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名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画历来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讲求委婉的暗示意思。审美性的绘画由于发展得没有诗歌那么早,要到唐宋时期才开始广泛使用比兴。比兴往往用花鸟,给花鸟赋予人格意味。在众多的花卉中,梅花尤其令唐代以后的文人和画家们喜爱。诗词可以写尽梅花的视觉与嗅觉上的美,绘画则能够以精妙的描绘,让理想中的梅花在绢素上恒久开放。
在宋代,以梅花为题材的画作为数不少,有与禽鸟相配合,也有在山水画中做点缀。其中,南宋画家马麟的《层叠冰绡图》显得尤其特别:画面除了两枝梅花别无他物。乍一看,画面似乎是简而又简,仿佛画家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要表达的意思,但细细观之,不得不为画家的精湛的技艺与巧妙的匠心击节赞叹。极度精简的构图,画面没有任何杂扰,以此来表现梅花的清幽是再恰当不过了。枝干纤细却充满了力度,向下俯视的一枝,最细劲处如冰锥一般。色深而坚硬的枝干上,疏疏落落开着的数朵绿萼白梅越发显得冰肌玉骨,梅花从花苞到半开再到盛放,俯仰聚散都安排得极其精到,既不繁琐也不单薄。花瓣的勾勒与渲染,表现出花瓣柔嫩却并不柔弱的质感与情态。画面虽然没有背景,却似乎传来了早春的寒意和阵阵幽香。宋代花鸟画多表现花鸟本身之美,故画家本人寄托的情思相对较少。
宋末及以后,画家多以花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隐喻的意味就大过了描绘花鸟本身。如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繁茂的梅花纯用水墨点写成。这种墨梅的画法是北宋时一位名字叫做仲仁的画僧创立的,他居住在衡州华光寺,人称华光和尚。仲仁酷爱梅花,在寺庙内种植了许多梅树,一日见到纸窗上映出的梅枝影像十分别致,就取来笔墨描摹,因此创出墨梅的画法。后来南宋文人画家杨无咎把这种水墨梅花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王冕的水墨梅花就传自这样的一脉。宋人墨梅枝干与花朵均追求疏落,王冕的墨梅往往画得枝繁花茂,生气勃勃,这是面貌上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在画面题诗的意味上。宋人画梅,题诗往往只赞颂梅花本身或者绘画的精妙,而《墨梅图》题诗则迥然相异:“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样的题诗分明是在借梅花来抒发个人情感,以梅花的清高来自许。在这样的语境里,梅花不再是花,画也不再仅仅是画,画家本人化身为梅花,借画面来告诉观者自己的理想中的完美人格。
王冕本来胸怀大志,无奈生不逢时,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在诗中常常自比诸葛亮,想终有一天能像诸葛丞相一样辅佐明主建功立业。皇天不负有心人,朱元璋夺取了婺州,请王冕出山,授以咨议参军的职位,他欣然赴任,却只一晚就病死了。
了解了画家的生活经历,再看他的画就有了更多的体会,“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是王冕人生的写照,也是他种梅,咏梅,画梅的原因所在。
元代正是文人画确定影响力的时期,此后,画的隐喻功能被大大的开发,如果画面本身的表达不够清晰,则通过书写诗词来让画家的意思变得清晰,以此来引导观者,画应该怎样理解。至于每种花卉所代表的意思,也逐渐固定下来。梅花即是岁寒三友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后世代代不乏画梅以明志的文人,从华光和尚到王冕这一派的梅花日益发扬光大,而如马麟《层叠冰绡图》的写实画法的梅花,随着宫廷画的式微也很少佳作了。
(摘编自《北岭几枝梅似雪——中国画中梅花意象的流变》)
材料二:
唐人孟郊有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国古代读书人之中一直践行入世为官的箴言。诗人孟郊只有在登科之后,才能写出如此惊喜而又癫狂的诗句。而梅花在中国的传统的历史上也成为诗人抒发政治理想的视觉映像,“出则独善其身,入则兼济天下”,诗人在对于梅花的意象表达中总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梅花盛开之凛冽寒冬,衬托出读书人的自视甚高,与众不同;梅花生于偏远之地而孤芳自赏的特性,象征着读书人在政治场中虽郁郁不得志,倍受冷落也始终坚持绝不同流合污的理想主义。在梅花的意象中,有对趋炎附势的憎恶,也有对报国无门的无奈;梅花叶少花繁,也恰巧与读书人虽置身于政治圈之中,依然雅致脱俗,对自身学名如梅花般繁盛的自信。在中国古典诗歌之中,多数诗人的作品始终贯穿于诗人的政治生态之中,要分析在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与思乡情绪的关联性的时候,从政治的角度去观察会发现:当诗人的官场得意之时多是追忆故乡的美好。例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而当诗人官场失意之时,多是“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亦或是“已见寒梅发,不见故乡人”,官场失意,便想起真是对不住生我之父母,养我之家乡,遂假借梅花以诉衷情。