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湖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五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
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中国科幻电影的出现是西方好莱坞科幻美学与中国独特文化哲学的奇妙融合。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这种融合产生了独特的叙事传统和美学范式。
与科幻小说根据科学准确性、严谨性将科幻分为“硬”“软”两类(“硬”科幻遵循科学原理,注重视觉奇观;“软”科幻侧重科幻背景下的人文主题)的做法相反,科幻电影作为好莱坞最主要的超常规电影类型,并没有采用这种区分,而国产科幻电影“以幻想性、想象性为主要诉求”,造成了软硬使用的错位现象,这反映了中国科幻电影对幻想和想象力的更广泛和历史性的参与。近几十年,中国科幻片没有一味追求大片模式,转而采用人文和世俗的叙事方式,《长江七号》(周星驰,2007)等影片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取向彰显了中国文化对诗意和想象力表达的偏好,将科学叙事嵌入从古代诗歌到当代电影的丰富诗意意象之中。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发展中的一个显著嬗变,是在科幻叙事的框架中融入了对地球文明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人文思考。从2010年开始,科幻元素与喜剧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科幻片亚类型,通过一种平易近人、引人入胜的媒介对人性和人类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疯狂外星人》(宁浩,2019)和《独行月球》(张吃鱼,2022)等影片就是其中典范,这种独特的融合为科幻叙事提供了本土化的场域,为好莱坞科幻电影的高科技奇观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导演孔大山的“民间科幻片”概念在《宇宙探索编辑部》(2023)取得良好的口碑,也是类型电影以小搏大的一次有力尝试,影片中的人物具有普通人的“缺陷”,回应了这个时代中“人”的困惑。中国文化美学与普世社会主题的融合,不仅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卖点,而且还探索出了清晰的亚类型延伸脉络,既满足了中国观众的期待,又以吸引他们情感内核的方式展现了故事,因此不能以西方的电影美学对当下中国的作品特质进行概括。
《流浪地球》的“艺术+科技”手段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类型的关键性转变,其推动力来自不断发展的时代文化思潮,以及IP资源《三体》获得雨果奖的国际赞誉。这种认可预示着1P资源注入中国科幻电影的版图,从而催化了高投资、高视觉吸引力和先进技术表现模式的电影生产。《流浪地球》“三部曲”(《流浪地球3》预计2026年上映)是中国电影双轨发展的典范,虚构出了未来科幻场景。一方面,恪守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流浪地球”的叙事手法,宣扬天下大同观念与守望相助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它们又
保留了好莱坞对奇观和高制作价值的偏好。譬如《流浪地球1》(郭帆,2019)中巨大的“木星大红斑”悍然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这样“临场”的“震惊”感受获得世界观众的肯定,收获了极高的世界票房与良好的创作口碑。这种平衡显示了中国科幻电影在文化传统与世界电影标准之间的微妙发展。《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成功展示了科幻元素的创新融合,将该类型电影对社会和情感叙事的关注、对科学准确性和技术细节的强调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不仅符合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强调民族叙事、家庭纽带和集体奉献的文化意识而且通过将技术奇观嵌入可亲近的情感和社会纽带框架而丰富了这一类型。这种人文元素与科技现象的交融符合“硬”科幻的科学准确性和未来科技的合理性,又将“软”科幻元素与特定文化融合。
(摘编自秦可《中国科幻类型电影“软”“硬”边界思辨》)
材料二:
