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演唱 相逢是首歌》教案设计学科 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教科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相逢是首歌》是教科版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一首旋律优美、情感真挚的歌曲。它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富有诗意的歌词,描绘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逢的美好瞬间。歌曲的旋律起伏适中,音域适合七年级学生演唱,节奏较为规整,易于学生把握。歌词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对友情的赞美,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这首歌曲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流行音乐风格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在教材体系中,它与其他音乐作品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七年级下册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音乐素养。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但在音乐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他们的音准、节奏感和发声方法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同时,七年级学生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审美观念,对于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但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加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复杂节奏的把握、高音的演唱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力。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真挚友情,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2. 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合唱中学会相互配合。过程与方法目标1. 让学生通过聆听、哼唱、演唱等方式,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2.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音乐要素,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型和音准,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2.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避免喊唱,保护学生的嗓音。3. 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合唱中保持和谐的音色和统一的节奏。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内涵,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2. 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3. 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使学生在合唱中能够相互配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4. 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体会歌曲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1. 指导学生把握歌曲中一些装饰音和变化音的演唱,使歌曲更加富有表现力。2. 让学生在合唱中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声部,与其他声部协调配合,避免出现声部混乱的情况。3.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演唱技巧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变化,如强弱对比、快慢变化等。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对歌曲进行个性化的演绎。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知识等内容,让学生对歌曲有更深入的了解。2. 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5.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整体风格和艺术魅力。教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歌曲的音频、视频和相关图片。2. 钢琴,用于为学生的演唱伴奏。3. 音乐教材、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提前在教室播放一些关于友情的歌曲片段,如《朋友》《同桌的你》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陆续进入教室时,引导学生倾听这些歌曲,并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些歌曲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2. 展示一些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一起学习、玩耍、参加活动的照片,如运动会上的合影、文艺表演的瞬间等,同时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然后对学生说:“大家看,这些照片记录了我们在校园里的美好时光,也见证了我们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学习一首同样关于友情的歌曲,它就是《相逢是首歌》。”3. 简单介绍歌曲《相逢是首歌》的创作背景,讲述这首歌是为了表达朋友之间的相逢之喜和对友情的珍视而创作的。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 1. 学生在进入教室时倾听歌曲片段,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回答,分享自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2. 学生观看照片,回忆校园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感受友情的温暖。3.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对歌曲创作背景的介绍,对即将学习的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评价任务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价学生对友情主题歌曲的初步感知能力。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友情歌曲片段和展示校园照片,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对友情的美好回忆,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相逢是首歌》。介绍歌曲创作背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歌曲学习 活动一:初听歌曲1. 教师播放歌曲《相逢是首歌》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旋律、节奏和情感。2. 听完歌曲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们觉得歌曲的节奏是快还是慢,旋律是激昂还是舒缓?”3. 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活动二:分段欣赏1. 再次播放歌曲,这次教师分段播放,并对每一段的旋律、歌词和情感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在第一段歌词中,“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引导学生感受歌词中那种相逢的喜悦和期待;在第二段歌词中,“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让学生体会歌词的优美和富有诗意。2. 每播放完一段,就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情感变化。3. 结合钢琴,为学生弹奏每一段的旋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旋律的特点。活动三:学唱歌曲1. 教师先范唱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歌声轻轻哼唱,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2. 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对于较难的音符和节奏,如装饰音、切分节奏等,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3.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演唱第一段,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错误。4. 用同样的方法教唱歌曲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引导学生注意段落之间的情感变化和演唱技巧的不同。 1. 学生安静地聆听歌曲,闭上眼睛用心感受,听完后积极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对歌曲节奏、旋律的感受。2.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对歌曲分段的分析,跟随教师的引导理解每一段的情感变化,聆听钢琴弹奏的旋律。3. 学生跟随教师的范唱轻轻哼唱,一句一句地学习演唱,分组练习时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和帮助,认真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节奏错误。评价任务观察学生在初听歌曲时的专注度和感受分享的准确性,评价学生对歌曲整体的感知能力。在分段欣赏环节,观察学生对歌词和旋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在学唱歌曲过程中,评价学生的音准、节奏把握和演唱技巧的掌握情况。设计意图初听歌曲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分段欣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歌词和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学唱歌曲环节通过教师的范唱和逐句教唱,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环节三:巩固拓展 1.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担任不同的声部,如高音部、低音部等。教师引导学生在合唱中相互配合,注意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2. 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个性化的演绎,如加入一些自己的动作、表情或改变演唱的速度、力度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 举办小型的歌唱比赛,让每个小组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和打分。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4.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为这首歌曲制作一个音乐视频,应该选择哪些画面来配合歌曲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 学生积极参与合唱练习,认真倾听其他声部的声音,努力与其他组员配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2. 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歌曲进行个性化的演绎,设计一些独特的动作和表情。3. 学生在歌唱比赛中认真演唱,为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打分。4. 学生分组讨论为歌曲制作音乐视频的画面选择,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评价任务评价学生在合唱练习中的配合能力和声部协调情况,观察学生在个性化演绎中的创新表现,根据歌唱比赛的结果评价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舞台表现力,评价学生在讨论音乐视频画面选择时的思维活跃度和团队合作能力。设计意图合唱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唱能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演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歌唱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舞台表现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信心。讨论音乐视频画面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感受歌曲。作业设计1. 回家后完整、熟练地演唱《相逢是首歌》,并录制自己的演唱视频,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2. 复习歌曲中的节奏型和音准,巩固所学的演唱技巧。3. 认真书写一份对歌曲《相逢是首歌》的感受和理解,字数不少于2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