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之中,往往强调对“神采”描摹。重神而不重形,而梅花的形态、气味、环境都可谓是“神形兼备”,在中国的审美之中梅花拥有天然的优势。寒冬腊月,天地赫然一片银白,一株梅花“凌寒独自开”,万多雪团压枝低,加以诗人的描摹更显得鲜艳。所以常被看作刚峰达毅、威武不屈的象征。虽然中国的读书人多以入世为官为主要目的,但对于那些腹中有万卷之书却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梅花的形象与他们的理想人格契合。他们只因见到梅花的高风亮节,想到此时此刻的自己,心中便升起无限的伤悲。
总之,在漫长的历史中,梅花这一形象也承载了人性的挣扎和美学的赏鉴,也融合了具有哲学高度的现实思考,更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摘编自《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思乡寄情意蕴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末及以后的画家擅长画花鸟来抒发情感,画中花鸟多以水墨点画而成,所以其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
B. 在宋代众多以梅花为题材的画作中,《层叠冰绡图》凭借画家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匠心令人赞叹。
C. 画僧仲仁创立的墨梅画法,对后人影响较大,南宋的杨无咎、元代的王冕都有所继承而又有所发展。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孟郊登科后充满惊喜的表达,也是古代读书人的普遍追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代,文人画的影响力确定,梅花的寓意也趋向固定。随着宫廷画的式微,运用写实技法的画梅佳作逐渐减少。
B. 通过欣赏王冕《墨梅图》的画面和题诗,能了解王冕的生活经历和他的理想人格。
C. 古代诗人官场得意之时,常追忆故乡的美好,笔下的梅花也多生机勃勃;官场失意之时,常感愧对父母,笔下的梅花便多凄苦瘦傲。
D. 古典诗歌中的梅花形象融合了具有哲学高度的现实思考,呈现出多样性与稳定性。
3. 下列选项中没有突出梅花“形神兼备”特点的一项是( )
A.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B.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二首》)
C.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
D.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4. 请分析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在中国古代,梅花为何受到文人画士的推崇?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存在感
孙华
孔德卫“砰”的一声关上门,听到老婆子在门里大声问:“你到哪里去?”他理也没理,心里暗自得意,看我回来后,你还整天当我不存在不?
走出单元门,孔德卫抬眼看了一下天,太阳明晃晃的,暖融融的,使劲地嗅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早春的清香,沁人心脾。他觉得自己仿佛也融化在了空气中。
自从退休后,我不就是一团空气吗?孔德卫想。每天在家里,老婆子自个儿忙自个儿的,买菜择菜、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看电视,一天到晚跟他都说不到三句话。甚至刚退休那几天吃饭时,老婆子常常是自己装上一碗,“吧嗒吧嗒”地吃起来,就像家里根本就不存在他这个人似的。他不止一次地恼怒地问老伴儿:“你还当我存在吗?”老婆子憨憨地笑笑说:“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吃饭,,忘了你已经退休在家了。”细想想,还真是不能怪老婆子,几十年了,自己陪她吃过几次饭?那时的家,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旅馆,遇到案子,一个月两个月不着家是常事。
小区的公园里,几个老头儿老太太正在打太极拳,旁的石桌上,王老汉和另一个老头儿正在下象棋。孔德卫经过时,他们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这样的事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以前可不是这样,每当孔德卫夹着包从他们身旁匆匆而过时,他们总是抢着和他打招呼。“孔大队长,早上好啊”“上班啊,孔大队长”……退休后,孔德卫每次出门路过时,他们都像没见着他似的,鼻子里连哼都不哼一声。尽管退休后他出门很少,可也不应当变化这么大啊。那天孔德卫实在憋不住了,拉住正准备从他身旁擦身而过的王老汉问:“我哪里得罪你们了?”