放大科幻的产业价值、科技价值,需要更好推动技术革新与科幻发展交互作用、互促共进。从量子科学、脑机接口到6G网络,前沿技术在我国持续涌现,充满未来感的发展实践为科幻创作插上想象的翅膀。进一步完善创作机制、发展机制,推动科幻创作与科幻产业相辅相成、科幻进步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将为经济发展打开想象空间、贡献创新动能。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科幻产业发展厚植了沃土。从盘古开天、嫦娥奔月的浪漫想象,到“天宫”遨游、“嫦娥”落月的伟大实践,中国人从不缺乏想象力、创新力。鼓励创作者挥洒想象力,鼓励产业界提升创新力,将中国本土的美学、文化与全人类的共同关切结合起来,不断拓宽科幻创作的边界与广度,有助于擦亮中国科幻的人文底色。充满文化味的高质量科幻作品多起来,科幻产业将更好发挥提升创新意识、培育科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等人文价值的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科幻产业总体规模仍比较小,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有关方面的积极作为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近年来,北京、四川成都等地纷纷出台支持科幻产业的务实举措。繁荣科幻产业,需要进一步因势利导、因城制宜,完善产业政策和创新生态,加强复合型科幻人才培养,推动科幻产业持续生长。
(摘编自喻思南《为科幻厚植发展沃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江七号》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诗意和想象力表达的偏好,该片是采用人文和世俗叙事方式的范例。
B.《宇宙探索编辑部》塑造具有“缺陷”的影片人物,是中国导演对人性和人类命运进行的深刻思考。
C.《流浪地球》三部曲的成功在于摒弃了好莱坞科幻电影模式,创造出纯本土化的技术奇观表达体系。
D.解决科幻产业总体规模问题需要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在政策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科幻电影自2010 年起全面转向亚类型创作,以喜剧元素消解科技的严肃性。
B.“木星大红斑”的震撼呈现,体现了中国科幻电影对科学准确性的极致追求。
C. 量子科学、脑机接口、6G 网络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为科幻创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D.北京等地出台的扶持政策,标志着我国科幻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中科幻产业发展“人文底色”内涵的一项是(3 分)
A.“天宫”空间站采用自主研发的再生式环境控制系统。
B.科幻作家刘慈欣获得了“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C.VR 技术助力观众体验《流浪地球》中太空电梯场景。
D.《独行月球》呈现“夸父逐日”式孤勇者精神图景。
4.中国科幻电影具有“独特的叙事传统和美学范式”,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4 分)
5.根据下图,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科幻产业规模”与“科技研发投入增速”的关系,不得出现数据。(6分)
中国科幻产业规模与科技研发投入增速对比(2015-202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
一天的黄风刮迷了眼,方形木船失去了活动能力。①黄河成了绝对的哑子,连乌鸦也没有飞过。黄沙把天空充塞起来,仿佛一只昏沉沉的柚子灯。第二天风陵渡就“封渡”了。
马老汉这几天,实在有点气闷呢。看着黄河也觉着比每天混,黄风漫天漫地地刮起来。但是马老汉也不那么消极,还是把船好好地收起来。
马老汉的船是老得不钻洞也要沉了的。几块板子都已朽腐,每次撑起来都好像是八只船,要向八处跑。这船虽然脱胎换骨地拆修了不知有几次,也许每个钉也都换过了,但是和骨血一样,是祖宗三代传给他的总是真的。祖传的是不容弄毁的。
哑了的黄河忽然发出奇怪的声音来。有胆子大的出来看,便看见一些灰色的东西,像几只大鷩鹭似的在水面急速地游行,②南面的河岸上便不时递出来愤怒的枪声。敌兵的游艇在河面上划行着了,黄河的淌流上从来就不容许过比方形木船速度再快的船只来行驶。黄河的河面就如一个受污的乡女一样,今天在脸颊上冲洗着两道耻辱的泪痕。
从来的像三月天刚开的蝴蝶梅似的灰色的、蓝色的、鹅黄色的帆都不见了。背着背挟子的行旅,拖着东西的毛驴,唱着咳浩咳浩的船夫,搬着白面的“小杠”……统统都不见了,远方吹过来的沙土,将他们平日活动时所残留下的脚印平伏下去,河岸上肉松似的土壤,散布出一种干燥的气味在坦散开,非常柔软,非常和谐,就如同这里从来就没有行人走过一样。
马老汉的生活更苦了,但他却咬定牙根熬住不响。他每天咬两个硬馍,喝一点儿开水,便等着自己的军队打过来。
在一天夜里他实在饿得睡不着了,他摸摸炕沿上的馍,连个渣儿也没有了。他披着衣服,趁着月光,他想到船上坐一会儿吧!他没有什么亲戚,或者朋友,他是很孤独的,他的老朋友只有一条船。他有什么内心的隐秘或者是无可排遣的悲痛,他都要向它倾诉的。所以,他拱手坐在上面,望望月亮,看看水,远远的天边,③迷迷蒙蒙地滩浮着黑雾。他抚抚船舷,摩摩放倒了的桅杆,那按照原来的木纹拼起的船舱。不由一阵难过,老眼竟然湿润起来。
“你的----老头子 你……哈哈哈,你,领我们去找花姑娘去吧!”
