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箭县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检测题题号三四五总等级等级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赣州大庾岭一带的悬岩绝壁,如岁月铸就的屏障,壁间斑(16n)的苔痕与石纹,似在诉说往昔。遥想当年,客家先民南迁至此,以谦逊之姿开山辟土,炽热的心怀满是对新:生活的期许。如今,赣州以崭新轮廓矗立在郁郁苍苍的山川间,传承着先辈的精神()我们身处这方土地,当汲取力量,莫让奋斗的豪情只存于酣然入梦的想象,而应化于行动,续写赣州辉煌,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1)(1n)(2)炽封2.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4题。:水彩画历史悠久,常见于风景、静物等主题的小幅创作中。油画、雕塑、壁画等在不同历史时期,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因此水彩画更多是作为补充而存在的。直至19世纪末期,纷繁的艺术形式与风格不断涌现,对绘画个性的强调被推向了极致,这为水彩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的原因。其实,水彩画就是万花丛中那一朵淡雅的小花,它没有粗犷的风格,没有道劲的线条,而以轻快、明媚、飘逸的姿态传达着人们的情感与思绪。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这为水彩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的结果。B.这是水彩画的发展新的生机的原因。线C.这为水彩画的发展造就了新的生机的原因。D.这为水彩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4.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美不胜收B.不期而至C.各领风骚D.各得其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一百多年前,一代代“有为”之士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当众多“有为”之士把“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融进祖国的大好河山里,我们怎能不为之心潮澎湃。5.依次填入横线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①多年后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有为”之士继续发光发热。②面对脱贫攻坚,以黄文秀为代表的驻村工作者用生命诠释热爱,让“全面小康”顺利实现。第1页③抛头颅、洒热血,把对红色信仰的无限忠诚转化为憧憬“可爱的中国”的实际行动。④面对温饱问题,袁隆平院士研发了“杂交水稻”,壁画一个“禾下乘凉”的梦想。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③①④②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从本周开始”“往里边走”“把书给她”,加点的“从”“往”“把”都是介词。B.“唉,刚买的精致玻璃杯,哐当一声摔得粉碎,真是可惜了。”句中加点的“唉”是叹词,“哐当”是拟声词。C.“孙权劝学”“井冈翠竹”“大雁归来”三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D.“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本大题共6小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一8题。题鹤林寺僧舍”[唐]李涉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 半日闲。【注释】①这是一首题壁诗,当作于李涉被贬夷陵宰,遇敖放还,漫游吴越到镇江鹤林寺时。②强:勉强。③偷:一作“又”。④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以“扬”起笔,“终日昏昏”写出了诗人在美好的春日昏昏欲睡、惬意自在的生活状态,为下文的“抑”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B.第二句写诗人忽然发现春光将尽,于是强打精神去登山,这里的“春尽”不仅指春天的结束,也暗指诗人青春岁月的流逝。C.第三句中的“逢”字,透露出这是一种无意的邂逅。这次邂逅让诗人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清闲。D.诗的末句为点晴之笔。“浮生半日闲”,正是诗人过竹院逢僧话后的深切感悟,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的闲暇是多么难得。8.这首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写到登山一事,但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1题。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⑦,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⑨供帐,大为具 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第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