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二框必修四思考: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导入新课月球之谜——从神话到科学"嫦娥奔月"传说"嫦娥六号"探月01议题一从月球的真实面貌中把所致真理的客观性02议题二如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从认识月球说起从嫦娥5号探测器揭示月球隐藏的水秘密中明晰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总议题议题03议题三从人类探月里程碑里探究追求真理的过程议题一: 从月球的真实面貌中把所致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01月球的真实面貌议学情境一1609年:伽利略1969年:阿波罗登月古代:亚里士多德月球是完美光滑的球体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表面有环形山和月海结合议学情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同一个月球的认识为什么不一样?(2)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属于什么?不符合的又属于什么 (3)对月球的正确认识有几个?对我们有何启发 议学问题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由于人们(亚里士多德、伽利略、阿波罗的宇航员)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月球)会产生不同认识。议学提示(1)对于同一个月球的认识为什么不一样?月球是完美光滑的球体月球的真实面貌主观认识客观对象不相符合与不相符合真理谬误主观认识客观对象与相符合月球表面有环形山和月海月球的真实面貌相符合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月球的真实面貌的内容不能被随意改动议学提示(2)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属于什么 不符合的又属于什么 议学提示(3)对月球的正确认识有几个?对我们有何启发 123月球是完美光滑的球体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表面有环形山和月海对月球的真实面貌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具有客观性(同一条件对同一对象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内容形式对象性质认识客观对象谬误相符合不符合真理议学小结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正确错误(2)特性:客观性:真理最基本属性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活动)是客观的;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议学小结2、真理的基本属性因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向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不同认识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方法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世界观】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点突破议题二:从嫦娥5号探测器揭示月球隐藏的水秘密中明晰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02议学情境二2020年12月,嫦娥5号在月球表面采集了材料后返回地球。中国的科学家们在月球岩石中发现了水分子,终于找到了月球隐藏水分的直接证据,这可能为将来在月球上开采资源和建设基地奠定了基础,水分子可以以水合盐的形式存在于月球阳光照射的区域。这打破了以往认为月球表面没有水分的旧观念。嫦娥5号探测器揭示月球隐藏的水秘密!结合议学情境分析l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20世纪前人类认为月球无生命?(2)2020年嫦娥五号发现月球水分子如何推翻旧认知?议学情境一议学提示在当时属于真理20世纪认为月球表面没有水分此时20世纪观点变为谬误2021年嫦娥五号带回新样本这一发现成功更新了人类认知20世纪2021年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原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三角形内角和>180°三角形内角和<180°三角形内角和=180°强调空间(即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越一定的空间条件和范围议学小结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方法论:把握真理适用的条件积范围超出条件范围真理变成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时间(即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议学小结2、真理是具体的方法论:随着过程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完善真理。超出历史条件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件真理变成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世界观】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①把握真理适用的条件积范围②随着过程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完善真理重点突破议题三:从人类探月里程碑里探究追求真理的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03议学情境三人类探月里程碑议学情境三123古代想象阶段近代初识阶段现代近距离认识阶段1959年苏联首次拍月背2019年中国实现月背软着陆2024年阿尔忒弥斯计划载人重返月球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早已实现,“嫦娥奔月”的故事,也以另一种方式变为了现实。可是,人类对宇宙的好奇没有终点,月球是人类迈向深空的起始。未来,我们将继续。结合上述议学情境分析议学问题:(1)人类探索月球的奥秘为什么不能一步完成?这体现了我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2)类登上月球的梦想早已实现,为什么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议学情境一从多次失败到成功着陆人们对月球的认识水平受人自身条件制约月球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它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1)人类探索月球的奥秘为什么不能一步完成?这体现了我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议学提示123古代想象阶段近代初识阶段现代近距离认识阶段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对象从表面探测到钻取月壤研究生命有限事业无限,仍需后继者来完成更伟大的事业探索月球的奥秘需人类世代延续物质世界无限变化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2)类登上月球的梦想早已实现,为什么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认识具有无限性议学提示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从天文观测到建立月球基地构想在前一个真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认识具有上升性(1)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①认识的主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②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结论: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过程: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1. 认识具有反复性议学小结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原因: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②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2)结论: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 认识具有无限性议学小结(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3)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3. 认识具上升性议学小结重点突破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1.反复性2.无限性3.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任何僵化的、静止的、停滞不前的观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上升性无限性反复性认识的特点具体的有条件的客观的真理的特性真理的含义原 理方法论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不怕犯错误,要正确对待错误本课小结1.有无是非,如何分辨是非,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孔子曾就此提出“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即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据此,可以推出( )①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是”与“非”不能辨别,因为多数人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③“是”与“非”是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所产生的不同认识④“是”与“非”要通过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考察”来辨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D【详解】①: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认识才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错误。