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五下科学全册知识清单★考试神器★重点必背★要求掌握★第 一 单元生物与环境一 、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2.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可能有水、温度、阳光、空气、土壤。要想确定绿豆 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比实验逐一验证。3.在进行对比实验时,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在只改变一种条件的同时, 一定要 保证其他条件不变。4.在进行绿豆种子发芽实验时,每组不能只放1粒种子,一旦这粒种子自身恰好 不能发芽,会影响实验结果,可以放3粒或多粒种子进行实验。5.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搜集并分析信 息、形成结论等环节。6.探究活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关系的实验。现象:如果放在土壤里的绿豆种子与没有放在土壤里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那么说明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土壤;如果放在土壤里的绿豆种子发芽了,没有放在土 壤里的绿豆种子没发芽,那么说明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二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土壤和阳光。2.在比较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中,每个小组都设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如果实验 组和对照组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那么可以确定绿豆种子发芽需要这一条件;如 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了相同的结果,那么可以确定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这一条件。3.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4.把发芽的种子移植到花盆里。(1)准备好和移植相关的工具和材料:带有排水孔的花盆2个、土壤、 一把勺 子、一些水。(2)把土壤填至花盆的三分之一处,用勺子把绿豆芽从种植盒(杯)中取出来, 注意不要破坏根。(3)在花盆中部轻轻地疏松一下土壤,把绿豆芽放在花盆中间,将花盆中的土 壤加至离花盆口两三厘米处,轻轻地压一下绿豆芽周围的土壤。(4)给花盆浇水,直至水从排水孔流出来,然后把花盆放在阳台上。三 、绿豆苗的生长:1.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 光,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 光。2.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3.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 氢气, 还有少量二氧化碳和 其他气体。第 1 页 共 1 8 页4.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 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一过程被称为光合作用。5.粮食煤炭中所含的能量,都是通过光合作用贮藏起来的。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 源也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6.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土壤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7.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1) 降水量大、气温较高的地区生长的植物叶片会很大. 如芭蕉等 . 这是因为 叶片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散发植物体内多余的水分和热量,防止被烈日灼伤。(2) 降水量较小、气温较低的地区生长的植物叶片通常比较小, 有的甚至呈针 状,如松树等。松树的针状叶表面积小,有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和能量的散失, 保持植物的温度。(3) 降水量小、气温较高的地区生长的植物叶片通常比较小, 表面覆盖蜡质层, 有的甚至退化成刺状,如仙人掌等。刺状叶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水分的散失, 防止 植物因缺水而死亡。8.等绿豆苗再长大一些,将绿豆苗进行分盆或者移栽到学校的植物园里。9.植物受单方向光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光性。10.探究活动: .探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1)保持其他条件相同,把一盆绿豆苗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一盆放在黑暗的 地方。(2)一个星期以后,观察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苗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现象:阳光下的绿豆苗,茎呈暗红色,叶片翠绿,茎短直而粗壮;黑暗处的绿豆结论: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2.探究光照对植物的影响的实验。准备两个一面敞开的纸盒, 一个在纸盒左壁挖个圆孔, 一个在纸盒右壁挖个圆孔, 使光能从圆孔中透入。将两盆绿豆芽或其他植物分别放在两个纸盒正中间, 一个 星期后,观察两盆植物的生长状况。现象:植物的茎和叶向着圆孔一侧生长。结论: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四 、蚯蚓的选择:1.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2.