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高教版2023)上册《故都的秋》课堂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故都的秋》作者是________,原名沈岳焕,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2. 文章开篇点明“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________,来得________,来得________”,奠定了全文对故都之秋的情感基调。
3.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故都秋天的五幅图景,分别是________、槐叶落蕊、________、闲话秋凉、秋枣胜果。
二、生字词
1. 给下列字注音
混沌( ) 椭圆( ) 落蕊( ) 细腻( )
平仄( ) 橄榄( ) 颓废( ) 鲈鱼(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 )tuì 废 ( )zǐ 妹 ( )lǚ 行 ( )jié 问
( )chuán 递 ( )xī 疏 ( )jiāo 媚 ( )yùn 含
三、选择题
1. 下列对《故都的秋》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紧密融合,情景交融
B. 运用对比手法,以南国之秋反衬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C. 全文语言华丽雕琢,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
D. 采用“总—分—总”结构,脉络清晰,情感真挚
2. 下列词语在文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疏疏落落:形容稀疏零落的样子
B. 潜意识:指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心理活动
C. 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D. 不能自已:自己不能停止,多形容情绪激动无法控制
3. 下列对文中“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强调秋蝉叫声微弱,是北国秋天独有的声音
B. 表达作者对秋蝉生命即将消逝的惋惜之情
C. 通过秋蝉残声烘托故都秋的寂静与悲凉
D. 说明秋蝉在北国更容易生存,数量多于南方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 这段文字描绘了故都秋天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2. 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3. 文中“破屋”“破壁腰”等描写有何作用?
(二)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1. 这段文字从哪些角度描写槐叶落蕊?
2.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中“落寞”一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 文中引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有何作用?
(三)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 这段文字如何表现北方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2. 文中对“都市闲人”的描写有何作用?
3. “一层秋雨一层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答案
一、基础积累
1. 郁达夫;《沉沦》
2. 清;静;悲凉
3. 庭院秋景;秋蝉残鸣
二、生字词
1. hùn dùn;tuǒ;ruǐ;nì;zè;gǎn lǎn;tuí;lú
2. 颓;姊;履;诘;传;稀;娇;蕴
三、选择题
1. C(全文语言质朴自然,并非华丽雕琢)
2. B(潜意识在文中指不自觉产生的感受)
3. C(通过声音烘托秋的寂静悲凉,突出秋意)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
1. 描绘了作者在故都破屋中赏秋景的画面,包括碧绿天色、驯鸽飞声、漏下日光、破壁牵牛花等。
2. 蓝色、白色属于冷色调,能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紫黑色、淡红色色彩较暖,与文章整体情感基调不符 。
3. “破屋”“破壁腰”等描写营造出萧瑟、衰败的氛围,强化了故都秋的悲凉之感,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
(二)
1. 从视觉(满地落蕊、扫帚丝纹)、听觉(无声)、嗅觉(无味)、触觉(极微细极柔软)多角度描写。
2. “落寞”体现了作者在欣赏秋景时,内心深处的孤独、惆怅与淡淡的忧伤。
3. 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以小见大,通过细微的槐叶落蕊引发对秋的深沉感悟。
(三)
1. 通过描写秋雨的变化(凉风起、雨落、云散、天晴)、雨后的场景以及人们的对话,表现北方秋雨的独特韵味。
2. “都市闲人”的悠闲对话和神态,从侧面烘托出故都秋的闲适、静谧,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眷恋。
3. 既点明季节变化带来的天气转凉,又暗含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易逝的感慨,进一步深化了文章悲凉的情感基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