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二泉映月》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二泉映月》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五单元
国乐飘香(一)
目录
本课目标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课堂展示
课堂拓展
课堂总结
(一)审美感知
通过赏、听、看、读、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京剧念白的韵味和丑角的表演魅力。
(二)艺术表现
通过学习《报灯名》,使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如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和念白的特点。
(三)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简单等多种形式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乐器吗?
二胡基本上都是木质的,整体由琴杆、琴筒、琴轴等基本部件构成。二胡的琴筒有圆形、六角形等多种形状,琴筒的一端蒙有蛇皮或蟒皮,另一端则设置雕花的音窗。
在乐队中,二胡作用很大,它既能独奏,也适合合奏。既能演奏风格细腻深沉、柔美抒情的乐曲,也能够演奏风格欢快活泼的乐曲,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胡独奏曲
《二泉映月》
二胡高音区声音明亮,低音区声音柔和,二胡的音色丰富多彩、富于表现力,擅长演奏柔和细致的抒情性作品。
新知讲解
思考:
《二泉映月》中二泉指什么
作品背景
二泉原本指无锡蕙山二泉亭附近的泉水,当地群众称为天下第二泉。乐曲名称为后人根据此景命名。《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的代表作。
阿炳一生坎坷,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只能流落街头卖艺。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是他常去之处,他将对生活的悲苦感受、对自然的深刻体悟融入音乐,创作出这首传世之作。此曲不仅是个人情感抒发,更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聆听歌曲
1.乐曲带来怎样的感受?
2.乐曲分为几部分?(播放音乐)
采用变奏曲式,由引子、主题和6次变奏及尾声构成。
接下来我们分乐段学唱。

下面聆听引子部分
1.听听这段音乐旋律线是上行还是下行?
2.节奏形态是前紧后松还是前松后紧?
3.力度由弱到强还是由强到弱?
引子是一个音阶下行式的短小乐句,被称为“叹息音调”。
音乐材料只有五个音,虽然短小日在情感或风格上为整首乐曲奠定了基调。它采用下行旋律线、前紧后松的节奏形态,以及由弱到强的力度,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与哀叹。“从头便是断肠声”,短小的音调是哀怨的叹息,随后埋藏在心中的忧伤和痛苦化作音乐奔泻而出。跟琴视唱“叹息音调”,体会下行旋律表达的悲伤情感。
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述的意境中。
下面聆听主题音乐
1.听听这段音乐的旋律、情绪有什么特点?
2.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乐曲进入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比较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下面跟琴哼唱
聆听音乐,判断主题在作品中以变奏的形式共出现了几次?
此后的五个段落是围绕着第一段两个主题的五次变奏:它经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曲调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达出音乐的渐次发展和推进。主题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悲壮,时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与痛苦,不平与怨愤。同时也反映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在苦难生涯中磨练出的倔强而刚毅的性格。下面我们聆听五次变奏,感受变奏后的音乐情绪变化

整体欣赏
同学们,今天去过苏州吗?
苏州有秀美的园林、悠悠的古运河,充满诗意。接下来,老师再播放一段音乐,大家猜猜,描绘的是苏州哪些景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笛子独奏《姑苏行》。
聆听音乐
1.听听这段音乐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情绪和意境与《二泉映月》有什么不同?
《姑苏行》创作于1962年,曲名为游览苏州(古称姑苏)之意
全曲表现了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乐曲旋律优美亲切,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乐曲之一。乐曲以江南苏州的秀丽风光为蓝本,融合江南丝竹音乐风格,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精巧典雅、古寺塔影的宁静悠远,表达对江南水乡的赞美。是一首笛子独奏曲。
你们了解中国乐器笛子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笛子
通过聆听,思考这首作品有几个部分组成?
乐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下面我们首先聆听A乐段,听听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旋律有什么特点?
A段是抒情的行板,旋律优美细腻,展现江南水乡的温婉;
下面我们首先聆听B乐段,听听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旋律相比A段有什么特点?
B段稍快,运用吐音技巧,活泼明快,与A段形成对比;
下面聆听第三乐段,听听第三乐段你们熟悉吗?
