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上§1.2 声与听觉(1) 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声源; 2、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一、知识点梳理:1、声音由 产生的。2、 的物体叫做声源, 、 和 都能发声。3、声音的传播需要 ; 、 、 都能传声, 不能传声。4、月球上没有 ,所以无法正常交流,但可通过 进行交流。二、例题讲解例题1、下列物体中,属于声源的是( )A.教室里通电的电铃 B.音乐教室里的钢琴C.放在实验桌上的音叉 D.静止的树叶例题2、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例题3、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例题4、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例题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2)如图乙,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三、课后练习: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C.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第一个听诊器的发明者是雷奈克医生,他把空心木管的一头靠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清楚地听到了病人的呼吸声和心跳声。这说明( )A. 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 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C. 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D. 固体也能传播声音3、下列各项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嗒嗒”声 B.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4、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铜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 )A. 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 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 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 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5、据报道,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能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A. 半导体 B. 真空带 C. 磁性物质 D. 绝缘物质6、在敲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7、小孩用嘴吹气球,由于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 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8、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了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的合理说法为( )A.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 B.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C.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既在空气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9、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即将上钩的鱼儿被岸上走动的人吓跑B.课堂上,我们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C.古代士兵晚上枕着箭筒睡觉,这样能及早发现敌情D.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发现水面荡起了波纹10、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A. 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 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C. 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D. 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11、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强(第11题图) (第12题图)12、如图所示,将一只小门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若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逐渐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你将会听到铃声逐渐 ,这个实验说明 。13、如图所示,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利用“土电话”能进行通话,这表明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是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1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丙: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管的另一端,能听见两次敲击声。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能说明什么问题? 。(第11题图) (第12题图)1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接通瓶中的手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 是正确的。参考答案:一、知识点梳理:1、物体的振动 2、正在发声 固体 液体 气体3、 介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真空 4、空气 无线电设备二、例题讲解:例题1、A解析:音乐教室里的钢琴、放在实验桌上的音叉、静止的树叶都没有振动,不可能发出声音,不属于声源;而教室里通电的电铃,可以振动发出声音,属于声源。故A符合题意。例题2、C解析:敲击瓶子时,声音由瓶子和其中水的振动产生;用嘴吹气时,声音由瓶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C符合题意。例题3、B解析: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纸屑的跳动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故①符合题意;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大小有关,故③不合题意;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发声停止,振动也就停止了,故④符合题意。那么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①②④。故B符合题意。例题4、B解析:A、不塞上瓶塞时,是空气向外传播声音,而塞上瓶塞时,是固体向外传播声音,因此探究的是空气和固体对声音的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B、完好的瓶胆的夹壁是真空的,而漏气的瓶胆的夹壁不是真空的,可以用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故B符合题意;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故C不符合题意;D、将音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响度的大小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例题5、(1)乒乓球被弹起;发声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空气解析:(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这说明了发声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我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三、课后练习:1、D 2、D 3、C 4、C 5、B 6、B 7、D 8、D9、D 10、C 11、A12、减小;变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13、 (1)固体能传声 (2)金属的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3)线已停止振动(4)不能14、 乙、丁 甲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丙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15、(1)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2)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3)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上科学§1.2声与听觉教学设计课题 1.2声与听觉(1)……声的产生、传播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上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材是浙教版科学八上第1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本节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第2课时主要介绍声波、听觉的产生。