蚯蚓体内含水量很高,又缺乏保水机制,如果暴露在阳光下就会失水过多死亡。第 2 页 共 1 8 页而且蚯蚓是用皮肤呼吸的, 它的皮肤必须保持湿润, 如果失水就会窒息。另外, 蚯蚓暴露在阳光下还容易被鸟类等捕食。3.世界各地的环境条件千差万别,不同的地区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各种动物的生 活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而动物在长期生活繁衍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适应环境 的独特本领。4.企鹅生活在终年积雪的南极。企鹅的身体储存大量脂肪, 有利于抵御严寒。5.天鹅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天鹅的喙坚硬,有利于挖出淤泥 下的食物。6.青蛙生活在稻田、池塘等有水且昆虫较多的地方。青蛙有适应环境的保护色, 有利于自我保护。7.狼生活在草原、森林、荒漠、丘陵等地方。狼能随季节变化改变毛的厚度。8.蜥蜴生活在沙漠、森林等地带。蜥蜴有适应环境的保护色。9.探究活动:(1)探究蚯蚓是否适宜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现象:在几次实验中,蚯蚓都待在黑暗的一端。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2)探究蚯蚓是否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现象:在几次实验中,蚯蚓都待在湿润的土壤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五 、当环境改变了:1.每一种动物的生存都需要特殊的条件, 如适宜的温度、阳光、空气、水、食物 等。由于季节更替,自然界中的非生命环境、生命环境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此 环境中的动物们为了生存,都会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2.青蛙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关系。春季气候温暖,青蛙由卵孵化成蝌蚪; 夏季炎热,昆虫类食物丰富,青蛙由蝌蚪发育成青蛙, 大量捕食,积累能量;秋 季植物慢慢枯萎,昆虫类等动物开始交配、死亡,数量减少,青蛙开始挖洞准备 冬季寒冷,食物匮乏,青蛙以冬眠的形式度过寒冬。一3.丹顶鹤是有迁徙行为的鸟类,需要洁净而开阔的湿地环境作为栖息地。4.每年春季,丹顶鹤会离开越冬的地方迁往东北的繁殖地。当丹顶鹤到达繁殖地 后不久.它们就会开始配对和筑巢。入秋后.因为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 化,丹顶鹤又要从东北的繁殖地迁飞到温暖的南方越冬。5.为了保护好丹顶鹤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 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6.如果在野外遇到正在冬眠的动物或迁徙途中“掉队”的鸟,我们尽量不要打扰 它 们 。7.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1) 迁徙行为。一些动物在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沿相对稳定的路线作远距 离移动的过程,比如燕子和大雁南飞、藏羚羊的周期性迁移等。第 3 页 共 1 8 页(2) 换毛行为。有些动物在季节变化时,会出现换毛现象,比如绵羊、狗、猫 等,冬天换上厚厚的毛,夏天毛发稀疏。(3) 换羽行为。与换毛动物相似, 一些鸟类会根据季节变化更换羽毛的量,或 者变换羽毛的颜色,比如雷鸟等。(4) 变色行为。一些动物的体色在一定范围内随背景改变的一种特性,这是动 物对生存环境的一种特殊适应,比如变色龙等。六 、食物链和食物网:1.寻找并记录生活在绿豆苗周围的生物时,可以根据留下的活动痕迹推测生活在 这里的动物。2.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 响的。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 叫作食物链。4.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生产者是指植物,它们能通过光合 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提供自身生长发育的 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5.直接或间接消费别的生物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消费者通常是动物。6.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7.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 接了,那么表示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8.以动植物遗体或动物排泄物为食或营养来源的生物被称为分解者。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 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10.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料)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11.探究活动:(1)利用套筒游戏找到更多的食物联系:在绿豆苗生长的地方再找出几条食物 链,用套筒游戏与同学交流食物链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结论: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食物链中一环比一出 虫 公 里 巴 二 卫 o(2)做模拟食物网的游戏。结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那么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L 十 平七、设计和制作生态瓶: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一定空间内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 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2.