A1段再现,情绪更为深化,将听众带入悠远意境。
下面整体欣赏
课堂展示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和律动的方法表现歌曲
课堂拓展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课堂达标
1.作品《二泉映月》的创作者是 ,它是一首 独奏曲。
2.作品《姑苏行》是一首 独奏曲。
答案:1.华彦钧(阿炳) 二胡
2.笛子
课堂总结
《二泉映月》
1=G 4/4 稍慢地 二胡独奏 华彦钧

《姑苏行》
1=C 4/4 优雅的行板 笛子独奏
感谢您的聆听!
感谢您观看与支持
攻坚克难赢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国乐飘香(一)》第2课时《二泉映月+姑苏行》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姑苏行》是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国乐飘香(一)》第2课时欣赏课。《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的代表作。阿炳一生坎坷,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只能流落街头卖艺。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是他常去之处,他将对生活的悲苦感受、对自然的深刻体悟融入音乐,创作出这首传世之作。此曲不仅是个人情感抒发,更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采用变奏曲式,由引子、主题和6次变奏及尾声构成。引子以一个下行的旋律片段开始,如一声长叹,奠定了深沉、悲凉的基调 。主题旋律优美又略带哀伤,包含了独特的音程和节奏组合,多次变奏中,通过旋律的加花、音区的变化、速度和力度的调整,不断深化情感,从婉转倾诉到激昂抗争,尾声渐弱结束,似意犹未尽 。《姑苏行》由江先渭创作于1962年 ,乐曲以江南苏州的秀丽风光为蓝本,融合江南丝竹音乐风格,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精巧典雅、古寺塔影的宁静悠远,表达对江南水乡的赞美。乐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音乐学习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有所提升,不再局限于简单旋律,开始关注歌曲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对流行音乐尤为热衷,却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接触较少,存在一定偏见。在演唱与演奏技巧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节奏感强、嗓音条件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音准、节奏把握上存在困难。此外,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在音乐展示时,部分学生因害怕出错,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鼓励引导。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学生能感受《二泉映月》深沉、复杂的情感,体会其独特的旋律美、节奏美,提升对音乐情感和美的感知能力,理解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二)艺术表现
能够以舒缓的速度、平稳连贯且整体统一的声音演唱《彩云追月》,准确把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等音乐要素,运用恰当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歌曲情感,展现良好的艺术表现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改编旋律、节奏,或为乐曲重新配乐,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
(四)文化理解
了解阿炳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认识作品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增强对民间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体会《二泉映月》的情感内涵,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魅力;掌握二胡演奏的基本技巧,能初步演奏该曲片段,感受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作品中复杂情感,在演奏中通过恰当的技巧和表现力将其完美呈现;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领会民间音乐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乐器吗?(展示二胡)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二胡基本上都是木质的,整体由琴杆、琴筒、琴轴等基本部件构成。二胡的琴筒有圆形、六角形等多种形状,琴筒的一端蒙有蛇皮或蟒皮,另一端则设置雕花的音窗。在乐队中,二胡作用很大,它既能独奏,也适合合奏。既能演奏风格细腻深沉、柔美抒情的乐曲,也能够演奏风格欢快活泼的乐曲,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今天我们学习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二胡高音区声音明亮,低音区声音柔和,二胡的音色丰富多彩、富于表现力,擅长演奏柔和细致的抒情性作品。书写板书《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同学们,思考:《二泉映月》中二泉指什么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二泉原本指无锡蕙山二泉亭附近的泉水,当地群众称为天下第二泉。乐曲名称为后人根据此景命名。《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的代表作。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该作品的创作者:阿炳一生坎坷,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只能流落街头卖艺。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是他常去之处,他将对生活的悲苦感受、对自然的深刻体悟融入音乐,创作出这首传世之作。此曲不仅是个人情感抒发,更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聆听歌曲,乐曲带来怎样的感受?乐曲分为几部分?(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采用变奏曲式,由引子、主题和6次变奏及尾声构成。接下来我们分乐段学唱。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初步的聆听对音乐的情绪、速度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
