,恼怒道德上有修养的人【章解】: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快乐连词,表转折,可译作 “却”。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对于知识,“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学而时习之”是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养都需要自觉进行,不断实践。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课文解读第一章主要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2.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课文解读课文解读曾 子 曰:“吾/日/三 省 吾 身:为 人 谋/而 不忠 乎?与 朋 友 交/而 不 信 乎?传/不 习 乎?”孔子的弟子多次进行自我反省自己谋划,商量办法竭尽自己的心力老师传授的知识交往【章解】: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诚信我每日替1.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课文解读第一章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看出什么?课文解读课文解读子 曰:“吾/十 有 五/而 志 于 学,三 十/而 立,四 十/而 不 惑,五 十/而 知 天 命,六 十/而 耳 顺,七 十/而 从 心 所 欲,不逾矩。”(《为政》)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上天的意旨越过,超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章解】: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而不越过法度。”遵从法度1.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课文解读课文解读子 曰:“温 故/而 知 新,可 以/为 师 矣。”(《为政》)学过的知识理解,领会温习,复习凭借做【章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语气词,表陈述。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说说你的看法。不是。孔子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过去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关键是“知新”。课文解读课文解读子 曰:“学 而 不 思/则 罔,思 而 不 学/则殆。” (《为政》)就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却疑惑【章解】: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句话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和“思”必须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课文解读课文解读子曰:“贤 哉,回 也!一箪 食,一瓢 饮,在 陋巷,人/不 堪 其 忧,回 也/不 改 其 乐。贤 哉,回也!”(《雍也》)颜回,孔子弟子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啊能忍受【章解】: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颜回却一直乐观并无改变。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1.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活。课文解读课文解读子曰:“知 之 者/不 如 好 之 者,好 之 者/不如 乐 之 者。”(《雍也》)比不上,赶不上喜爱,爱好知道以……为快乐【章解】①: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章解】②: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代词,…的人1.这一章讲的是什么内容?此章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课文解读2.这一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顶真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课文解读课文解读子曰:“饭 疏 食,饮 水,曲 肱/而 枕 之,乐/亦在/其 中 矣。不 义/而/富 且 贵,于 我/如 浮 云。”(《述而》)冷水弯着胳膊吃粗粮【章解】: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介词,对,对于不正当的手段1.简要评析这章孔子要阐述的观点。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课文解读课文解读子曰:“三 人 行,必 有/我 师 焉。择 其 善 者/而 从 之,其 不 善 者/而 改 之。”(《述而》)在其中优点几个人【章解】: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就代词,指代“善者”代词,指代“不善者”1.请简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讲学习态度,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课文解读课文解读子/在 川 上 曰:“逝 者/如 斯 夫,不 舍 昼夜。”(《子罕》)河水停止流逝的时光【章解】: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比喻 运用比喻手法将时光比作河流,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忠告自己,也在忠告弟子和后人,要珍惜大好时光。河边。川,河流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1.谈谈你对这章的理解。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他所说的“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罗万象。且就天地人世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课文解读课文解读子曰:“三 军/可 夺 帅 也,匹 夫/不 可 夺 志也。”(《子罕》)平民百姓军队【章解】: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气却是不能改变的。”对比 运用对比来说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是有些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改变1.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课文解读课文解读子 夏曰:“博 学/而 笃 志,切 问/而 近 思,仁/在 其 中 矣。”(《子张》)广泛孔子的弟子【章解】: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多去联系当前的事情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坚定仁德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1.怎样理解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博学”指广泛学习和学问渊博,“笃志”指要有坚定的志向。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身的重要方法。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而对切问、近思很多人却忽视了:切问就 是恳切地提出问题,以求解疑释惑;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思考自我,循序渐进,有所获的。这一张勉励人们要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勤学好问,联系当前实际去思考。课文解读◆通假释义字词句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同“悦”,愉快“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古今异义字词句式例句 古义 今义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温故而知新按时复习;温习志同道合的人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诚信时间学习彼此有交情的人人格高尚的人相信学过的知识过去的,老的◆古今异义字词句式例句 古义 今义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择其善者而从之可以为师矣饭疏食,饮水匹夫不可夺志也每日泛指多数,虚数好的方面,优点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疏,粗糙;水,冷水一日数词,三善良表示可能、许可疏,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 大;水,包括冷、热水改变强取;抢为知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动词,做,当作介词,替动词,了解动词,得到,懂得◆一词多义字词句式其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它的代词,他人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转折连词,但是,却顺承连词,不译并列连词,不译◆一词多义字词句式乐不亦乐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快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一词多义字词句式一瓢饮( )饭疏食,饮水( )名词,喝的东西(水)动词,喝饮不舍昼夜( )太丘舍去( )动词,停止舍动词,舍去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传不习乎(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饭疏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做状语,每天形容词做名词,学过的知识 形容词做名词,新的知识动词做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按时形容词做名词,好的方面,优点◆词类活用字词句式名词用作动词,吃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文言句式字词句式省略句 例句:可以 为师矣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例句:人不知 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自己”例句: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文言句式字词句式判断句 例句:贤哉,回也!