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课件 28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课件 28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第3节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教案
课 题 第一章 第3节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科学思维: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科学事实和证据。探究实践: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态度责任: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科学事实和证据。
教学难点 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式 讲授式、研讨式、探究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新课引入演示图片“墨子号”实验卫星顺利发射,进行提问: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演示PPT4】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小明的手持小电扇突然不转了,这可能是因为什么呢?怎么解决呢?展示动画,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演示PPT5、6、7】提出分组讨论问题:1、请根据下面科学探究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2、若换上电池或充电后,手持小电扇还是不转动,接下来该怎么做?板书:生活中的探究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若实验检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则应该修改或提出新假设,然后再预测、实验,直到实验结果支持假设。3、在探究问题时,我们一般会先假设几种可能的原因,再对每一种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探究,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发现规律。【演示PPT8(跳转PPT27/28)】展示图片,提问图片的科学家有哪些成就?点击图片,跳转两位科学家的成就页进行简单介绍。【演示PPT9】总结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板书:科学家的探究科学探究(1)定义: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2)作用: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方式。【演示PPT10-15】展示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板书: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演示PPT16】根据前面的青蒿素探究过程的演示,邀请同学们谈一谈发现青蒿素,是我国科研人员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的艰苦科研条件下取得成功的范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演示PPT17、18、19】小组活动: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模拟板书:三、像科学家那样探究——探究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度的关系: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价【演示PPT21】根据上述的小组探究得出结论。板书:科学研究需要获取事实与证据,以便做出可靠的判断。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越细致,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演示PPT22、23】题目演练【演示PPT24】课堂小结思维导图 思考、讨论、回答听讲、思考思考、讨论、回答听讲、记录思考、讨论思考,记录观察、思考、讨论、记录实践活动思考、记录思考、回答记录 通过对于“墨子号”实验卫星顺利发射的认识,引出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课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出科学探究步骤总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两位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引导学生利用具体探究实例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
板书设计 像科学那样探究生活中的探究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若实验检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则应该修改或提出新假设,然后再预测、实验,直到实验结果支持假设。3、在探究问题时,我们一般会先假设几种可能的原因,再对每一种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探究,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发现规律。科学家的探究1、科学探究(1)定义: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2)作用: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方式。2、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三、像科学家那样探究——探究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度的关系: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价(共28张PPT)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第3节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学习目标
1.科学观念: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科学思维: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科学事实和证据。
3.探究实践: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4.态度责任: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2016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顺利发射,标志着我国走向全球量子通信研究的领先地位。“墨子号”为科学家的研究创造了新的条件。
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生活中的探究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小明的手持小电扇突然不转了,这可能是因为什么呢?怎么解决呢?
可能没电了,换个电池就可以了。
如果这个假设是成立的,对其进行充电或换上新的电池,手持小电扇应该会转动。
手持小电扇不转了。
提问:
假设:
预测:
实验:
验证:
观察:
手持小电扇为什么不转动了?
可能是电池没电了。
如果这个假设是成立的,对其进行充电或换上
新的电池,手持小电扇应该会转动。
对手持小电扇充电或换上新的电池。
情况1:手持小电扇正常转动起来了。
分组讨论:
1、请根据下面科学探究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
2、若换上电池或充电后,手持小电扇还是不转动,接下来该怎么做?
