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 10 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 2 课时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 10 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 2 课时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聚焦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是《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以孔子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思想为核心,阐述 “仁” 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孔子马厩失火问人、朱冲还牛、陆慧晓将心比心、杜环侍老等历史故事,生动展现仁爱精神在待人接物、处理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借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胞物与” 等名言,将仁爱精神从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仁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传承和弘扬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接触到友善、关爱等道德行为,但对 “仁爱精神” 缺乏系统认知,难以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仍较常见,在处理矛盾冲突时,缺乏宽容、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学生对古代名言和历史故事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引导。教学中需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互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仁爱精神,并在实践中培养相关道德品质 。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基,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认同,激发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决心。 道德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仁爱精神,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宽容友善、推己及人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法治观念 在教学中渗透仁爱精神与法治观念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仁爱精神是法治社会的道德基础,遵守法律法规是对他人关爱的体现。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做到在法治框架内践行仁爱精神。 健全人格 帮助学生在学习和践行仁爱精神的过程中,培养积极乐观、宽容豁达的心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善良、有责任感、懂得感恩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责任意识 通过学习古人践行仁爱精神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仁爱精神是每个人的责任。激发学生主动践行仁爱精神的责任感,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爱护自然,为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 “仁” 的核心内涵是 “爱人”,掌握立己达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体会仁爱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意义,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抽象的仁爱精神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真正理解其价值,并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情境时,始终坚守仁爱精神,克服自私、冷漠等不良倾向的意志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孔子生平及思想简介视频、孔子马厩失火等故事动画、现代社会中体现仁爱精神的视频案例(如志愿者服务、邻里互助)、相关名言警句解读动画。 实物教具:印有仁爱名言的卡片、仁爱主题的绘本。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身边体现仁爱精神的故事或事例、彩笔、纸张(用于制作仁爱手抄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温馨的视频,内容为小朋友们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场景,提问学生 “视频中哪些行为让你感到温暖?这些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美好品质?”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随后展示孔子画像,引出本节课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主题,介绍孔子是仁爱思想的倡导者 。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视频中温暖行为的感受,如帮助摔倒的同学、分享食物等,初步感知仁爱相关品质,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生活的视频,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自然导入新课,同时借助孔子画像,让学生对仁爱思想的起源有初步印象 。
二、讲授新课 第二模块: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孔子的仁爱思想 教师活动:播放孔子生平及思想简介视频,讲解 “仁” 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其核心是 “爱人”。讲述孔子马厩失火问人的故事,播放故事动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从这个故事中,你能看出孔子‘仁’的思想有哪些具体体现?”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观点,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总结 “仁” 体现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关爱。随后展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名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活动园的填充题,并分享自己的思考 。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和动画,小组内热烈讨论,分析孔子在马厩失火时先关心人的行为,体现对生命的重视,是 “爱人” 的表现。积极参与填充题讨论,结合自身经历,如不愿意被同学嘲笑,所以也不嘲笑别人等,分享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理解 。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故事和讨论,让学生直观感受孔子 “仁” 的思想内涵,结合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 宽容与仁爱 教师活动:讲述朱冲还牛、陆慧晓将心比心的故事,展示 “宽则得众” 名言,组织学生开展 “宽容的力量” 案例分析活动,提供班级生活中因宽容化解矛盾的案例(如同学不小心弄坏文具后相互谅解),让学生分析讨论宽容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经历或看到的宽容事例及感受 。 学生活动:聆听故事,积极参与案例分析,思考宽容如何减少同学间摩擦、增进友谊,分享自己在班级中因宽容而收获友谊的经历,如原谅同学的误会等 。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和生活案例,让学生理解宽容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现,体会宽容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宽容友善的品质 。 推己及人与仁爱精神的升华 教师活动:讲述杜环侍老的故事,讲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胞物与” 的含义,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和破坏自然导致灾害的案例,组织学生开展 “仁爱精神的延伸” 讨论活动,提问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将仁爱精神从关爱他人推广到关爱社会、爱护自然?” 邀请学生分享想法 。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故事,学习杜环关爱他人的行为。参与讨论活动,结合图片和案例,思考在生活中关爱老人、保护环境等行为,如参加社区敬老活动、爱护花草树木等,分享自己践行仁爱精神的计划 。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仁爱精神的升华,从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
三、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孔子 “仁” 的核心思想是( )。 A. 爱人 B. 诚信 C. 明志 答案:A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体现的是( )精神。 A. 求新 B. 仁爱 C. 气节 答案:B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体现了仁爱精神的( )。 A. 狭隘性 B. 局限性 C. 推己及人 答案:C 判断题 (1)仁爱精神只需要关爱自己的家人即可。(×) (2)宽容就是无原则地原谅别人的错误。(×) (3)践行仁爱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了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从孔子的 “爱人” 思想,到宽容待人、推己及人,仁爱精神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从点滴小事做起,让仁爱之花处处开放!