在生物群落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3.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 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第 4 页 共 1 8 页4.群落是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生物,而生态系统是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5.生态瓶里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6.群落中的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形成一个 和谐整体,并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平衡。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 受到了破坏,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7.探究活动: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开展对比实验研究,观察生态瓶的变化。 现象:(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水中的氧气 量减少,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增多。 (2)水草的多少对小鱼生存的影响: 水草减 少导致水中氧气量减少,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增多。(3)小鱼的数量对小鱼生存 的影响:小鱼数量增多,耗氧量增大,导致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增多。结论:生态瓶里的生物和非生物发生改变时,都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第二单元船的研究)一 、船的历史:1.船是生活中常见的运输工具,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2.船经历了独木舟、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轮船、潜艇的发展历程。3.通过了解船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船在外形、体积、材料、动力系统、载重 量、速度等方面都有变化。4.独木舟又称独木船,是用一根木头制 成的船,不稳定,容易侧翻。5.摇橹木船是用橹来推进的船舶,它是一种在江河中航行的早期船舶。6.帆船是利用风力前进的船。7.蒸汽船是用蒸汽机作动力机械推进的船舶。 蒸汽机的出现使船舶动力发生了革 命性变化。8.轮船是用机械发动机推动的船舶,多用钢铁制造。轮船的船型很多,大小悬殊, 排水量可从数百吨至数十万吨。9.核潜艇是以核动力推进的潜艇,能长期连续地在水下进行战斗活动。10.船在水中行驶时,会受到水的阻力。尖形船首的船在水中行驶得快,可以减 小水对船的阻力。11.探究活动:研究独木舟。结论:(1)独木舟不稳定,容易侧翻,而且载重量小。(2) 尖形船首的船可以减小水对船的阻力,在水中行驶得快。二、用浮的材料造船:1.古人发现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最早的独木舟就是人们利用可以漂浮的树干造出 来的。2.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 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3.竹筏,又称竹排,用竹子捆扎而成,是有溪水的山区和水乡的水上交通工具, 流行于长江南部地区。4.竹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吃水小,载重量更大,可以在浅水河流中航行。二是第 5 页 共 1 8 页稳定性好,水上行驶平稳安全,不会翻船。三是制作简便,可以就地取材进行制作。5.竹筏比独木舟底部更宽稳定性更好、载重量更大、制作更简便。6.竹筏具有容易受潮变湿、不能确保乘船者和货物完全保持干燥等不足之处。7.将竹筏包裹一层防水材料(如铝箔) ,可以改进竹筏的防水性。8.摇橹木船和宝船都是中国独特的船型。这两种船已经解决了防水的问题,载重 量更大,稳定性更好,船的形状已经成形,而且出现了“橹”“帆”的动力系统。9.探究活动:测试竹筏的载重量:将竹筏放入水槽中,往竹筏上逐个添加螺母。现象:当添加一定数量的螺母后,竹筏上的螺母被水浸湿了。结论:竹筏的防水性较差,不能确保承载的物品完全保持干燥。三 、用沉的材料造船:1.有的材料在水中是浮的,有的材料在水中是沉的。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沉的材 料也可以造船。2.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个力称为水的浮力。3.橡皮泥和铝箔是在水中会下沉的材料,把它们做成船型后,它们在水中受到的 浮力增大了,因而能漂浮在水面上。4.随着技术的进步,钢铁也能造船。钢铁制造的船不但 坚 固 ,而且载重量也更大。5.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的体积越大, 受到的浮力越大, 越 容易浮在水面上。6.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7.增加船底部的宽度, 可以增加船的稳定性,如渡船和双体帆船。8.探究活动:用沉的材料做船:将橡皮泥和铝箔纸分别做成球形、“梭子形”并压扁,最 后做成船型、碗形,发现球形“梭子形”压扁后的橡皮泥和铝箔纸都沉入水底, 只有做成船型、碗形的橡皮泥和铝箔纸能浮在水面上。结论:橡皮泥和铝箱纸制作成船的形状后,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了。四 、增加船的载重量:1.船舱中合理放置重物有利于增加船的载重量。2.把材料做成中空,可以增大体积,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3.实验中把铝箔纸的底面设计为方形的船,便于制作和计算。4.测试铝箔船的载重量时,放入垫圈的动作要轻,垫圈摆放要均匀,最后一个使 船沉没的垫圈不计算在内。5.装载会滚动的物体,容易导致船侧翻,给船舱分格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 6 页 共 1 8 页6.