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执行四次飞行任务,三次担任指令长。这是英雄航天员景海鹏问鼎苍穹的追梦之旅。早在高中时代,与一张空军飞行员照片的邂逅,竟在景海鹏心中埋下了一颗飞往蔚蓝星空的种子。十九岁那年,经过层层选拔,景海鹏如愿考入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航校的锤炼,驾驶歼击机的磨砺,更加坚定了景海鹏对①的太空的chōng jǐng。而立之年,景海鹏实现了从优秀飞行员到合格航天员的转变。 全身心投入高强度训练、高压力备战、高风险任务使他养成了“出手就出色,完成就完美”的做事习惯。“载人航天飞行99.99分和100分永远是天地之别。地面训练,有差错可以重来;太空飞行、永远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在景海鹏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执行神十一任务期间,遭受通信中断故障,面对可能需要紧急返回的风险,他镇定自若、精准操控、准确判断,完美解决了突发事件。(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蔚______蓝②chōng jǐng ______(2) 在文段①处填入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______A.浩瀚无际B.波澜起伏C.惊心动魄D.重重叠叠(3) 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问鼎苍穹”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久久伫立B.仙露琼浆C.太空飞行D.磨砺意志(4) 对画横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执行神十一任务期间,遭受通信中断故障,面对可能需要紧急返回的风险,他准确判断镇定自若、精准操控,完美解决了突发事件。B实施神十一任务期间,遭遇通信中断故障,面对需要紧急返回的风险,他精准操控、镇定自若、准确判断,完美解决了突发事件。C.执行神十一任务期间,遭遇通信中断故障,面对可能需要紧急返回的风险,他镇定自若、准确判断、精准操控,完美解决了突发事件。D.实施神十一任务期间,遭受通信中断故障,面对需要紧急返回的风险,他镇定自若、准确判断、精准操控,完美解决了突发事件。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2.学校开展“红色经典伴我行”整本书阅读活动,选定的书目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你完成相应任务。(1) 以下是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的发言,说法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保尔 柯察金在革命烈火中千锤百炼的成长故事。B. 小说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从小就具有反抗精神,后来在阿尔焦姆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C. 作者利用书信、日记,侧面烘托保尔的性格,还穿插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打开了通向保尔内心的大门。D. 阅读这部长篇小说可以在作品精彩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圈点批注,也可以摘抄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2) 请结合保尔的人生经历,概述其所做的一次抉择,分析保尔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3)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学们深受鼓舞。请结合自身经历说说阅读这一红色经典的意义。不少于80字。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3.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1) “______,______”描绘了江南梅雨季节独特的夏夜之景(2) “______,______”抒发了对达官贵人沉迷享乐的不满(3) “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目光长远,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做好心理准备。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井冈翠竹袁鹰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⑥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多少老战士的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⑦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⑧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⑨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⑩为了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千好儿女,同井冈山人民一起开发这座万宝山。他们上得山来,头一件事就是来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他们踩着当年老红军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筒盛水蒸饭。可是,看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不能赶快送到那些需要它们的地方去,怎不叫人心焦!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井冈山上的毛竹据说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可是,怎样叫这一千多万根毛竹顺顺当当地下山去,是井冈山建设者们曾经绞尽脑汁的大事。 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多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多万根毛竹的任务。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1960年10月,井冈山(1)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作者从竹写起,以竹喻人,通过丰富的联想,层层推进,赋予毛竹象征意义,升华主题。B. 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C. 文章第二人称的使用,不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还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引发读者共鸣。D. 《井冈翠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结构严谨,情感浓郁,开头结尾都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2) 本文选入教材时,作者改第 段画波浪线句中的“浇灭”为“扑灭”,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改句的好处。原句: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浇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改句: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3) 文章以“井冈翠竹”为题有何妙处?