“……也”表判断固定句 例句:不亦说乎“不亦……呼乎”,不是……吗,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成语积累字词句式成语 意思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是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多用在“得”字后作补语)温故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三十而立 三十岁时有所成就。指人开始走向成熟随心所欲 顺从意愿。现指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箪食瓢饮 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旧指安贫乐道,也指生活清贫不舍昼夜 不分白天和黑夜,夜以继日◆成语积累字词句式成语 意思逝者如斯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博学笃志 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匹夫不可夺志 即使是平民百姓,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富贵浮云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择善而从 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自己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主旨归纳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品德,珍惜时间的观念等。1.你怎样理解第八章中“浮云”的比喻义?你怎样理解孔子对于富贵和贫穷的态度?合作探究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结构梳理写作特点1.多方比喻,蕴含丰富;逐层深入,脉络分明。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对偶、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句式也富于变化,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 如第1、2章运用排比、反问,第5、7、12章运用对偶,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又极具表现力。2.语录文体,简短流畅、通俗易懂、诙谐机智。这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言简洁但富有哲理。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表现了孔子对于富贵,对于时光的态度。“温故知新”、“三十而立”、“随心所欲”、“择善而从”,是现在常用的成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辩证地讲学与思的关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兴趣的重要性。这些语录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3.彰显形象。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传神地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征。如孔子的谦虚好学,深沉博学;曾子的谨言慎行,躬身自省;颜回的贤明,安贫乐道等。学海无涯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①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②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③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释】①蚤:通“早”。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译文】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对别人发脾气(转移自己的愤怒),不重复犯一个错误。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也就没了。我从此就再也没有听说有人喜欢读书了。”考点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指在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解读,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考查的重点之一。常见的考查形式:(1)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 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2)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3)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考点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方法解读:1.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抓住议论性文字中的观点句、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句、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句,这些语句多在文章结尾。抓住作者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时选用的具有褒贬色彩的词语,借助其他人物说出来的或转述的别人的评论。2.针对作者观点,结合现实,具体阐述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明确题目中是针对哪些人、哪件(些)事来谈体会的。考点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论语〉十二章》中各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结合观点谈启示。在对每章内容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分别选取有关“学习”和“修养”的一句话,找准其中使自己深受感触的点,再联系实际具体阐述即可。【示例】在学习上,“学而时习之”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在修养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启示我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讲诚信。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章节练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答题提示]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面的观点可参照 “结构图示”回答。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体会。【参考答案】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味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主导,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空想却不去学习和实践,终将一无所得。二、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也算得上君子吗?2.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一直乐观并无改变。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参考答案】:1.指有才德的人。2.竭尽自己的心力。诚信。3.正当的手段。4.仁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 《论语》十二章(新).pptx 12 《论语》十二章(朗读).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