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 的 体积大小相关。当材料相同时,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7.探究活动:设计铝箔船:(1)用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铝箔做成不同底面积的船,比较它们 的载重量。(单位:厘米)船 型 1 船 型 2 船 型 3(2)根据设计,制作3艘铝箔船,分别计算出它们的体积。(3)用弹珠或垫圈模拟货物,比较哪一艘船的载重量大。 实验记录:船型1 船型2 船型3体积 8×8×2=128(立方 厘米) 6×6×3=108(立方 厘米) 4×4×4=64(立方厘 米 )载重 量结 论 :相同大小的同种材料,制作的船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越大 。五 、给船装上动力:1.科学技术在改变着船的动力系统, 推动着船的发展。2.帆船依靠风力驱动,节省人力。3.机械动力船是指用机器产生动力的船舶。可分为蒸汽机船、柴油机船、汽轮机 船、燃气轮机船、电力推进船、核动力船等,大幅提升了船的动力。4.船可以通过舵来控制行驶的方向。船舵分为舵 板 ( 叶 )和舵杆两部分,当转动 舵杆时,舵板随着转动。船在行驶过程中,舵板转动会阻挡水流经过,进而产生 一个反方向的力,使船体发生转动。5.潜艇是能够在水下航行的船,种类很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许多潜艇被设 计成鱼类的身体形状, 可以有效减小水的阻力。6.潜艇靠调节自身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下潜和上浮。7.常规的潜艇一般用柴油做动力。核潜艇的动力来自核能,它可以帮助潜艇在水 下长时间地航行。第 7 页 共 1 8 页8.探究活动:(1)给小船装上风帆:帆船的动力是风.当风停止后.小船不能再继续航行。 结论:靠风帆行驶的小船无法自行持续行驶。(2)给小船装.上其他动力:①给小船装上风力推进装置后,在电池有电的情况 下,小船可以自行持续行驶。②给小船装上蒸汽推进装置后,蜡烛加热金属管中 的水,水受热产生水蒸气,水蒸气从管中喷出,形成反冲力,推动小船向前运动。给小船装上风力推进装置 给小船装上蒸汽推进装置 结论:要想使小船保持动力,必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六 、设计我们的小船:1.设计小船的要求:控制小船的制作成本,载重量达到200克,有自己的动力, 能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2.小船的制作需要考虑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固性、动力 系统等因素。3.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师的工作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制造产品,解大 大 P 小 正4.在设计小船的活动中, 建立质量和成本等意识。5.当船的性能一样时,我们要比较哪组的制作成本更低。6.在设计展示后,能接受别人的合理建议, 反思、调整自己的小船设计思路。七、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1.在制作环节,要像工程师一样严格地按照设计图纸来选材和制作。2.测试小船的性能,要根据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3.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的过程。4.假如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需要改进设计,要及时在设计图纸和经费预算 上做出调整。5.测试标准至少达到以下三项:(1)载重量达到200克。(2)有自己的动力系统。(3)能行驶一段距离。6.在 制 作 小 船 的 过 程 中 , 要 考 虑 多 方 面 因 素 , 融 合 多 方 面 的 知 识 和 技 能 , 理 解产口 口A J L性 收 川 性 o(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一 、地球一 — 宇宙的奇迹: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除地球之外,人类还未发现其他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2.我们的地球:第 8 页 共 1 8 页(1)平均半径约为6400 千米;(2)大气层平均厚度约1000 千米;(3)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 千米;(4)大陆地壳厚约15-80 千米,大洋地壳厚约2-11 千米。3.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大气就像是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张毛毯,使地球表面的实际平均气温为15℃, 适宜生命存在。火星和金星的大气基本上都不含有氧气,唯有地球的大气中有大 量的氧 气。4.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正好位于离太阳不太近也不太远的一段距离内,保证了 地球上有液态水。5.地球上有岩石和 土壤, 使雨水能够蓄积在地球表面。6.火星的气候会短期反复地剧烈变动, 而地球的气候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7.海洋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资源宝库,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 种资源。8.目前所知道的海洋生物有2 1 万多种,其中海洋植物约 1 万种 。海洋生物对维 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9.地球环境各要素紧密相关,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10.如果我们来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需要为航天员提供的必要生存条件有呼吸 用的氧气, 保温隔 热的空间环境和航天服, 饮用的水以及一些食物等基本保障。二 、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1.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面临的环境问题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3.