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北斗:远在天外,近在身边刘诗瑶 前不久,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五十九、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该组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后发射的第二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次发射。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是我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北斗系统已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到北斗三号,从双星定位到全球组网,从覆盖亚太到服务全球,自1994年工程立项,北斗系统已走过波澜壮阔的30年。 30年来,全体北斗人秉承“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发展理念,将北斗系统建设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咬牙坚持到最后” 根据我国导航卫星建设规划,北斗一号覆盖国内区域,北斗二号扩大到亚太区域,北斗三号走向全球。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由我国建成的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卫星导航系统,从此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回顾创新历程,北斗三号能够从区域走向全球,关键的技术难点之一,就是高效实现卫星之间的测量通信。 为此,我国科研人员大胆创新、独辟蹊径,提出星间链路技术。所谓“星间链路”,就是卫星和卫星之间的一条通信线路,是航天器与航天器之间具有数据传输和测距功能的无线链路,基于国内布站条件提供全球运行服务。有了这项技术,即使“看不见”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卫星,通过北斗卫星的星间链路同样能与它们取得联系,这是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建设的一大特色。 康成斌深度参与了星间链路的关键技术攻关。这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导航部导航室主任,自2010年参加工作起,就全身心投入北斗系统的研制中。 实现“星连星”“太空架桥”难度极高。康成斌介绍,北斗三号系统中卫星与卫星的距离最远达到7万公里,既要让遥遥相望的两颗卫星仿佛近在咫尺,又要保证7万公里距离之间即使发生厘米级位置变化,都能被第一时间感知和测量,且星座中任意两颗星都要建立起类似联系,“这是一项巨大的技术跨越”。 “几乎从零起步,团队压力很大。”康成斌说,既要充分论证科学原理的正确性,还要开展不计其数的试验验证。 为了加快突破星间链路技术,不耽误卫星研制整体进度,康成斌和团队成员们睡在试验场地,从早到晚、争分夺秒开展星间链路技术测试。 测试出现问题,康成斌带领团队沉着冷静地推导、测算,直至把所有疑点都查找出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咬牙坚持到最后。”这是支撑康成斌挺过难关的信念。令他动容的是,其间,多位白发苍苍的总师院士、技术专家主动来到场地,慷慨相助。 星间链路技术,让北斗系统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从一片空白、奋力追赶,再到和世界领先的全球导航系统并肩而立,一代代科研人员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卫星导航探索之路。“踮起脚尖去够一够最好的技术,才能确保先进性” 北斗系统,汇集了全国400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凝聚了30多万名科研人员的汗水和智慧。其中,北斗三号的卫星研制,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共同担纲。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星打完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林宝军收到一条短信,短信中说,“这颗星终于成功了,我们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谈及创新秘诀,林宝军给出的答案是“理念创新”。 时间回到2015年3月30日,北斗三号全球系统首发试验星成功升空入轨,这是中国科学院抓总研制的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这颗试验星的新技术超过70%,运行良好。 按照惯例,卫星上的新技术比例一般不超过30%。为什么敢从30%变成70%? 林宝军说:“关键技术攻关一般需要10年,卫星的寿命往往在10年以上,到卫星运行终结时,使用的已经是20年前的技术了。因此,理念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就显得很重要,要勇敢突破一些传统观念的条条框框。”在他看来,在有成熟技术保底的基础上,“踮起脚尖去够一够最好的技术,才能确保先进性。” 林宝军将卫星上的结构、热控等10多个分系统合并成电子学、控制、结构、载荷四大功能链,简化了系统结构,提升了整体可靠性。例如,原来每个分系统都需要计算机,一颗卫星上甚至要24台计算机,通过技术创新,现在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完成整星计算。经过反复筛选验证,团队选用成熟的元器件和工艺路线,确保创新技术落地,使卫星整体技术领先。 这期间,有人质疑:“我们能不能稍微稳当点?”顶住压力,林宝军率领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1岁的团队,不舍昼夜,终于研制出了性能优异的卫星。仅在2018年,团队就高密度研制发射了8颗北斗三号中圆地球轨道组网卫星,为北斗三号建成基本系统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介绍,北斗系统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多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让‘卫星短信’走进千家万户” 庞大精密的北斗系统除了由卫星构成的空间段,还包括由测控系统、运控系统等构成的地面段,以及各类终端及应用系统构成的用户段。 郑晓冬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网络通信研究院的一名正高级工程师,从事北斗导航地面系统建设20余年,他率领团队自主研发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北斗民用短报文通信平台。 从功能看,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仅能无源定位,因而用户只能知道“我在哪”。北斗用户则不同,不但自己知道“我在哪”,还能告诉别人“我在哪”“在干什么”。当遭遇突发地震、海上遇险,在其他通信手段失效的情况下,北斗短报文通信可以成为人们传递求救信息、拯救生命的关键保障。 郑晓冬带领团队相继攻克了微弱信号捕获及跟踪、高精度同步等多项技术难题,取得一系列创新突破,使得北斗三号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基础上,信息发送能力提升到一次1000个汉字,极大提升了短报文系统服务能力,为短报文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让‘卫星短信’走进千家万户。”为此,郑晓冬团队还创造性提出了将北斗短报文置入智能手机的理念。