(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教师:下面聆听引子部分,听听这段音乐旋律线是上行还是下行?节奏形态是前紧后松还是前松后紧?力度由弱到强还是由强到弱?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引子是一个音阶下行式的短小乐句,被称为“叹息音调”。音乐材料只有五个音,虽然短小日在情感或风格上为整首乐曲奠定了基调。它采用下行旋律线、前紧后松的节奏形态,以及由弱到强的力度,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与哀叹。“从头便是断肠声”,短小的音调是哀怨的叹息,随后埋藏在心中的忧伤和痛苦化作音乐奔泻而出。跟琴视唱“叹息音调”,体会下行旋律表达的悲伤情感。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述的意境中。
预设:哼唱
教师:下面聆听主题音乐,听听这段音乐的旋律、情绪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乐曲进入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比较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下面跟琴哼唱
预设:哼唱
教师:聆听音乐,判断主题在作品中以变奏的形式共出现了几次?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此后的五个段落是围绕着第一段两个主题的五次变奏:它经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曲调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达出音乐的渐次发展和推进。主题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悲壮,时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与痛苦,不平与怨愤。同时也反映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在苦难生涯中磨练出的倔强而刚毅的性格。下面我们聆听五次变奏,感受变奏后的音乐情绪变化
预设:欣赏
教师:整体欣赏
预设:欣赏
教师:同学们,今天去过苏州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苏州有秀美的园林、悠悠的古运河,充满诗意。接下来,老师再播放一段音乐,大家猜猜,描绘的是苏州哪些景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笛子独奏《姑苏行》。聆听音乐,听听这段音乐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情绪和意境与《二泉映月》有什么不同?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姑苏行》创作于1962年,曲名为游览苏州(古称姑苏)之意
全曲表现了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乐曲旋律优美亲切,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乐曲之一。乐曲以江南苏州的秀丽风光为蓝本,融合江南丝竹音乐风格,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精巧典雅、古寺塔影的宁静悠远,表达对江南水乡的赞美。是一首笛子独奏曲,你们了解中国乐器笛子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笛子
通过聆听,思考这首作品有几个部分组成?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乐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下面我们首先聆听A乐段,听听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旋律有什么特点?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A段是抒情的行板,旋律优美细腻,展现江南水乡的温婉;下面我们首先聆听B乐段,听听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旋律相比A段有什么特点?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B段稍快,运用吐音技巧,活泼明快,与A段形成对比;下面聆听第三乐段,听听第三乐段你们熟悉吗?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A1段再现,情绪更为深化,将听众带入悠远意境。下面整体欣赏
预设: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唱音乐,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和律动的方法表现歌曲。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预设:欣赏
教师: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民族音乐风格特点以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或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情境导入,学生迅速被吸引,对作品背景的讲解也让他们较快理解情感基调。但在演奏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揉弦、滑音等技巧掌握困难,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审美感知环节,学生虽能感受情感,但对音乐要素与情感关联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应多示范、多练习,细化技巧教学;在审美引导上提供更多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七、课堂达标
1.作品《二泉映月》的创作者是 ,它是一首 独奏曲。
2.作品《姑苏行》是一首 独奏曲。
答案:1.华彦钧(阿炳) 二胡
2.笛子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1=G 4/4 稍慢地 二胡独奏 华彦钧
《姑苏行》
1=C 4/4 优雅的行板 笛子独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五单元
国乐飘香(一)
目 录
本课目标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课堂展示
课堂拓展 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赏、听、看、读、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京剧念白的韵
味和丑角的表演魅力。
(二)艺术表现
通过学习《报灯名》,使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如四大行当(生、
旦、净、丑)和念白的特点。
(三)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简单等多种形式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
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乐器吗?