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工业生产排放废气、汽车尾气、乱烧垃圾等 。大气污染 影响着人们的呼吸健康,影响着交通出行, 更影响着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存与生第 9 页 共 1 8 页(破坏生态系统大气污染烟雾阻碍交通出行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眼睛不适呼吸道疾病毁坏建筑影响动植物生长破坏生态系统皮肤癌,免疫系统受损白内障雾霾酸雨呼吸困难气候反常,早涝灾害频发影响衣食住行)4.水环境污染让水体变黑、发臭,细菌滋生,鱼类死亡,藻类疯长, 让饮用的水 因含有毒物质而使人染病,甚至死 亡。危害健康 含有毒物质 停水 生活不便水资源短缺水中生 与水污染物死亡 富营养化 鱼、虾锐减 渔业受损发臭,细菌滋生气味难闻,破 坏居住环境5.固体废弃物污染,包括人类生活垃圾、工业废旧物品等侵占土地,产生有毒有 害物质,污染空气、地下水、土壤等 。(污染河流污染土壤) (占用耕地或居住空间异味,粉尘影响空气质量) (污染土地)河湖内的 生物死亡(植物无法生长)固体废弃 物污染污染周围空气污染水源无法饮用,造成水源危机6. “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使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 不能发散到外太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有的专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按照现在的速度增长下去,若干年后会使得南北极的冰川大量融化,使海平面上 升,还会导致全球的气候异常。7.从生理学的观点看,凡是使人烦恼的、讨厌的、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 声音都是噪声。三 、珍惜水资源:1.地球的表面有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可是还有许多地方水资源紧缺。这 是因为地球上的水主要是海洋中的咸水, 不能直接饮用, 淡水资源仅占水资源总 量的2.5%,生态系统和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淡水资源总量的1%。第10 页共18 页(淡水湖与河流0.3%) (山区、南极与北极地区的冰与永久积雪69.7%) (淡水_2.5%/咸水97.5%)地球上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 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2.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虽然相对较多,但由于人口多,我国人均淡水量并不丰富, 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再加上淡水资源分布不均, 很多城市农村都存在缺水状况。3.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资料显示,地球上水资源总量大约是 1 4 亿立方千米。4.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水主要是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淡水资源, 这些水体分布 不均,再加上环境恶化、水污染等原因导致淡水资源极为紧张。5.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6.2017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指出,要优先保护饮用 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上 收 , J 火 J 巾 H 之 小 邱 况 门 木 H 工 心 H X 还。7.我们能为水资源问题做的措施。(1) 用淋浴代替盆浴, 并控制洗浴时间。(2) 避免水龙头的跑、冒、滴、漏。(3) 用盆接水洗菜代替直接冲洗。8.滴灌是目前农业灌溉技术中最为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9.探究活动:家庭用水情况调查:调查发现每人一天的用水量有40升,相当于80瓶500 毫升的矿泉水。按照三口之家计算,我们每家(去除共用的做饭、洗菜、洗碗、 拖地的16升水)一天用掉88升水,相当于176瓶500毫升的矿泉水。结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水量是比较大的。面对着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我们应该云 日 J 小 品 六 H 口 班 巾 小 X 见口四 、解决垃圾问题:1.垃圾处理不当,会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2.可以将垃圾分为: 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1)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其中废纸主要 包括各种旧书报、包装纸、办公用纸纸盒等。(2)有害垃圾是不加妥善处理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垃圾,包括电下 % P医疗垃圾等。(3)厨余垃圾包括食材废料、剩饭剩菜、过期食品、瓜皮果核等。(4)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第 1 1 页 共 1 8 页物 。3.解决垃圾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1)减量化:尽可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2)资源化:将回收的垃圾再利用, 变废为宝。(3)无害化:在垃圾管理的全过程.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4.垃圾分类的意义。(1)减少废弃污染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2)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的使用,降低处理成本。(3)减少占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5.