板书设计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孔子的仁爱:核心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宽容与仁爱:宽容待人,减少摩擦 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讲述、案例分析、讨论活动等形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仁爱精神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但在引导学生将仁爱精神长期稳定地践行于生活方面,效果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能认识到仁爱精神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仍会出现忽视他人感受的情况。后续教学中,可开展 “仁爱行动月” 活动,设置具体的仁爱实践任务,定期进行分享和总结,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共同监督和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 这份教案围绕仁爱精神设计多样教学活动,助力学生感悟与践行。你若对教案的活动形式、练习设置等有新想法,欢迎随时提出,我会进一步优化完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 10 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第四单元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第 2 课时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视频中哪些行为让你感到温暖?这些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美好品质?
导入新课
视频中,老人耐心倾听孩童讲述,眼神中满是慈爱与鼓励;年轻人主动搀扶盲人过马路,细心呵护备至。这些行为让我深感温暖,它们体现了倾听的耐心、关爱的善良与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传统美德中“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讲授新课
第二模块: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孔子的仁爱思想
“仁”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爱人”,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自下而上都能仁爱遵礼,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他一再强调,践行“仁德”,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他知道后,首先关切地问有没有人受伤。还有一次,孔子去齐国,路过泰山,看见一个妇女在坟前痛哭。他叫学生去询问。原来,残暴的统治逼得她全家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不久,她的亲人相继被老虎咬死。即使这样,
她仍然不愿意返回故乡。孔子听后感叹道:“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这两个故事都充分体现了孔子所追求的“仁”的精神。
欺负别人
别人谈论我的隐私
别人嘲笑我的梦想
嘲笑别人的梦想
将心比心
南北朝时,有个叫陆慧晓的人。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在当时地位显赫。陆慧晓一向平易近人,从不摆大人物的架子。即使下属拜访后离开,他也会起身相送。有人对陆慧晓说:“您的身份这么高贵,没必要这样做。”陆慧晓答道:“我平生最厌恶别人对我无礼,我怎么能用自己所厌恶的行为去对待别人呢?”
宽容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现。古人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认为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摩擦、增进和睦。
朱冲还牛
晋朝时有个人叫朱冲,他小时候十分好学,
但家境贫寒,靠种田为生。村子里有一家人,三番五次地把牛赶到朱冲家的地里啃食庄稼。朱冲多次带上草料,连同啃食他家庄稼的牛,一起送到那户人家去。那家主人很惭愧,再也不让牛去吃朱冲家的庄稼了。
对照格言,结合班级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待人宽容的意义。
"待人以宽,律己以严",这句格言在班级中体现为同学间相互谅解,减少矛盾;在学校则促进了和谐氛围,共同进步;社会上,宽容让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减少冲突。宽容不仅是美德,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宽则得众。 —《论语 · 阳货》
【大意】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
发扬仁爱精神要推己及人。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
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
家里的儿女。
杜环侍老
明朝时有个人叫杜环,为人厚道善良。有一个常老太太,因为家境败落,投靠杜环。杜环的家境也不富裕,但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要奉养她。杜环告诫家人,不要因为常老太太处境艰难就轻视、怠慢她。常老太太患病,杜环亲自为她煎药,照料她服下。常老太太去世后,杜环还常到她的墓前祭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极致,就是“民胞物与”的精神。
民胞物与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他人都是自己的同胞,万物都是自己的朋友。“民胞物与”这个成语就是由这句话衍化而来的。人不仅是社会中的人,也是自然中的人。人应该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自觉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古人善于用仁爱之心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请你尝试讲述一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仁爱故事。
"待人以宽,律己以严",这句格言在班级中体现为同学间相互谅解,减少矛盾;在学校则促进了和谐氛围,共同进步;社会上,宽容让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减少冲突。宽容不仅是美德,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孔子 “仁” 的核心思想是( )。
A. 爱人 B. 诚信 C. 明志
答案:A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体现的是( )精神。
A. 求新 B. 仁爱 C. 气节
答案:B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体现了仁爱精神的( )。
A. 狭隘性 B. 局限性 C. 推己及人
答案:C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仁爱精神只需要关爱自己的家人即可。(×)
(2)宽容就是无原则地原谅别人的错误。(×)
(3)践行仁爱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了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从孔子的 “爱人” 思想,到宽容待人、推己及人,仁爱精神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从点滴小事做起,让仁爱之花处处开放!
课堂总结
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孔子的仁爱:核心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宽容与仁爱:宽容待人,减少摩擦
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