“没有啊。”王老汉一脸茫然。
“那你们见我咋都像我不存在的样子。”
“你突然不穿警服了,有点儿不适应了呢。”王老汉嗫嚅道。
孔德卫瞅瞅身上的羽绒服,再看看王老汉的打扮,自己确实跟他们并无区别。松开王老汉,孔德卫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咋不穿警服就没有存在感了呢?”
今天孔德卫可没工夫叹气,甚至心里还有一丝小小的得意。昨天晚上,他突然接到一条短信,说明天上午十点左右,有两伙人相约在何垛桥斗殴。这条短信是谁发的呢?自己的手机通讯录里肯定没有这个人,不然肯定会显示名字的,看号码似乎又有点儿熟悉。盯着短信,孔德卫在记忆里搜索了许久,也没想起这个号码是谁的。管他呢,宁可信其有,明天就去何垛桥走一遭,真要有人斗殴,正好显示一下我的存在感,看老婆子和王老汉他们还敢当我是一团空气不?咋说我也是一名退休警察啊。想到这些,孔德卫安安稳稳地一觉睡到天亮。
到了何垛桥,果真见到桥下站着两拨人,隔着五六米,互相观望着。有几个人还穿着宽大的风衣,应该是有“家伙”藏在里面。孔德卫正犹豫着要要通知一下派出所时,忽然在右边的一拨人中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他立即走到那人面前,朗声说道:“大船,你出来了啊?”
“托你的福,到里面吃了几年的萝卜干饭,终于又见天日了。”那个叫大船的乜斜着眼,冷冷地说。
“看来狗还是改不了吃屎啊。”
“你不也是一样吗?皮已经脱了,还赶到这里来刷存在感?”大船回敬道。
孔德卫没接他的话,转身对着两拨人说:“你们知道大船是怎么进去的吗?就是因为聚众斗殴致人重伤。你们现在走还来得及,不然只有像大船那样,去里面吃萝卜干饭。”
“老东西,让你来笑话我大哥。”人群中,一个二十岁左右的“愣头青”嘴里骂着,右手从羽绒服袖口里抽出一根甩棍,狠狠地向孔德卫头上砸来。孔德卫站在人堆中,已没有躲闪的余地,只好将头一偏,露出肩膀,准备硬生生地扛过这一棍。耳中听到了“咚”的一声,孔德卫却没感觉到疼,抬头见大船正甩着胳膊。“好小子,这一棍还真不轻,你知道你要打的是谁吗?他是刑警大队的孔神探,你想找死吗?”大船对那个“愣头青”呵斥道。
大船又扭头对旁边的人说:“昨晚我就劝你们不能打,想不到你们今天还是来了。孔老头说得没错,如果你们不想学我,就赶紧散了。要打,也先过了我这一关。”大船说着,一把甩掉外套,往前走了几步,站在了两拨人中间。
沉默了一会儿,只见这边一拔人中一个看上去为头儿的人说:“看在大哥的面子上,我们撤。”说完,跨上了路边的电瓶车。对面的那拨人中响了一声口哨,一下子也全都散了。
孔德卫从地上拾起外套,待大船穿好,问道:“到社区报到没有?”
大船摇摇头:“还没来得及呢。”
“正好我现在有空儿,陪你到社区和派出所走一趟,顺便帮你落实一下工作。”
“您都退休了,还行吗?”大船笑着说。
“去了就知道了,让我在你面前刷一下存在感。”孔德卫一边掸着大船外套上的灰尘,一边说。
走了几步,孔德卫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停下脚步,问:“昨晚的信息是你发给我的吧?”