“哈哈哈哈!”另外那个敌兵也大笑起来,玩笑地向对方的脑上打了一下。
“你呀,你……清国佬!”那个像个啤酒桶的矮一点儿的兵,接连地打着饱嗝,制止胸膛积存的东西,不再呕吐出来。他呐呐地喝咧了一通才一手拖起他的同伴,一手拖起老头子:“看月亮去,看看唐月亮!”他踉跄地向前跑。
他回过头来,问老头子。
“你的船有!”
老汉不作兴回答, 一直没有响。
他们跑到船上,坐下来。
老头子看他俩坐下来喘气,他用半个眼睛在看他们。
“把船放到水里去!”
那个啤酒桶样的兵命令他。
“到水里去!”
“不能,我一个人推不了这船的!”马老汉阴郁而且固执。
“你推!’
“不能,水溜急得很,我们三个都要淹死的!”
“我们情愿淹死!”那个兵把对方一推,互相地对看了一眼。他俩是游水的老手。
“你推!”
“不能。”
“推不推 ”
“这船不是一个人推得的!”
“我们帮着你,行不行 ”
“不行!”
“行不行!”那兵拿出了枪,“我喝醉了。”
老头子很平静地把船推下水里去,他忽然地想笑。
他随着那船顺着水溜顺下走,他想大声地像年轻时撑船一样,吆喝一通。或者说些个术语,像旁边有他合手的推船的伙伴一样。但是他没有,仍然很认真地说一次。
“溜大,你们可要死的!”
两个兵并不听他的话:“推呀,这老滑头,你推不推!”
“反正你们要死的!”老头子阴郁地说,但是马上又缩住了,他很快地去推船。
月光照在水上面,白花花的一片汪洋展开去,被地平线的云角吞食了,云里也闪起水星。船在水面上浮起来了。
“好呀,好呀!”
船完全流在大溜里了的。
两个敌人像两根黄色的萝卜一样在船板上转。他们俩一并排地在模仿日本舞蹈的那种偶人的动作,而且得意地笑着。
船在打旋了,他俩跳得最欢,他俩是游水的能手。
船在像一片打滚的落叶一样地转了,他俩还在跳,仿佛就在水面的旋涡上他俩也一定要跳一样。
忽然一声狂笑声,在半空中扯起。马老汉毛骨悚然的笑声扯起来了。
“哈哈哈哈!”
像屋瓦的磔裂
“哈哈哈哈
像年老的古树的崩折。
(甲)“哈哈哈哈
马老汉从心里、眼里、口里、泪里和血里一齐都笑起来了。他的最后的一缕生命,都
化作了笑声,尖锐地冲散在天空。
“哈哈 哈哈
两个敌兵,这时候,才像大梦初醒似的,想起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大溜在涡旋,他们就是在涡旋里。他们不再笑了,立刻慌乱地跳下水里去,想逃命。
(乙)“哈哈”
一种复仇的和对于生的抗议的连串的大笑,还在河面上浮摇。
“哈哈哈哈!”
一个白发的老人立在船面上大笑,血和泪,天空和河水交流的大笑。
“哈哈哈哈!”