本节课为第1课时。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声源;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科学思维:从实验现象获知声音的产生,体验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探究实践:学生通过“动手做 ”、“观察”、“听”、“感受”等活动形式全方位地感知声音,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态度责任:通过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科学原理的兴趣与欲望。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难点 通过实验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并认识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树叶沙沙,鸟鸣啾啾;流水潺潺,琴声瑟瑟……天籁之声给人以享受; 可尖锐的汽笛声,轰鸣的飞机声,却让人们焦躁不安。 那么,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又是如何传播的? 为什么不同的声音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任务一、体验发声物体的共同特性 1)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一根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2)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振动而产生声音? 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 参考:物体发声时正在振动。视频:鼓的振动发出声音 探究活动:1)敲击音叉,有什么现象? 2)手按音叉使它停止振动又有什么现象?3)立即把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有什么现象? 参考:现象:敲击音叉,发出声音;手按使之停止振动,发声停止;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结论: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中。归纳:一、声音的产生 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1)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 (2)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2)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振动时都能发声,都可成为声源。 讨论交流:结合声音发生的条件,说一说生活中物体振动发声的例子。 参考:如,拉动琴弦时,琴发出声音;使水流动时,水发出声音;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声音。 如,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树叶沙沙响,树叶在振动;琴声瑟瑟,弦在振动。 视频:音叉使乒乓球振动拓展: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你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吗?参考: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来发生的。雄蝉 近腹的基部有鼓膜,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 振动膜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 ①求偶鸣叫:这是雄蝉最常见的鸣叫类型,声音 响亮而持续,目的是吸引雌蝉的注意。 ②警戒鸣叫:这是一种短促而急促的鸣叫,目的是警告其他雄蝉远离自己的领地。 ③遭遇鸣叫:当雄蝉遇到危险时,例如被天敌捕捉,它会发出一种特殊的鸣叫,目的是恐吓敌人或求救。 注:雌蝉没有发声器官,不会发出鸣叫声。讨论交流:你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 嗡嗡 ”声音吗?参考:蜜蜂的发声原理是因为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 苍蝇、蚊子的发声原理也类似。 任务二、探究声音传播的介质 我们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振动发出声音;通常我们生活中充满空气的环境中,物体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入耳中被听见。 那么,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一定的介质? 传播声音的介质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声音是否也像光一样能在真空中传播? 探究1、固体能传播声音吗? 活动: 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人用铅笔轻敲桌面,另一人把耳朵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另一只耳用棉球塞紧), (能或不能)听到敲击声;此声音是由______传播的; 2)将两张桌子拉开一小缝,重复以上实验,有何变化? 结论1、 。 探究2、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活动:将两石块在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 现象: ; 结论: 。 其他例子: 。 探究3、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 活动:将一只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 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你看到电铃的槌在敲击吗? ; 2)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逐渐抽去时,电铃声会 ,当空气几乎被抽尽,你仍能听到声音吗? 。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能听到声音吗?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 结论3、 。 根据以上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记录现象并分析。活动:制作土电话 1)如图,将两个纸杯底各钻好一小孔,将一根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打结,并用胶带纸将杯底的火柴粘好,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 2)两同学各拿一个纸杯,相隔一定距离站立,使棉绳刚好拉紧。当甲对着杯子讲话时,另一个杯子罩在乙耳朵上(另一只耳用棉球塞紧),这时乙同学能听到甲同学说话。 归纳: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传播声音。 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常用介质。 空气是最常见的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它使人们能够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 4、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如,月球上宇航员不能面对面直接对话而要借助无线电设备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介质)来传播声音。 讨论交流:我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你认为这个场景合理吗?参考:这种场景不合理。因为在太空中不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活动认识到:振动的物体可以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从活动中归纳出物体发声的条件:使之振动起来并认识到什么是声源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生活中的实例,视频辅助认识到:微小的振动放大通过小实验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该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制作土电话活动,既可巩固内化所学,还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和动手探究的兴趣课堂练习 1、下列物体中,属于声源的是( A ) A.教室里通电的电铃 B.音乐教室里的钢琴C.放在实验桌上的音叉 D.静止的树叶2、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3、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B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B)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例题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乙,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参考:(1)乒乓球被弹起;发声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空气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8张PPT)(浙教版)八年级上1.2 声与听觉第1章“第1课时”对环境的察觉01学习目标内容总览02新知导入03探究新知04课堂练习05课堂总结06分层作业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声源;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科学思维:从实验现象获知声音的产生,体验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探究实践:学生通过“动手做 ”、“观察”、“听”、“感受”等活动形式全方位地感知声音,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态度责任:通过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科学原理的兴趣与欲望。