减少垃圾的方法。(1)减少食物浪费,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养成生活中珍惜旅 良 方 1 卫 反 员(2)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买东西时使用布袋取代塑料袋。(3)变废为宝,把塑料瓶或废纸做成生活中常用的笔筒、花盆等容器。(4)少买不必要的衣服。 ……五、合理利用能源:1.电能是家庭生活中最常用和最为广泛的能源。我国的电能组成主要有水电、太 水电19%2.使用的电能大部分是由煤燃烧发电取得的。3.在人类过度消耗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大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这些增 火电62% 太阳能8% 氧化碳气体会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升。这种增 风电9%(核电2%)类似栽培植物的温室,被称作“温室效应”。4.功率为1千瓦的电器使用1小时所消耗的电能就 (数据 (20)1来自 (7年)我《中 (国)国 (的)电 (电)力 (能)行 (来)业 (源)5.目前人们使用的能源,有些是可再生的, 有些是 年度发展报告2018》) 能源, 如最常见的化石燃料(石油、煤和天然气) , 终 有用尽的一天。可再生能源是 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形式。6.节约能源的做法。(1)夏季空调温度再调高1℃。(2)在大部分时间里使用电风扇的中低档。(3)随手关灯。(4)用骑自行车、步行或坐公交车代替自驾车出行。7.探究活动:模拟温室效应实验。取一个透明的塑料密封袋和两支型号相同的温度计,将一支温度计装入密封 袋内,封好口袋。把装入密封袋的温度计和另一支温度计并排同时放置在阳光下, 五分钟内,每隔一分钟读取一次温度计读数,发现密封袋内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比 另一支高出几度。结论:温室效应会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第12 页 共 1 8 页六 、让资源再生:1.地球上的有些资源被消耗就不可再生,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有些资源是可以 如塑料、玻璃和纸等。2.生活中常见的再生纸产品有纸板和纸箱、包装纸袋、卫生纸等。3.使用1张再生纸可以节约1.8克标准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4.7克。虽然纸张 可 再生,但生产过程中依然需要消耗很多能源, 因此可再生资源也要节约使用。4.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时期的蔡伦总结前人经验,利用树皮、 碎布(麻布)、麻头、渔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改进了“造纸术”。5.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 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6.造纸厂的造纸流程(其中包含再生纸)。(①原材料⑦回收的纸张被回收中心送往造纸厂⑤回收纸被收集并送到回收中心⑥回收的纸张在回收中心②造纸厂用木浆和回收纸造纸③工厂将纸和纸板变成学习办公用纸和包装纸④可回收的纸张来自蒙庭、学校和公司)进行分类、清洁和加工7.与普通纸张的生产相比,制造再生纸可以节约大量原材料, 特别是节约大量树 L 保护树林、竹林,还可以减少煤的使用、水的使用, 减少污水和二氧化碳的上 服 寸8.节约用纸的做法。(1)爱护并重复使用教科书;(2)纸张双面打印、复印和使用; (3)使用再 生纸;(4)用手帕代替纸巾 ……9.探究活动:试着做一张再生纸。现象:做出的再生纸与普通纸张相比较,再生纸的强度低,且不够平整,书写感 受也变差了。结论:纸是可以回收再加工、再利用的,这样的纸叫再生纸。七、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1.自然水域里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 人们的活动对周 围的自然环境既有依赖又有一定的破坏,而被污染的环境也会影响水域里的生物 和在周围生活的我们。2.环境问题是很复杂的,依据人们居住的地域和所从事工作的不同,在看待某个污染问题时,人们会持有不同的态度。为了达成可行的解决办法,需要学会协调个 H 服 十 o3.地球是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等 所有生物的共同栖息地,当出现水、大气和土壤 受到污染等环境问题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其中赖以生存的所有生物,破坏地 球整体的生态环境。第 1 3 页 共 1 8 页4.人们的行为能够破坏环境, 也能够通过努力改善环境。5.不同角色对城中湖造成污染的行为。角色 污染行为湖周边生活的普通 市民 排放生活污水,倾倒垃圾等湖区渔业养殖户 排放生活污水。倾倒垃圾投放饲料、放置网箱、水产品 死亡等湖景区游船船主 排放生活污水倾倒垃圾、燃油游船产生废气、废液、游 客乱扔垃圾等环湖地区房地产开 发商 排放生活污水、倾倒垃圾、围湖造田、小区排污口架设 到湖里等6. 自然水域的治理需要各行各业、每个人都增强环保意识和提出解决方案,要改 掉随意丢弃垃圾和 直接把生活污水排放到湖里的不好行为习惯,有时需要牺牲一 些经济利益,从整体上权衡考虑共同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7.探究活动:分析某市城中湖的环境问题。(1)解决办法:禁止向湖水域排放生产废水、医疗污水和生活污水;湖水域内禁 止经营性养殖,禁止放养、种植对水体质量、水域生态环境有害的水生动植物; 在湖水域及其周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排放的污水,应纳入城市污水排放系统, 无法纳入的,不得新建、改建、扩建。(2)平衡协调的办法: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新区开发,远离湖边居住;对于环 保的设备和宣传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第四单元热)一 、温度与水的变化:1.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形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2.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的温度变化。