那条黄河面上,亘常浮载着生命的破船,从此被一条卷起的水舌,舐食了一下,便什么都不见了。
但是水面上还扯起那一道惨笑,④好像那一切银色的月光,都是笑声的实体,洒落在水上、沙上、土上和天间。
(节选自端木蕻良《风陵渡》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风陵渡黄沙漫天“仿佛一只昏沉沉的柚子灯”,黄河水是浑黄的,一切都是暗淡昏黄,苍凉的自然环境奠定了小说沉重的基调。
B.“朽腐的船”作为马老汉的祖传之物,既表达出作者对黄河流域落后生产方式的忧虑,也暗含马老汉固守传统生活方式的悲剧。
C.将日本兵比作“啤酒桶”“黄色的萝卜”,漫画式地描摹出敌人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嘲讽,行文叙述中透着一丝幽默。
D.小说通过展现黄河边风陵渡的风云变幻,写出了日本侵略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他们恶劣行径激发了马老汉的视死反抗。
7.对小说中出现的各类意象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子①中“黄河成了绝对的哑子”,暗示中华民族在侵略者迫害之下变成了无声的沉默者。
B.句子②中“愤怒的枪声”,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赋予“枪声”感情,写出对侵略者强烈反抗。
C.句子③中,以“黑雾”象征胜利前的黑暗,说明因敌寇入侵马老汉已暗暗下定了反抗决心。
D.句子④中“银色的月光”,以诗化艺术手法暗示马老汉的牺牲将唤醒更多民众的抗争意志。
8.小说结尾连续多次直接写马老汉的“笑声”,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甲乙两处“笑声”背后人物的心理。(4分)
9.小说的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笔墨展现黄河的自然风貌和马老汉的生活场景,后半部分写马
老汉牺牲时,多以短句讲述故事,请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一14题。
材料一
匈奴之力虽足以犯边,然今十数年间,吾可以必无犯边之忧。何也 匈奴之谋必曰:“我百战而胜人,人虽屈而我亦劳。驰一介入中国以形凌之以势邀之岁得金钱数十百万。如此数十岁,我益数百千万,而中国损数百千万。吾日以富,而中国日以贫,然后足以有为也。”边境之上,岂无可乘之衅 使之来寇,大足以夺一郡,小亦足以杀掠数千人,而彼不以动其心者,此其志非小也。将以蓄其锐而伺吾隙,以伸其所大欲,故不忍以小利而败其远谋。匈奴之势,日长炎炎,今以柔而养之,以冀其卒无大变,其亦惑矣。今匈奴之君臣,莫不张形势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匈奴诚欲与吾战耶,曩者,陕西有元昊之叛,河朔有王则之变,岭南有智高之乱,此亦可乘之势矣。然终以不动,则其志之不欲战又明矣。
然则谋之奈何 曰:“匈奴之计不过三:一曰声,二曰形,三曰实。”匈奴谓中国怯久矣,以吾为终不敢与之抗。且其心常欲固前好,而得厚赂以养其力。今也遽绝之,彼必曰战而胜,不如坐而得赂之为利也。华人怯,吾可以先声胁之,彼将复赂我。于是宣言于远近:我将以某日围某所,以某日攻某所,如此谓之声。命边郡休士卒,偃旗鼓,寂然若不闻其声。声既不能动,则彼之计将出于形。除道翦棘,多为疑兵以临吾城,如此谓之形。深沟固垒,清野以待,寂然若不见其形。形又不能动,则技止此矣,将遂练兵秣马以出于实。与之战,破之易耳。方今匈奴之君有内难,新立,意其必易与。邻国之难,霸王之资也。且天与不取,将受其弊。
(节选自苏洵《几策.审敌》)
材料二: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驰一介A入中国B以形C凌之D以势E邀之F岁得金钱G数十百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可乘之势矣”与《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的“之”用法不同。
B.休,让......休息,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的“封”用法不同。
C.意,料想,与《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意思相同。
D.固,本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匈奴虽具备侵袭能力,却主动放弃劫掠边境的短期利益,意在蓄积国力,伺机发动进
攻,以实现其战略意图。
B.通过列举陕西等三地叛乱的历史事件,指出当下匈奴虽有可乘之机,却未采取军事行
动,说明其无意挑起战争。
C.匈奴的三步战术中,“形”最关键,即通过佯攻使中原军队疲于应对,待其士气溃散
后再进攻,以期速战速决。
D.秦国实现领土扩张的主要手段是受“赂”,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使秦以