②:孔子的话强调即使多数人意见一致(众好或众恶),也必须通过考察来辨别是非,即认为“是”与“非”是可以辨别的,②错误。③:大家对同一对象有“恶”“好”的不同认识,说明“是”与“非”是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不同认识,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③正确。④: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说明“是”与“非”要通过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考察”(即实践)来辨别,④正确。故本题选D。课堂练习2.有无是非,如何分辨是非,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孔子曾就此提出“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即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据此,可以推出( )A.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人们追求真理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课堂练习【答案】C【详解】A:题干更强调检验的必要性(“必察”),而非真理的定义,而且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认识才是真理,A错误。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描述认识过程的普遍特点(如不断深化),但孔子的话未涉及认识的反复性或上升性,仅强调在具体情境中需验证,B不符合题意。C:“察”(考察)可视为一种实践活动,即通过亲身体验、调查来检验认识的真伪,体现了实践的核心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真理需通过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孔子的话正符合这一原则,C正确。D:人们追求真理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强调追求真理的曲折性,但孔子的话未提及过程的困难,而是强调避免盲从、主动验证,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课堂练习3.2025年4月,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我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六倍体小麦的端粒到端粒(T2T)完整基因组图谱,实现了小麦基因组从“头”到“尾”无缺口的精确“拼图”。相比以往,这一图谱在完整性、连续性和准确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于小麦基因图谱的发现过程表明( )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B.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真理在不断超越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D.哲学为实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课堂练习【答案】A【详解】A: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我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六倍体小麦的完整基因组图谱,并在完整性、连续性和准确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这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A正确。B: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错误。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发展受历史条件约束,“超越”说法错误,C错误。D:材料并不体现哲学为实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D排除。故本题选A。课堂练习4.2025年3月5日是全国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弘扬雷锋精神,社会各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把雷锋精神落实在一件件小事上。这表明( )A.认识是无限发展的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促进认识发展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堂练习【答案】B【详解】A:认识的无限性指人类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是不断拓展的,但题干中强调的是通过志愿服务“落实雷锋精神”,即把认识(雷锋精神)转化为实践行动,而非认识本身的发展过程,A排除。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题干中“把雷锋精神落实在一件件小事上”,体现了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来践行雷锋精神(认识),说明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服务社会,B正确。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实践中产生新问题、推动认识深化。但题干未提及实践如何让人们对雷锋精神的认识“深化”,而是侧重“落实”认识,C排除。D:认识源于实践,但题干中雷锋精神作为已有认识,并非在当前志愿服务中“产生”,而是“践行”,该选项与题干无关,D排除。故本题选B。课堂练习5.近年来,多重耐药真菌感染对人类生命健康日益构成严重威胁。今年4月初,我国科学家团队运用国际首创的"系统发育指导天然产物发掘平台",成功从4.6万余个微生物基因簇中发现并通过生物合成得到多烯类天然产物曼迪霉素,为全球抗击多重耐药真菌感染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标志着我国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又一里程碑。这表明( )①人类认识工具日益完备是实践不断发展的动力②实践的需要不断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④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人能够在实践中发展真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C【详解】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①表述错误。②:因为多重耐药真菌感染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实践中的问题和需要),所以我国科学家团队运用新平台进行研究,成功发现曼迪霉素。这体现了实践的需要不断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符合题意。③:我国科学家团队能够从众多微生物基因簇中发现曼迪霉素,为抗击多重耐药真菌感染提供解决方案,这表明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微生物、对耐药真菌感染等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化,说明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③符合题意。④: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实践推动认识发展,未重点体现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以及人在实践中发展真理,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课堂练习6.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等多重实际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纠正错误、调整路线、制定新政策新制度,不断完善党的思想理论、工作方法、制度措施,把党的建设推向新阶段、新高度。这体现了( )①直接经验是获取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②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翻原有认识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④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矛盾特殊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D【详解】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个途径,并非来源,①错误。②:真理是客观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是不能被推翻的,②错误。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中国共产党不断对自身进行辩证否定,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③正确。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等多重实际变化,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④正确。故本题选D。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pptx 人类探索月球脚步永不停止.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