“在里面我一直念叨着那个叫我投案自首的手机号码,想不到这么多年,您一直没换。发个短信给您,也是为了刷一下存在感啊。”大船说。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警察孔德卫退休后,老伴对他依然视而不见,从侧面表现了孔德卫平常工作时的敬业态度和饱满的热情。
B. 孔德卫出门后,明媚、温暖的天气烘托了他的得意心情,存在感的问题他已经放下了,开始欣赏这美好的景色。
C. 邻居们认为孔德卫不再穿警察服是他没有存在感的原因,他们说的存在感其实和孔德卫追求的存在感不太一致。
D. 小说结尾处大船用戏谑的口气对孔德卫说发短信是想要刷一下存在感,大船有这样的想法本是想阻止一场斗殴。
7. 关于文中孔德卫制止年轻人群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德卫在现场发现了大船,他认为大船是来参与打架的,对大船进行了讽刺。
B. 愣头青打孔德卫时,孔德卫想要挨这一棍,却被大船挡住了,这出乎他的意料。
C. “要打,也先过了我这一关”,此处语言描写表现了大船英勇的一面,令人感动。
D. 这群年轻人在大船和孔德卫的干预下,没有打群架,他们已经幡然悔悟,改过自新。
8. 小说中所讲述的“存在感”在文中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9. 请结合小说分析大船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①性严重,令行禁止。每旦听朝,日昃②忘倦。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遣使者劳问其家。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开皇、仁寿之间,丈夫率衣绢布,不服绫绮,无金玉之饰。故衣食滋殖,仓库盈溢。受禅之初,民户不满四百万,末年,逾八百九十万,独冀州已一百万户。然猜忌苛察,信受谗言,功臣故旧,无始终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敌,此其所短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
材料二: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太宗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或臣乱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特进魏征对曰:“君心治,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若昏暴于上,忠谏不从,虽百里奚③、伍子胥之在虞、吴,不救其祸,败亡亦继。”太宗曰:“必如此,齐文宣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征曰:“遵彦弥缝暴主,救治苍生,才得免乱,亦甚危苦。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高祖:隋文帝杨坚。②昃(zè):太阳偏西。③百里奚:虞国大夫。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皆委百司A商量B宰相C筹画D于事E稳F便G方可H奏行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护,与《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爱”含义相同。
B. 因此,与《谏逐客书》“故能就其深”中的“故”含义相同。
C. 下面,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下”含义不同。
D. 被,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中的“见”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隋文帝节用爱民,以身作则,后宫之人也崇尚衣着简朴,男子也都简省衣饰,国家仓库丰盈。
B. 魏征认为,君主圣明比臣子贤能重要。君主明察秋毫,对臣子进行整肃,臣子自然不敢不竭力尽忠。
C. 唐太宗认为,隋文帝因皇位的来路不正而心怀隐忧,君疑臣忌,所以君主独断,朝臣不敢直言进谏。
D. 萧瑀认为,隋文帝克己复礼,勤勉思政,用心理政,也算得上励精图治了。唐太宗对此也表示赞许。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遣使者劳问其家。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4. 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君主不能独断专行的原因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贫居自警(其三)
[南宋]刘克庄
客过吾庐语至晡①,旋营盐酪②刈薪刍。
酒兼麟脯③不时有,饭与鱼羹何处无。
力穑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俗儿未识贫中乐,妄议书生骨相臞④。
[注]①晡bū,申时,即下午三点钟至五点钟的时间。亦泛指傍晚。②盐酪,宋代豆腐的别称。③麟脯,麒麟肉干。④臞qú,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晡”体现诗人与客人交谈时间之长,甚至忘了吃饭,表明他们志同道合,相谈甚欢。
B. 诗人忙着现做豆腐招待客人,并不是怠慢客人,而是因为诗人生活节俭,且交情深厚。
C. 颔联以议论的口吻,表示对物质生活的不满,缘此而生发出下联关于持家的哲理感悟。
D. 本诗语言平实朴素,诗意醇厚易晓,紧扣诗题主旨,表达了对贫富、子孙教育的看法。
16. 诗歌表现出安贫乐道之意,请结合诗歌的后两联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就选拔人才、广开言路提出“_______,_______”,这种治国理政的理念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苏洵《六国论》中以“_______”表达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用“_______”揭示了重蹈覆辙的原因。