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以柔而养之,以冀其卒无大变,其亦惑矣。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1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表达了反对宋朝以财物赂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苏洵反对的理由。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一16 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
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
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此词作于南宋灭亡后,蒋捷隐居不仕期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心留”是甘愿停留,“身留”乃被迫滞留,词人遇雪泊舟并非本愿。
B.词人借白鸥之口传情,委婉而新颖,二者在精神上达到高度共鸣和统一。
C.词的上下片以“舟”串联现在与过去,道出作者当下因雪滞留愁苦之情。
D.“旧游旧游”“梦也梦也”叠词的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一唱三叹。
16.结合全词,分析“梅花”的多重意蕴。(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生村官小王在改革农村的陈规陋习时,面对质疑之声,他引用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的句子表态:“就像古人说的,‘ , ’。我们既然决定改革,自然会预料到有不同声音。”(2)学习要持之以恒,而我们看到的往往如《谏太宗十思疏》所说的那种现象,学期开始时“ ”,学期结束时“ 。”
(3)校戏剧社正在排练《牡丹亭》。饰演杜丽娘的小林在分析角色时写道:“她步入花园,见春日繁花盛放,却无人共赏,只能用‘ , ’的唱词,将烂漫春光与破败庭院的对比融入身世之叹。”
(4)古人常用“云”来形容女子头发的柔美。如古诗文中的“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一20题。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拉不起引体向上、打个喷嚏就腰椎间盘突出、动不动就受伤的“脆皮”大学生不在少数。
为破解“脆皮”危机,高校以体测作为刚性约束,为学生身体素质精准“画相”。在BMI、耐力跑等量化指标的推动下,更多学生主动走向操场锻炼。体测成绩与评优评奖的硬性挂勾,激发了学生提升体能的积极性。然而,刚性约束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焕醒学生对运动的热爱,养成自觉运动的习惯, 。
近年,北京大学在国内首次开设数字体育课,借助VR+运动科学,让学生在室内就能体验登山、滑雪等户外运动,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学生的“体育自由”,激发了运动乐趣。通过科技加持,让每个学生拥有量身定制的健身方案,进而有效提升其体质健康水平。
破茧“脆皮”,除了要强健体魄,更要增强心理韧性。身体不仅是承载灵魂的容器,更是塑造灵魂的模具。学生们放下手机走进操场,他们收获的不应只是体测成绩与证书认定,更该是一次与自己身体的深度对话----在汗水浸透衣襟时感知生命力的涌动,在坚持完成目标后建立对自我的坚定认同。
18. 第二段存在多个错别字,请指出其中两处并修改。(2分)
19.文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但需要柔性引导的长期滋养 B.还需要柔性引导的长期滋养
C.但需要柔性的长期约束 D.还需要柔性的长期约束
20.有人质疑数字体育课的有效性。请根据材料对其进行反驳,并简单陈述理由。
(4分)
四、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一22题。
材料一: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宴请众人。
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战致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
“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
席间众人玩“行酒令”,刘姥姥说“少不得我也试试”。
鸳鸯笑道:“左边‘四四’是个人。”刘姥姥听了,想了半日,说道:“是个庄家人罢。”众人哄堂笑了。.....刘姥姥也笑道:“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众位别笑。”鸳鸯道:“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鸳鸯道: “右边‘幺四’真好看。”刘姥姥道:“一个萝蔔一头蒜。”众人又笑了。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摘编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材料二:
