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6 Being creative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Unit 6 Being creative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Unit 6 Being creative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整体介绍】
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的第六个正式学习单元。本单元围绕 “手工艺术与传统文化” 这一主题展开,该主题与课标要求的“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中“文化、艺术与体育”这一主题群,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子主题。本单元内容围绕手工艺术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展开,在学习本单元主题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将从多个方面深入了解手工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先通过 DIY 手工初体验,激发学生对手工创作的兴趣,开启探索手工艺术之旅;接着深入探究剪纸、风筝等传统手工艺术瑰宝,了解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最后在传统与创意的碰撞中,学习制作海报以及领略鲁班的创新精神,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手工艺术的魅力,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学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提升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单元的大问题是“手工艺术如何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探讨这个大问题,本单元分别从三个部分来统领板块内容。第一个部分是DIY认知与实践:在对话中利用木材进行不同物品制作的讨论与实践;呈现手工艺品,以及盒子物品交流和龙舟制作计划。本部分学生通过听力理解、对话、阅读等方式初步探究手工艺术,热爱手工制作。第二个部分是传统手工艺术鉴赏,分别讲述中国剪纸艺术形式、寓意及作者学习剪纸的经历;中国风筝历史寓意与学校风筝节制作获奖经历。本部分通过完成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和写作任务,学会用反身代词描述独立完成的事情,并且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第三个部分是创意展现与传承,学生通过制作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海报来展现动手创造;阅读鲁班的故事深入了解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单元围绕“创造力”主题以及“手工艺术与传统文化”这个大问题,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语言活动。学生在听说、阅读、写作、项目实践等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深入理解手工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生活中积极参与手工艺术活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本分析】
教材板块 课型 语篇内容 (What) 语篇意义 (Why) 语篇特征 (How)
Lesson1 听力与口语 本课时包含一组对话。格林老师在工艺课上带来木头并提议开展手工制作(DIY),询问学生打算用木头做什么。珍妮想做鸟屋给野鸟安家;彼得要做小桌子送祖父母;汤姆计划做企鹅给妹妹,并说了制作步骤。最后,格林先生表示期待并让大家开始动手。 语篇展现了课堂上师生间关于手工制作计划的交流,体现了学生们发挥创意,将手工制作与关爱他人、爱护自然相结合。老师引导和鼓励营造了积极的课堂氛围,旨在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心与责任感。 采用课堂对话形式,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学生们清晰阐述自己的制作目标与方法,语篇内容丰富且有条理。有“I’d like to...” “I want to...”表达个人想法的句式,有“That’s great! ” “Good idea”对学生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生动展现课堂场景与学生构思。
Lesson2 阅读与思考 本课时包含一篇短文。讲述剪纸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作者对其满怀热爱。儿时见奶奶用双手将纸变成多样形象,后来奶奶教作者剪纸。过年时用红纸剪纸贴于墙窗,祈愿好运幸福。作者认为剪纸富有创意,鼓励大家发挥想象,亲自尝试剪纸。 语篇意在弘扬中国传统剪纸艺术。通过作者与奶奶剪纸的经历,展现剪纸的魅力,唤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传递出剪纸作品承载的美好祝愿,激励大家亲自参与,感受传统艺术带来的乐趣和文化内涵。 语篇内容组织上,开篇点题,再依时间顺序,从儿时看奶奶剪纸到自己学习,过年剪纸祈福的习俗,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展现剪纸艺术。时态运用方面,过去经历用一般过去时,展现回忆;介绍习俗与鼓励尝试用一般现在时,凸显延续性与普遍意义。