3.水加热后温度上升,一般情况下,达到100℃(沸点)时水沸 腾 ,同时产生大 量的水蒸气,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再变化。4.水的沸点与当地气压有关,不同地区气压存在差异,所以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 度不一定是100℃。5.水散热后温度下降,降 至0℃(凝固点)时水凝固变成冰。6.探究活动: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现象:水100℃开始沸腾,沸腾时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00℃,温度并没有继续 上升;待水沸腾时,撤掉热源,水的温度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持100C, 但是此时水 不再沸腾。结论:只有不断给水提供热量,水才会沸腾。二 、水的蒸发和凝结:1.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作蒸 发 ,水蒸发是一种吸热现象。第 1 4 页 共 1 8 页3.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作凝 结 ,水凝结是一种放热现象。4.水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水凝结一般发生在潮湿的空气与温度低的物体 接触时。5.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1)水温越高,蒸发越快。(2)水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水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6.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温度越 低 ,越容易发生凝结现象。7.在冰水中加入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8.自然界中的云、雾、雨、露的形成都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9.探究活动:(1)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现象:室温组水量减少不明显,蒸发现象不明显,说明水蒸发的速度慢;酒精灯 加热组水量减少非常明显,说明水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蒸发。结论:水温的高低会影响水蒸发的速度。 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温越低,蒸发越慢。(2)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现象:从向玻璃杯内加入冰块开始,玻璃杯的外壁就开始有小水珠形成,但是形 成的速度较慢,当我们向玻璃杯内加入食盐后,小水珠形成的速度加快了。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温度越低,越容易发生凝结现象。三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1.把装有凉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1)凉水在获得热量时,温度会不断上 升 ,此时的热水因不断失去热量而导致 温度不断下降。(2)热水与凉水的温度相 同 后 ,不再向凉水传递热量,但是由于所有水的温度 还是高于外界空气的温度,会向外界传递热量,温度会下降,一直到与外界空气 的温度相同,不再进行热量的传递,温度就不再变化了。(3)热通常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物体,并趋向于热平衡。2.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 度 计 ,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感知温 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感温粉末是一些对温度特别敏感的 粉末,在不同温度下会实现颜色的转变。3.感温纸带是利用对某些特定温度敏感而显色的材料制成的纸带。根据需要,它 可以贴在水杯上测量水的温度,也可以贴在额头测量我们的额温。4.探究活动: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现象:开始时,试管中凉水的温度逐渐上升,烧杯中热水的温度开始下降。然后 凉水与热水的温度相同,保持片刻后,凉水与热水的温度同时开始下降,最终下 降到与周围室温相同为止。结论: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第 1 5 页 共 1 8 页热平衡。四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1.传热是指由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又称热传递。2.热传递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物体。3.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 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4.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1) 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2) 热对流是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 热平衡的过程。(3)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能量,热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 另一个物体的过程叫热辐射。5.探究活动:观察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现象:(1)用火加热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随着加热 时间的增加,金属圆片边缘上的蜡从受热点开始熔化(感温油墨开始变色) , 并且以受热点为圆心,逐渐向金属圆片受热点的周围延伸变化。