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再论文字下乡》)
21.《乡土中国》里的以下概念,不能用来解释材料一中“宴请”现象的是(3 分)
A.差序格局 B.家族社群 C.礼治秩序 D.地缘社会
22.材料二提到乡下人“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而材料一中刘姥姥却能在席间巧妙应对行酒令。二者是否矛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别小看一些小东西,哪怕是灰尘,太阳一出来,它们也是有歌有舞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D
4.①科学叙事嵌入丰富诗意意象之中;
②人文思考、喜剧元素与科幻结合;
③恪守天下大同等传统价值观与好莱坞式技术奇观追求相结合;
④在科技奇观框架中嵌入民族叙事等文化意识。
(每点1分,任3点得4分,意思相近即可)
5.①二者总体呈现“正相关”,体现了材料二“技术革新与科幻发展交互作用”的关系;
②二者持续存在增速差,说明需落实材料二“科幻产业扶持计划”,通过政策介入改变科技转化滞后
的现状:
③2019年二者增速差缩小,反映了材料一《流浪地球1》的成功带来的对科幻产业规模的推高作用。
(每点3分,任意2点6分,结合材料分析,意思相近即可)
6.B
7.C
8.①甲处:对敌人愚顽的嘲讽;慷慨赴死的决绝
②乙处:复仇的快意;对侵略暴行的抗议
(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9.①前半部分详写黄河风貌与生活场景,让读者深入理解环境与人物,为下文故事发展蓄势。如黄河
边荒凉死寂的生存环境,反复描写马老汉“朽腐的板子”“祖传三代”的破船,点出他骨子里的坚守与倔
强,“咬两个硬馍熬日子”“孤独地与船对话”等细节,刻画出贫苦但坚韧的老船夫形象,为后文的反抗
行为提供合理性。
②后半部分短句急促紧凑,强化情节紧迫感。如用短句描写敌兵醉酒逼迫和船在漩涡中打转,加快叙
事节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马老汉的“哈哈哈哈”笑声用短句反复,强调他突出人物情感爆发,增强
悲壮感和感染力。
③前后对比,前半部分慢节奏蓄势与后半部分激烈冲突,形成巨大落差,突出中国百姓在绝境中的悲
壮反抗,凸显悲剧张力。
(每点2分,共6分。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10.BDF
11.B
12.C
13.(1)如今只用怀柔政策满足他们,希望他们最终不会发动大的变故,这也是糊涂啊。(采分点“冀”
“卒”“惑”、语句通顺各1分)
(2)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采分点“厥”“祖父”“暴”、语句通顺各1分)
14.①匈奴有远谋,近十年不会发动犯边的战争。②宋朝制定专门防御计划,可武力抗衡匈奴。③以史
为诫,赂敌将重蹈覆辙。(1点2分,答到3点得5分)
15.B“二者在精神上达到高度共鸣和统一”错误,白鸥不是作者的化身,它的心情也和作者的不一样。
16.①雪中梅花,呼应“阻雪”情境,营造清冷孤寂的氛围;
②孤独愁绪的寄托,梅花是词人风雪中唯一共情的伴侣,以“无人愁似我”强化遗世独立的孤独感;
③坚贞气节的象征,梅花凌寒独放,象征高洁坚韧,暗示词人乱世中坚守气节;
④亡国之痛的载体,梅花“似我愁”,将物我情感交融,强化家国之痛与漂泊之悲。
(每点2分,任3点得6分)
17.(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8.画像挂钩唤醒(每个1分,共2分)
19.B前文是“刚性约束”,与其相对的是“柔性”,柔性是一种引发人内驱力的状态,因此不能是约
束,应是“柔性滋养”。再者两句话间不存在转折关系,因此选B。
20.数字体育课也可以很有效。
①以新颖形式激发运动兴趣,吸引非运动偏好学生参与;
②突破场地与天气限制,实现全天候、多场景运动支持;
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精准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理由每点2分,反驳不单独给分,无反驳扣1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1.D“地缘社会”指依赖地理位置的社会关系,与“宴请”体现的差序格局、家族礼治无关。
22.二者不矛盾。
①材料二强调乡下人因“面对面亲密接触”,无需文字辅助生活,侧重实用需求;
②材料一中刘姥姥的行酒令是口语化的民间智慧,属于乡土社会的“面对面交流”,不依赖文字,正
是乡土文化鲜活的体现。
(每点2分,共4分,仅表明观点不给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