生活中的探究
情况2:手持小电扇还是不转。继续返回假设阶段。
可能导线断了,换个导线就可以了。
生活中的探究
观察
提问
预测
实验
检验
假设
继续探索
不支持假设,
修改或提出新假设
总结:通过上述的过程,我们能得到科学探究的步骤如下。
生活中的探究
1、科学探究的步骤:
2、若实验检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则应该修改或提出新假设,然后再预测、实验,直到实验结果支持假设。
3、在探究问题时,我们一般会先假设几种可能的原因,再对每一种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探究,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发现规律。
提出
问题
建立猜想与假设
制定
计划
搜集
证据
分析
证据
得出结论
你知道下面的科学家有哪些研究吗
袁隆平
屠呦呦
科学家的探究
1、科学探究
(1)定义: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2)作用:
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方式。
科学家的探究
2、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提出
问题
建立猜想与假设
制定
计划
搜集
证据
分析
证据
得出结论
20世纪,疟疾肆虐,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是科学家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科学家的探究
2、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提出
问题
建立猜想与假设
制定
计划
搜集
证据
分析
证据
得出结论
1969年,屠呦呦担任我国抗疟疾药物研究项目的组长。她翻阅古籍,寻找方药,经过两年的研究、筛选,受我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的启发,提出猜想:青蒿对疟疾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科学家的探究
2、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提出
问题
建立猜想与假设
制定
计划
搜集
证据
分析
证据
得出结论
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得到启发:为什么这与中药常用的高温煎熬法不同 原来古人用的是青蒿鲜汁!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
科学家的探究
2、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提出
问题
建立猜想与假设
制定
计划
搜集
证据
分析
证据
得出结论
她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中的有关物质。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在经过190次失败后,屠呦呦团队终于提取出青蒿中的有关物质。
科学家的探究
2、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提出
问题
建立猜想与假设
制定
计划
搜集
证据
分析
证据
得出结论
1971年10月,屠呦呦在实验室观察这种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作用时,发现其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
青蒿提取物
科学家的探究
2、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提出
问题
建立猜想与假设
制定
计划
搜集
证据
分析
证据
得出结论
1972年,屠呦呦研究小组成功分离并结晶出青蒿素,其抗疟功效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
知识讲解
科学家的探究
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青蒿素的研发历程显示,对国家使命的高度责任感与担当也是一种驱动力。
想一想谈一谈:发现青蒿素,是我国科研人员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的艰苦科研条件下取得成功的范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科学家在探索自然规律时进行科学探究,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也要进行科学探究。让我们共同来做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吧!
警察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犯罪嫌疑人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推测古代人的身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度的关系吧!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1.提出问题:
人的身高与脚印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建立假设:
人的身高与脚印的长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3.制订计划:
( 建立假设后,需要设计方案来检验这个假设。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度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关系如何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你准备搜集哪些证据 通过什么方法来搜集 )
用刻度尺测量若干个人的身高和脚印的长度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4.搜集证据:
检验假设时,需要足够的证据。搜集证据需要记录,表格和图像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将你获得的数据填在表中。
同学 A B C D E F G H
脚印长/cm
身高/cm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5.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
根据搜集的证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度的比例大约是7:1。
假设是正确的。
6.交流与评价:
把你探究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科学研究需要获取事实与证据,以便做出可靠的判断。
例如,某同学发烧了,是什么原因呢 是受凉了,还是身体某处有炎症?……医生会测体温,用听诊器听诊,化验血、尿或大便等。医生综合这些信息后就可判断该同学发烧的原因。当然,我们能得到和使用的信息越多,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越细致,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为了探究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小明先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上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然后分析测量数据并得出结论。其中“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上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科学问题 B.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C.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D.解释、表达与交流
C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
小茗指着厨房桌面上的一小块白色固体,问妈妈:“这是什么 ”妈妈说:“可能是蜡块,也可能是小石子。“爸爸说:“把它放到水中,若沉下去就是小石子,若漂浮着就是蜡块。”妈妈和爸爸的说法分别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A.猜想和设计实验 B.设计实验和获得结论
C.猜想和反思评价 D.猜想和进行实验
A
妈妈说:“可能是蜡烛,也可能是小石子”,该说法属于妈妈的猜想和猜测。爸爸说:“把它放到水中,若沉下去就是小石子,若漂浮着就是蜡块”,爸爸的说法是在妈妈的猜测上,去设计实验,A符合题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并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约68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于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在2021年5月22日逝世,享年91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拓展延伸
1972年,团队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1973年,青蒿素首次临床试验证明临床有效,改写了只有含氯杂环化合物的抗疟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进入新纪元。同年,合成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此后,带领团队对青蒿素转入更深层次研究。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为人类抗疟药物开拓了新方向,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入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2017年,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拓展延伸
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屠呦呦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生活中的探究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科学家的探究
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
建立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
搜集证据
分析证据
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
青蒿素的发现历程
探究人的身高和脚长的关系
01
02
03
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预习下次课的相关内容
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