新知导入树叶沙沙,鸟鸣啾啾;流水潺潺,琴声瑟瑟……天籁之声给人以享受; 可尖锐的汽笛声,轰鸣的飞机声,却让人们焦躁不安。那么,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为什么不同的声音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1)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一根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2)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振动而产生声音?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任务一、探究新知体验发声物体的共同特性图1.2-2手指轻轻放在咽喉处图1.2-1橡皮筋发声物体发声时都有振动现象视频:鼓的振动发出声音(点击图片播放)探究活动1)敲击音叉,有什么现象?2)手按音叉使它停止振动又有什么现象?3)立即把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有什么现象?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手按音叉时,音叉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音叉插入处,水花四溅。结论: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中。新知归纳一、声音的产生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1)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2)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源:(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2)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振动时都能发声,都可成为声源。讨论交流如,拉动琴弦时,琴发出声音;使水流动时,水发出声音;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声音。如,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树叶沙沙响,树叶在振动;琴声瑟瑟,弦在振动。结合声音发生的条件,说一说生活中物体振动发声的例子。视频辅助教学:音叉的振动放大效果拓展: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你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吗?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来发生的。雄蝉近腹的基部有鼓膜,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振动膜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①求偶鸣叫:这是雄蝉最常见的鸣叫类型,声音响亮而持续,目的是吸引雌蝉的注意。②警戒鸣叫:这是一种短促而急促的鸣叫,目的是警告其他雄蝉远离自己的领地。③遭遇鸣叫:当雄蝉遇到危险时,例如被天敌捕捉,它会发出一种特殊的鸣叫,目的是恐吓敌人或求救。注:雌蝉没有发声器官,不会发出鸣叫声。图1.2-3 蝉讨论交流你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 嗡嗡 ”声音吗?蜜蜂的发声原理是因为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苍蝇、蚊子的发声原理也类似。任务二、探究声音传播的介质探究新知我们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振动发出声音;通常我们生活中充满空气的环境中,物体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入耳中被听见。那么,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一定的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声音是否也像光一样能在真空中传播?探究新知探究1、固体能传播声音吗?活动: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人用铅笔轻敲桌面,另一人把耳朵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另一只耳用棉球塞紧), (能或不能)听到敲击声;此声音是由______传播的;2)将两张桌子拉开一小缝,重复以上实验,有何变化?结论1、 。能敲击声变微弱了。课桌固体能传播声音探究新知探究2、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活动:将两石块在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现象: ;结论: 。其他例子: 。能听到水下的撞击声水(液体)能传播声音潜水时会听到岸上传来的嘈杂声;钓鱼时围观的人太吵会把鱼吓跑;播放音乐指挥花样游泳;海豚能听到饲养员的呼叫;……探究新知探究3、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活动:将一只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你看到电铃的槌在敲击吗? ;2)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逐渐抽去时,电铃声会 ,当空气几乎被抽尽,你仍能听到声音吗?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能听到声音吗?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结论3、 。减弱能不能能能(点击图片播放)空气(气体)能传播声音探究新知根据以上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记录现象并分析。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 结论空气充足抽掉一部分几乎被抽尽完全抽尽少量进入空气充足声音响铃声减弱几乎听不到听不到铃声增强声音响强弱弱强无真空不能传声空气能够传声空气能够传声空气能够传声空气能够传声空气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结论4:实践活动活动:制作土电话1)如图,将两个纸杯底各钻好一小孔,将一根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打结,并用胶带纸将杯底的火柴粘好,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2)两同学各拿一个纸杯,相隔一定距离站立,使棉绳刚好拉紧。当甲对着杯子讲话时,另一个杯子罩在乙耳朵上(另一只耳用棉球塞紧),这时乙同学能听到甲同学说话。新知归纳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2、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传播声音。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常用介质。空气是最常见的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它使人们能够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4、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如,月球上宇航员不能面对面直接对话而要借助无线电设备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介质)来传播声音。讨论交流我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你认为这个场景合理吗?这种场景不合理。因为在太空中不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模拟动态课堂练习1、下列物体中,属于声源的是( )A.教室里通电的电铃B.音乐教室里的钢琴C.放在实验桌上的音叉D.静止的树叶A课堂练习2、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C课堂练习3、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课堂练习4、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B课堂练习5、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实验。(1)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2)如图乙,为验证(1)中的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改进方法是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乒乓球被弹起发声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空气课堂总结1.2 声与听觉(1)……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声源;2、声音的产生条件:物体振动3、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4、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分层作业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3、预习“声波、听觉的形成”相关内容。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2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1.2 声与听觉(1).pptx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1.2 声与听觉(1)学案.doc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1.2 声与听觉(1)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wmv 音叉振乒乓球.wmv 鼓的振动发出声音.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