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2025.7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1-3题。(9分)】
材料一


关于《诗经》,孔子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一论断,成为孔子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例证。
“思无邪”并非孔子所创,它出自《诗经·鲁颂·羽(jiog,马肥壮)》:“驹啊牡马,

在垌(ji6g,穿外)之野…思无邪,思马斯祖。”南宋学者项安世解释说:“思,语辞也。”
即“思”用于句首或句末,作为发语词,无实义。古义中,邪即徐也,有动作徐缓之意。结合
起来理解,便是希望马儿奔跑起来,动作不要徐缓,速度不要受限。由原诗可知,“思无邪”

与前面三章中的“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救(,厌倦)”呼应,都是对马的状态的期望。
而孔子从自身的思想体系和语言习惯出发,赋予“思无邪”以新的内涵,对《诗经》的创
作过程及其特点作出了创新性的理解。在孔子心中,“思无邪”的“思”同“见贤思齐焉”“视

思明,听思聪”的“思”,都是思虑、思考之意。在先秦文献中,“邪”较早的涵义就是“斜”,
偏斜不正的意思。与“邪”相对的是“正”。孔子特别强调“正”,割肉、坐席、站立、穿戴
等生活细节都讲究“正”。这里的“正”并非道德意义上的正义,而是指姿态端正,不能偏斜

杂乱。熟稔《诗经》的孔子,将《羽》诗中的“无邪”与“正”联系起来,“无邪”即是“正”。
因此,“思无邪”指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思考始终是“正”的,也就是将心中的所思所感原
原本本、真真实实地表达出来,没有歪曲,没有矫饰,更没有诈伪。

以此而言,《诗经》展示的是“至情流溢,直写衷曲”的情感世界,所以始终有着兴发感
动的力量,并因此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孔子创造性地以“思无邪”评价《诗经》,开启了后
世研究《诗经》的新思路。
(取材于李红辉相关文章)
材料二
《明》作为《鲁颂》的一篇,乃是因为马象征着国家实力。这首诗本身就是以“啊明牡马,
在垌之野”起兴,健壮的马儿奔跑在辽阔的旷野之上,充满着雄健的生命气象。全诗四小节,
每节诗的结尾,“思无疆”“恩无期”“思无致”“思无邪”并列,指马无止息、无边际的奔
跑,也指马奔跑时纵情其中、无所厌倦的状态,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场域:在无边的旷野
上,马儿尽情地驰骋。这是个体从自在到自为、从自然的自由到自主的自由之生命过程。
北京市西城区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