二胡基本上都是木质的,整体由琴杆、琴筒、琴轴等基本部件构成。二胡的琴筒有圆形、
六角形等多种形状,琴筒的一端蒙有蛇皮或蟒皮,另一端则设置雕花的音窗。
在乐队中,二胡作用很大,它既能独奏,也适合合奏。既能演奏风格细腻深沉、柔美抒情
的乐曲,也能够演奏风格欢快活泼的乐曲,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胡独奏曲
《二泉映月》
二胡高音区声音明亮,低音区声音柔和,
二胡的音色丰富多彩、富于表现力,擅长演奏
柔和细致的抒情性作品。
新知讲解
思考:
《二泉映月》中二泉指什么
作品背景
二泉原本指无锡蕙山二泉亭附近的泉水,当地群众称为天下第二泉。乐曲名称为后人根据此景命
名。《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的代表作。
阿炳一生坎坷,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
明,只能流落街头卖艺。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是他
常去之处,他将对生活的悲苦感受、对自然的深刻体悟融
入音乐,创作出这首传世之作。此曲不仅是个人情感抒发,
更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聆听歌曲
1.乐曲带来怎样的感受?
2.乐曲分为几部分?(播放音乐)
采用变奏曲式,由引子、主题和6次变奏
及尾声构成。
接下来我们分乐段学唱。
下面聆听引子部分
1.听听这段音乐旋律线是上行还是下行?
2.节奏形态是前紧后松还是前松后紧?
3.力度由弱到强还是由强到弱?
引子是一个音阶下行式的短小乐句,被称为“叹息音调”。
音乐材料只有五个音,虽然短小日在情感或风格上为整首乐曲
奠定了基调。它采用下行旋律线、前紧后松的节奏形态,以及由弱到
强的力度,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与哀叹。“从头便是断肠声”,短
小的音调是哀怨的叹息,随后埋藏在心中的忧伤和痛苦化作音乐奔泻
而出。跟琴视唱“叹息音调”,体会下行旋律表达的悲伤情感。
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
所描述的意境中。
下面聆听主题音乐
1.听听这段音乐的旋律、情绪有什么特点?
2.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乐曲进入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
题的第一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
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
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比较鲜明,利用不断向
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
服的个性。
下面跟琴哼唱
聆听音乐,判断主题在作品中以变奏的形式共出现了几次?
此后的五个段落是围绕着第一段两个主题的五次变奏:它经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
并结合曲调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达出音乐的渐次发展和推进。主题变奏随着旋律的
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悲壮,时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与痛苦,
不平与怨愤。同时也反映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在苦难生涯中磨练出的倔强而刚毅的性格。
下面我们聆听五次变奏,感受变奏后的音乐情绪变化
整体欣赏
同学们,今天去过苏州吗?
苏州有秀美的园林、悠悠的古运
河,充满诗意。接下来,老师再播放
一段音乐,大家猜猜,描绘的是苏州
哪些景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笛子
独奏《姑苏行》。
聆听音乐
1.听听这段音乐用什么乐器演奏
的?
2.情绪和意境与《二泉映月》有
什么不同?
《姑苏行》创作于1962年,曲名为游览苏州(古称姑苏)之意
全曲表现了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乐曲旋律优美亲切,节奏轻
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乐曲之一。乐曲以江南苏州的秀丽风光为
蓝本,融合江南丝竹音乐风格,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精巧典雅、古寺塔影的宁静悠远,表
达对江南水乡的赞美。是一首笛子独奏曲。
你们了解中国乐器笛子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笛子
通过聆听,思考这首作品有几个部分组成?
乐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下面我们首先聆听A乐段,听听
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旋律有什么
特点?
A段是抒情的行板,旋律优美细腻,展现江南水乡的温婉;
下面我们首先聆听B乐段,听听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
旋律相比A段有什么特点?
B段稍快,运用吐音技巧,活泼明快,与A段形成对比;
下面聆听第三乐段,听听第三乐段你们熟悉吗?
A1段再现,情绪更为深化,将听众带入
悠远意境。
下面整体欣赏
课堂展示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
和律动的方法表现歌曲
课堂拓展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
感受和想法?
课堂达标
1.作品《二泉映月》的创作者是 ,它是一首 独奏曲。
2.作品《姑苏行》是一首 独奏曲。
答案:1.华彦钧(阿炳) 二胡
2.笛子
课堂总结
《二泉映月》
1=G 4/4 稍慢地 二胡独奏 华彦钧
《姑苏行》
1=C 4/4 优雅的行板 笛子独奏







感谢您观看与支持
攻坚克难赢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