(2)用火加热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的中心点,随着加热时间的增 加,金属圆片中心点上的蜡从受热点开始熔化(感温油墨开始变色),并且以 受热点为圆心,逐渐向金属圆片受热点的周围延伸变化。结论: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五 、热在水中的传递:1.热在水中是以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的。2.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也可以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固 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3.水被加热后会向上流动,同时冷水会向下流动。4.热空气会向上流动,同时冷空气会向下流动。5.冬天,当我们打开取暖器制热时, 一定是取暖器周围的空气先热起来。接着, 这部分较热的空气会上 升 ,周围比较冷的空气会下 降,也就是房间里上部分空气 的温度会比下部分空气的温度高一些。由于较热的空气上升,较冷的空气下降, 造成室内空气的小循环,慢慢地,房间里的空气会逐步达到全部变热的结果。6.实验过程中不要触摸试管等实验设备,以免被烫伤;试管口不可以朝向人,以 免因为水沸腾体积增大而溢出,发生危险。7.液体和气体受热后会发生流 动 ,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热对流。8.探究活动:(1)加热试管中的水。现象:开始加热后,受热点的水最先变颜色,变了颜色的水开始向上流动,造成 水的内部流动和循环。结论:热可以在物体内部传递;热在水中是以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的。(2)加热烧杯中的水。第 1 6 页 共 1 8 页现象: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能看到水中滴入的红墨水先是慢慢向上流 动 。过一段时间后,烧杯里的红墨水从受热点上方的旁边开始下降,导致烧杯中的水慢慢被染色,随着水的向上流动、向下流动, 造成水的内部流动和循环,整杯水的颜色逐渐变成淡红色。结论: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六 、哪个传热快: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 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3.不同的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金属材料传热比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比 较慢。4.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如果要制作食物低温保鲜盒,那 么应选择导热性能差的材料。5.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在生活中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电饭煲内胆、 炒菜用的锅等需要有很强的导热性能,因此大多用金属材料制造,而锅铲、汤勺、 铝锅等把手部分则大多用塑料、木头等热的不良导体制造,以免烫手。6.探究活动:(1)观察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现象:随着浸泡在热水中的时间的增加,金属勺勺柄的蜡(或感温油墨)开始变 化,并且沿着勺柄向勺把末端逐渐变化;然后是塑料勺也有类似的变化;最后是 木勺,勺柄的蜡(或感温油墨)开始变化,并且沿着勺柄向勺把末端逐渐变化。 结论: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金属勺传热最快,塑料勺传热次之,木勺传热最慢。(2)观察比较铜、铝、铁等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现象:我们发现蜡(或感温油墨)最先发生变化的是铜丝,然后是铝丝上的蜡(或 感温油墨)开始发生变化,最后是铁丝上的蜡(或感温油墨)发生变化。结论:铜传热最快,铝次之,铁传热最慢。七、做个保温杯: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2.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3.热的良导体传热快,散热也快,能加快热量的传递。4.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能减慢热量的传递。5.保温杯只能起到尽量阻隔热量传递的作用,但事实上还是会发生热量的传递。6.设计保温杯的主要目的是保温效果要好,因此要尽量选择热的不良导体为主要 材料,以减慢热量的散失。7.保温瓶内胆保温原理。第 1 7 页 共 1 8 页(木塞:热的不良导体,隔绝内部物质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减少热传导与热对流。真空:无热传导与热对流。镀银内壁:减少热辐射。)8.探究活动:(1)观察不同材料杯子的保温效果。现象:倒入热水后,用手摸杯壁,不锈钢杯杯壁很烫,塑料杯杯壁不怎么烫, 陶瓷杯杯壁基本不热。过几分钟后,不锈钢杯里的水凉得最快。这是因为不锈钢 是热的良导体,传热速度快,可以把水的热量较快地向外传递到温度更低的地方, 塑料、陶瓷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热水的温度下降得也就慢。结论:热的良导体传热快,散热也快,水温下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散热 也慢,水温下降得慢。(2)测试、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实验记录:杯子状况 开始温度 10分钟后温 度 降温多少无盖的杯子 68℃ 50℃ 18℃加盖的杯子 68℃ 55℃ 18℃外包毛巾的杯子 68℃ 53℃ 18℃加盖、外包毛巾的杯子 68℃ 57℃ 11℃嵌入泡沫塑料中并加盖 的杯子 68℃ 59℃ 9℃现象:在这些保温方法中,无盖的杯子保温效果最差,而使用热的不良导体材料 进行保温的效果最好。结论:杯子嵌入泡沫塑料中并加盖的方法保温效果最好。(3)制作一个保温杯。制作建议:自制保温杯可采用双层结构。内胆和外壳可以采用玻璃、陶瓷等热的不良导体。填充材料可采用泡沫塑料、棉织物、羽绒等保温材料。这样可以有效 减少因热传导导致的热量散失。最外层还可以包裹一层反光材料;防止外面的热能 辐 射 到 杯 内 。第18 页共1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