一台手机,如何与太空中的卫星直接建立连接? “这需要产品在非常小的体积下还要具备大功率发射和高灵敏度接收的能力。”郑晓冬和团队攻克高灵敏度快速捕获、射频基带一体化设计等核心技术,研制出全球首款低成本低功耗北斗短报文消费终端芯片。 研发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郑晓冬回忆,有一次团队联合手机厂商搭建手机测试环境,开展实际测试时,调试始终不成功,大家非常焦虑。此时,团队核心成员王晓玲提出了一个想法——对多个城市进行北斗卫星信号测试,通过真实的测试数据分析问题、优化性能。这个思路得到团队认可,大家克服困难,短短一个月内就完成了百余个城市的北斗卫星信号测试,依靠这些宝贵的测试数据,制定了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了所有问题。 “如今,通过将短报文芯片置入手机,使手机能够在没有地面移动网络情况下具备与外界紧急通信的能力,这样的手机可以广泛应用在遇险报警、应急救援、灾害指挥、海上作业等场景。”郑晓冬说。 北斗远在天外,应用近在身边。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500处水库应用北斗短报文通信服务水文监测,搭载国产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的共享单车投放已突破1000万辆,支持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的手机已发布。北斗系统正全力赋能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基石和重要引擎。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的规划,要在2035年前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瞄准这个目标,北斗人一直在路上。(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日科技版)(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B. 根据我国导航卫星建设规划,北斗一号覆盖国内区域,北斗二号扩大到亚太区域,北斗三号走向全球。C. 自1994年工程立项,北斗系统汇集了全国400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凝聚了30多万名科研人员的汗水和智慧。D. 有关部门计划要在2035年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2) 从突破星间链路技术到自主研发民用短报文通信平台,北斗系统科研人员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你认为他们身上有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 作者在叙述时引用科研人员的话。请结合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6.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选自《郑板桥集》,有删改)【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不明事理。②啜(chuò):喝。(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惟劳苦贫病之人(2)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上______②调______③然______(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4) 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完成填空。写作对象 作者评价(用原文) 抒写情志陋室 何陋之有 ②______茅屋 ①______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万物生长,各有不同。种子在泥土里酝酿生长的勇气,最终形成胚芽顶开冻土;蝴蝶在茧房里积蓄生长的力量,最终生出翅膀挣脱禁锢;水滴在时空里变换生长的形态,最终汇成河流奔向大海……你喜欢哪一种生长方式,请以“像_______一样生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卷面整洁,层次清楚,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参考答案1.(1)①wèi ②憧憬(2)A(3)D(4)C2.(1)B(2)示例:保尔在严寒中带伤筑路时,选择坚守工地直至昏迷。这一抉择体现了他顽强坚韧、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革命者为理想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形象。(3)示例: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明白,面对困难时应像保尔一样永不言弃。例如,我在备战体育中考时腿部受伤,但想起保尔带伤筑路的经历,坚持每天康复训练,最终达标。这部作品教会我:真正的钢铁意志,是在逆境中磨砺出的不屈精神。这将激励我在未来的人生中,无论遇到什么挑战,都能勇敢前行。3、(1)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2)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3)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4.(1)D(2)“扑灭”与“熊熊烈火”搭配更贴切,突出人们意志坚定、热情高涨,展现建设者精神风貌,使表意更精准、情感更强烈。(3)①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②象征革命气节与精神;③点明写作对象与核心,利于主题表达;④承载作者情感,引发读者共鸣思考。文章以井冈翠竹为线索,通过描写翠竹在革命时期为红军提供物资支持,建设时期助力社会主义建设,赞美井冈翠竹坚韧不屈、无私奉献的品质,歌颂井冈山人及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与精神,表达对革命传统的敬仰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忱。5.(1)D(2)①勇于创新:科研人员大胆创新、独辟蹊径,提出星间链路技术;林宝军提出理念创新,将卫星上的新技术比例从惯例的30%变成70%,还对卫星分系统进行合并,提升整体可靠性;郑晓冬团队自主研发独具中国特色的北斗民用短报文通信平台,提出将北斗短报文置入智能手机的理念。②坚持不懈:康成斌团队为了加快突破星间链路技术,睡在试验场地,从早到晚、争分夺秒开展测试,遇到问题沉着冷静推导、测算,直至解决问题;郑晓冬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面对调试不成功等问题,克服困难,完成多个城市的北斗卫星信号测试,制定整体解决方案。③团结协作:康成斌在攻克星间链路技术时,多位白发苍苍的总师院士、技术专家主动来到场地慷慨相助;林宝军率领平均年龄只有31岁的团队不舍昼夜研制卫星;郑晓冬团队核心成员王晓玲提出有效思路,团队共同解决问题。(3)引用科研人员的话,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和科研过程;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北斗系统科研背后的故事;突出了科研人员的科学精神,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6.(1)惟/劳苦贫病之人(2)①蔓延到②弹奏③……的样子(3)①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平民。②(我画兰竹石)是用来慰藉天下劳苦的人,而不是供天下安乐享受的人观赏的。(4)①此是何等雅趣;②甲文表安贫乐道、不慕荣利;乙文表同情劳苦、不随世俗。7.略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