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3严于律已 课件(共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1.3严于律已 课件(共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七下道德与法治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我们要遵守法律,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预防违法犯罪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2.知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能够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
重点难点
重点: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
难点:杜绝不良行为。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什么危害?如何正确认识未成年人犯罪?
2.有利于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法律是什么?
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怎样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
自主学习P99-102
生活观察
安某嫌下楼扔垃圾费劲,把垃圾从楼上扔了下去,砸到了人。
黄某拨打火警电话,想看看消防人员是否会来,结果消防车真来了!
袁某借了吴某的钱一直不还,吴某把他关了几天让他还钱。
情境一
情境二
情境三
议学任务:以上情境分别是何种违法行为 会给自己带来哪些恶果 如何避免情境中类似行为的发生
1
2
3
议学小结:如何严于律已,预防犯罪
如何预防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议学情景:案例分析
案例一:16岁的中学生泰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秦某无故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其行为触犯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二:依依无端被同校的一群16岁学生盯上了。这些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在各种线上课堂、社交平台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依依的网络信息,甚至将网络聊天群的聊天记录剪辑制作成视频再次传播,导致依依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最丝这些学生被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




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
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 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
议学扩展:什么是帮信罪
什么是帮信罪
“帮信罪”的全称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该罪是”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行为”。可简单理解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提供各种技术支持或帮助的行为。




你知道帮信常见的实施手段或者常见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议学情景:常见行为
◆非法买卖、出租、出借、假冒他人身份或虚构代理关系开立银行卡、
电话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等:
◆非法制造、买卖、提供或者使用电话卡批量插入设备,具有改变主叫号码、虚拟拨号、互联网电话违规接入公用电信网络等功能的设备、软件:
◆非法出售、提供个人信息,用于注册或出租、出借互联网账号或帮助他人通过虚拟货币交易等方式转移、隐匿涉案资金。
常见行为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所以你打算对这些大学生提出哪些劝告
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网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犯罪。
议学情景:案例分享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教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处分。但他并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陈某是如何一步一步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交友不慎
不良行为
违反纪律
违反法律
犯罪




陈某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
议学活动:我能做&我不能做
我能做
我不能做
吸烟、饮酒
破口大骂老师
努力刻苦学习
努力刻苦学习
经常夜不归宿
找父母聊家常
多次旷课逃学
自己整理房间




以上行为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不能做的事情一旦做了会有何后果
为防止这些点“后果”的发生,我们应当如何做
议学小结:如何严于律己、预防犯罪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已,视枝抵制不良心理和所为,防患于朱然。
议学知识小结
青少年应如何严于律己、预防犯罪
①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议学情境:小徐的错误认知
小徐:我们现在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是不会受到处罚的。而且我们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你认可小徐的观点吗 为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教师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世界广阔而精彩,但也充满未知与风险,愿你们以法律为底线,明辨是非,严于律已,让正义成为你们最坚实的后盾,在法治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议学小结: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