Lesson3 阅读 与语法 本课时包含一篇短文。短文讲述了王梅好奇盒子里的东西,与李琳一起打开后,发现有黏土猴子和自制服装。李琳介绍猴子的制作情况。之后王梅询问能否给猴子穿上服装,李琳同意。最后李琳提议为迎接端午节,一起自制小龙舟送朋友,王梅表示赞同。 通过展现王梅和李琳的对话,呈现了手工制作的成果与乐趣,体现了朋友间的互动与分享。自制小龙舟送朋友,将传统文化与手工活动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增进友谊。 语篇为对话形式,语言口语化,自然亲切。语篇中使用反身代词,如 “myself” “yourself”,突出个人动手参与,像李琳说自己做猴子、上色, 与王梅约定一起为朋友制作小龙舟,推动手工制作话题,使朋友间交流场景展现生动,情节发展自然。
Lesson4 阅读与写作 本课时包含一篇短文。风筝是中国传统艺术,有 2300 年左右历史,图案寓意美好,人们借此祈愿。上周学校风筝节,作者和同学自制风筝。作者小组做了龙形风筝,历经备料、剪纸、系绳、绘图等步骤。风筝节当天天空风筝多样,作者小组的龙形风筝获特别奖。 语篇旨在介绍中国传统风筝艺术,通过讲述学校风筝节中自制风筝及获奖的经历,体验到自己动手的成就感,展现传统艺术的魅力与传承。让读者了解风筝文化内涵,感受参与传统艺术活动的乐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语篇采用时间顺序组织内容,先以一般现在时介绍风筝的历史、图案寓意等文化背景知识,再运用一般过去时叙述上周风筝节活动。依序描述制作风筝过程(运用“First” “Next” “Then” “ Finally” 等连接词)和风筝节当天场景,条理清晰,生动展现活动的热闹场景。
Lesson5 单元语言实践项目 本课时内容围绕如何制作海报展开。先展示一张端午节海报,引导思考海报主要部分。接着介绍制作步骤:选主题、上网搜信息、选吸睛标题、记要点、准备材料、添加图文。最后总结,好海报需有主题、吸睛标题、有用信息、精美图片和标语,关键在于组织好信息。 语篇旨在教会读者制作海报。通过介绍端午节海报示例及详细制作步骤,让读者了解海报构成要素与制作流程,培养动手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鼓励读者运用所学制作出内容丰富、形式美观的海报,提升实践与创意表达水平。 语篇采用图文结合形式,先以端午节海报直观呈现,后用文字分步讲解制作步骤,条理清晰。运用祈使句,如 “Choose a subject.”等,指令明确,增强读者参与感。总结部分概括要点,突出制作关键。最后了解完制作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并自己体验制作海报。
Lesson6 跨文化交际 本课时包含一篇短文。 文章讲述了传奇木匠鲁班的故事。他年轻时与家人一起劳作,学习能力强且富有创造力,热衷发明新工具。一日他被叶子割伤手指,受叶子边缘锯齿启发,发明了锯。此外,他还发明了钩锚、云梯等,帮助建造桥梁和宫殿,对中国影响深远。 语篇意在介绍鲁班及其发明创造,弘扬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新精神。通过讲述鲁班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发明锯等事迹,让读者了解古代科技成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人们学习鲁班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的品质。 语篇以时间和事件为线索,先介绍鲁班的基本信息,再按时间顺序讲述锯的发明及其他发明创造。语言简洁平实,运用“One day” “in the following days”“also” 等词使文章过渡自然,层次分明,清晰呈现鲁班的生平与贡献,便于读者了解其传奇一生。
二、主题、子主题提炼
三、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划分
单元教学目标 语篇内容 课时
本单元学习后,学生能够: 通过听读活动,获取、梳理对话中与“DIY”话题有关的信息; 2. 在交流中运用所学语言阐述自己的 DIY 想法和计划,提升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Listening and speaking (Let’s DIY!) 1课时
通过阅读思考活动,获取、梳理文章中作者与剪纸的故事、剪纸的用途和内涵等内容; 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完成读后活动,并感受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 Reading and thinking (Paper cutting) 1课时
在阅读对话过程中,精准提取关于物品的描述信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梳理和总结反身代词的用法,巩固语法知识,同时提升在语境中运用语法的能力。 Reading and grammar (What is in the box ) 1 课时
阅读文章,了解中国风筝的历史、制作材料、形状及承载美好寓意等信息,拓宽文化视野; 总结文章的表达方式和结构,锻炼信息提取、归纳总结以及书面表达能力,为写作积累素材和技巧。 Reading and writing (Chinese kites) 1课时
阅读制作海报的步骤说明和各个主要部分及其作用,构建系统的海报制作知识体系; 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独立完成海报制作,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Project time (How to make a poster) 1课时
在阅读语篇中,了解鲁班的生平经历、卓越的创造力以及众多影响深远的发明创造;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拓展对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认知,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Understanding cultures (Lu Ban—the legendary master carpenter ) 1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