(3)读史以明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往往给后世深刻的启示。诸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苏洵在《六国论》中警告统治者“_______”,否则国力日渐亏损终至灭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语)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但是事实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 A ;写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容点儿,琢磨琢磨。说话的时候,除一个一个字音之外,还有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语调,以及脸上的表情,甚至浑身的姿态,用来表示是肯定还是疑问,是劝告还是命令,是心平气和还是 B ,是兴高采烈还是悲伤抑郁,是衷心赞许还是嘲讽讥刺,等等不一;①写东西的时候没有这一切便利,②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得很。③因此,说话总是语汇不多,④句子比较短,⑤结构采用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插说,有填空的“呃、呃”“这个、这个”;而( 甲 ),语汇常常广泛得多,句子常常比较复杂,前后比较连贯,层次比较清楚,废话比较少。这都是由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 乙 ),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在什么什么情况下”。剧作家和小说作者得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且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而一个讲故事或者做报告的人,却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即使不写稿子,也会更像一篇文章。所以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应该能够更细致,更有条理,如果有这种需要。一个原来善于说话也就是有“口才”的人,( 丙 )。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插说,有填空的“呃、呃”“这个、这个”。
21.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简要概括文段的意思,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语言表达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卷气指通过读书而形成的具有文人色彩的高雅气质。书卷气强,遇事有静气,行事有朝气,干事有灵气。而身上有烟火气,也尤为难得。烟火气本指烧煮食物的气味,时下流行的意义则指一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现在也被用来形容一种深入实际的工作能力。从风吹日晒的“健康黑”到挽起裤脚两脚泥的“尘土色”,从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到定分止争的公信力,都是烟火气的生动体现。有人欣赏书卷气,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人喜欢烟火气,认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其实,书卷气与烟火气可以在个人修养、社会实践、文化传承以及设计创新等多个方面实现和谐共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A 2. B
3. C 4.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行文思路,分写的部分采用并列结构。
②第一段总结,概述中国诗画有托物言志的传统,梅花尤其受唐代以后的文人和画家喜爱。
③第二段为分写,写宋代以梅花为题材的画作多,且更多表现梅花本身,寄托的情思较少。
④第三段至第六段为分写,以王冕的《墨梅图》为例表明宋末及以后的花鸟画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与画家本人息息相关。
⑤第七段为分写,写元代以后绘画的隐喻功能被大大开发,不少文人以画明志。
5. ①中国古代文人画士有以花鸟为创作对象、托物言志的传统。
②梅花的形态、气味、生长环境等“形神兼备”契合中国古代文人画士的情趣。
③梅花意象与中国古代文人画士的理想人格相契合,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士抒发政治理想的重要意象。
【答案】6. B 7. D
8. ①小说一开始所讲述的存在感是指“不被人忽略,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孔德卫退休后发现在老伴和邻居那里无人注意他,这令他很失落、恼火,他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②小说后来所说的存在感,是指孔德卫的警察身份得到重视,大船给他发短信让他制止群殴就是证明;
③全文结束时,存在感是指别人对自己的需求和自己对职业的坚守(或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9. ①大船在小说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他给孔德卫发短信、替孔德卫挡甩棍等;
②表现作品主题,大船出狱后主动制止恶性事件,改过自新,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弘扬社会正能量;
③凸显主要人物孔德卫的形象,大船形象的改变,折射出孔德卫这样的优秀警察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弘扬了社会正气。
【答案】10. BDG
11. B 12. D
13. (1)将士战死,隋文帝必定给予优厚赏赐,还派遣使者慰问他们的家属。
(2)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14. ①天下之大,政事繁多,千头万绪,还要根据情况灵活处理,靠君主一个人日理万机很难。
②君主的智慧有局限,处理政事总有失误,未必能做到全部合理。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国家灭亡。
【答案】15. C 16. ①颈联主张“力穑”“不忘俭”,否定“堆金”,认为一味追求金钱可能导致精神的匮乏,从中可见其对“道”的看重。②尾联借批评世俗只以生活境遇来评判人,而不能深味贫中之乐来表明自己对于安贫乐道的状态的认同。
17.【答案】 ①. 简能而任之 ②. 择善而从之 ③.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 族秦者秦也 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
【答案】18. A.脱口而出
B.愤愤不平 19. 第②处,修改: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
第⑤处,修改: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
20. 文中画横线处运用了排比手法,句式灵活,增强了语势,强调了“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的具体表现。
21. 甲.写文章就不一样
乙.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
丙.也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章
22. 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一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二是因为语言和文字互相作用,互相接近。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