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高教版2023)上册第四单元综合练习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1. 下列对《故都的秋》中“秋蝉残声”描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出北国秋蝉数量多,叫声响亮B. 以声衬静,烘托故都秋的清、静、悲凉C. 表达作者对秋蝉生命短暂的惋惜D. 说明北国秋天更适合秋蝉生存2. 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褪色(tuì) 佃户(tián) 嗥叫(háo)B. 脊髓(jǐ suǐ) 虔诚(qián) 文绉绉(zōu)C. 饿殍(piǎo) 眼翳(yì) 橄榄(gǎn lǎn)D. 湍急(tuān) 摹画(mó) 玉笙寒(shēn)3. 下列对《我的母亲》中母亲形象概括不准确的是( )A. 严厉管教孩子的“严父”形象B. 待人仁慈温和的宽厚形象C. 面对侮辱时刚气的抗争形象D. 不识字但缺乏教育智慧的传统女性形象4. 《合欢树》中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是( )A. 母亲的生命与爱B. 作者的写作理想C. 童年的欢乐时光D. 病痛的折磨与抗争5. 下列对《像山那样思考》主旨理解错误的是( )A. 批判人类功利性生态观B. 呼吁以狼的视角看待自然C. 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D. 倡导向自然学习长远思考二、填空题(每空2分)1.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通过________、槐叶落蕊等五幅图景,展现北国秋的“清、静、悲凉”。2. 《我的母亲》作者是________,文中母亲用舌头舔“我”病眼的细节,体现了________的母爱。3. 《合欢树》中,合欢树最初由母亲栽种,后来成为作者对母亲________的情感载体。4. 《像山那样思考》作者利奥波德在《________》中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呼吁人类________思考生态问题。三、课内阅读理解(共20分)(一)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回答问题(10分)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1. 这段文字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双重性格?(4分)2. 母亲面对五叔的侮辱时,采取了哪些具体行动?(3分)3. 这种“刚气”与母亲平时的“仁慈温和”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二)阅读《合欢树》选段,回答问题(10分)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1. 概括母亲为“我”治病的具体表现。(3分)2. “虔诚地抱着希望”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3分)3. 结合全文,说说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四、课外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秋之思①北京的秋是从槐树叶底开始的。当一丝漏下的日光掠过蓝朵牵牛花,北平的秋意就漫进了破屋的每个角落。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清、静、悲凉”的独语,那落蕊无声的触觉,那残蝉嘶鸣的听觉,都在诉说着自然与人心的默契。②史铁生的秋则藏在合欢树的影子里。母亲种下的树苗长成浓荫时,他才懂得母爱如树,在岁月中静默生长。当“孩子”跑去看树时,树影晃动间都是母亲的模样——那些寻医问药的日夜,那些强装乐观的笑容,都化作了树的年轮。③利奥波德的秋在群山之间。狼的嗥叫穿透功利的迷雾,让人类看见生态之网的震颤:鹿群啃光草原时,群山的褶皱里早已埋下危机。当人类用“美食”“牧草”“钱柜”定义自然时,山却在千年沉默中,守着万物共生的秘密。④秋是自然的启示录:郁达夫在秋中看见生命的诗意,史铁生在秋中读懂母爱的深沉,利奥波德在秋中叩问文明的方向。当我们像山那样思考,才能听见秋声里永恒的回响。1. 文章第①段化用了《故都的秋》中的哪些细节?请概括。(4分)2. 第③段中“生态之网的震颤”指什么?请结合《像山那样思考》内容解释。(5分)3. 结合文章与单元课文,谈谈“像山那样思考”在当代的意义。(6分)五、写作(30分)请以“生命的回响”为主题,结合本单元《故都的秋》《我的母亲》《合欢树》《像山那样思考》的学习感悟,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观点明确,至少结合两篇课文分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答案一、选择题1. B 2. C 3. D 4. A 5. B二、填空题1. 庭院秋景(或“破屋赏秋”)2. 胡适;深沉无私(或“爱子情深”)3. 思念与愧疚(或“感恩怀念”)4. 沙乡年鉴;长远(或“客观”“生态伦理”)三、课内阅读理解(一)1. 表现了母亲“待人仁慈温和”与“面对人格侮辱时刚正不阿”的双重性格。2. 具体行动:气得大哭→请本家作证→当面质问→要求五叔当众认错赔罪。3. 不矛盾。“仁慈温和”是母亲的日常待人态度,“刚气”是维护人格尊严的原则底线,二者共同构成母亲立体的形象,体现其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二)1. 具体表现: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尝试各种治疗方式(吃、喝、洗、敷、熏、灸)。2. 体现了母亲对“我”病情好转的强烈期盼,以及不放弃任何希望的执着心理,暗含对“我”的深爱。3. 结构作用:①承接上文“我”双腿残废的背景,引出下文母亲为“我”治病的具体情节;②为后文合欢树的栽种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③与后文“我”理解母爱形成对比,深化主题。四、课外阅读1. 化用细节: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蓝朵牵牛花、破屋赏秋、落蕊无声的触觉、秋蝉残声的听觉。2. 指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破坏后引发的连锁反应。如《像山那样思考》中,人类猎杀狼导致鹿群过度繁殖,进而破坏草原植被,最终威胁整个生态平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脆弱性。3. 当代意义:①警示人类摒弃功利性生态观,如利奥波德批判的“以人类为中心”思维,重视生态系统的长远平衡;②启发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保持对自然与情感的敬畏,如《故都的秋》中对生命诗意的感悟、《合欢树》中对母爱的珍视;③倡导用“长远视角”解决环境问题,避免因短期利益破坏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五、写作(略,按议论文结构、论点论据、语言表达等评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