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标要求:
1.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情况;
2.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化的原因及影响;
3.了解辽宋夏金时期社会的变化。
一、经济变化
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固定种植经济作物(茶叶和棉花);户口增长
纺织业:棉花 制瓷业:五大名窑,出口海外
矿冶业:煤作燃料 印刷业:活字印刷术
基层市场(草市);榷场贸易;民间贸易;
货币需求增加(纸币交子);海外贸易
城市兴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
1.根据教材,梳理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1、农业发展表现:
1.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2.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水稻 麦子 棉花
吃穿
3.棉花在内地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元朝南方植棉普遍

稻麦复种制:稻麦复种制就是以稻、麦两种作物轮种的复种方式。每年六月份种水稻,十一月份水稻收获,然后翻耕播种麦子,越冬至来年五月收获。
2、手工业发展表现: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钧窑

制瓷技术发展,宋五大名窑;元代青花瓷和釉里红
金缕空花筒簪 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
采矿、冶炼技术应用,提高了金属冶炼产量和质量
3.商业发展表现:
(1)宋朝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今朝半醉归草市,
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活动范围扩大:乡镇出现了草市
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夜市、晓市
(3)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商业发展表现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南海Ⅰ号
(4)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拓展
宋海外贸易兴盛原因归纳
(1)统治者支持、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2)宋朝造船业、航海业发达,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事业;
(3)战乱频繁,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所以宋朝的对外贸易以海陆为主;
(4)增加政府收入的需要。
4.城市兴盛表现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北宋娱乐场所——瓦子
魏晋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江南开发(奠定基础)
唐中后
安史之乱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
靖康之变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南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
自然环境
政治安定
技术交流
《纲要(上)》地图集
南移的影响?
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人地矛盾问题
政策支持
海外贸易
劳动人民
(4)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南方财赋顺利北运的保障措施】
①重开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
②开辟长途海运路线。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材料1:宋代科举更为完善。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基本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
材料2:“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二、社会的变化
史料探究
1.门第观念的淡化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材料3:“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世袭人身占有) ——《唐律疏议》
材料4:“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人身束缚较强
趋于平等
史料探究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材料5: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材料6::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社会流动性加剧
史料探究
原因 社会变化
门第观念的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史料探究
1.士族阶层的衰落;
2.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3.科举制度的完善;
4.政府政策的调整;
5.政府提倡文治,重视教育;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的普及
(北宋皇帝)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三、儒学的复兴
1.为何复兴?
2.以何复兴?
儒学发展
孔子创立
春秋
儒学独尊
西汉武帝
焚书坑儒
遭到打击
秦朝
继承发展
成为显学
战国
孟子
荀子
吸收佛道
有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
“三教合一”
隋唐
韩愈
儒学复兴运动

时空定位
三、儒学的复兴——为何复兴?
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
——《二程遗书》
内部问题: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外界挑战: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三、儒学的复兴——以何复兴?
北宋:程颐程颢(创立)
南宋:朱熹(集大成)
程朱理学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已何与焉?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
1.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三、儒学的复兴——以何复兴?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2.伦理观:天理就是封建伦理纲常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 朱子语类》
3.存天理,灭人欲
物皆有理。穷理格物。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4.方法论:格物致知
南宋:(1241年)宋理宗以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五人从祀孔庙,御笔亲书朱熹所作《白鹿洞书院学规》颁赐太学。表明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元朝: (中期)开始科举考试,经书考试重“四书”,单独出题,考试内容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标志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如何理解“人欲”?
思考点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指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欲望。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影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消极影响: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影响:理学崇尚道德注重气节,有利于塑造民族性格,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随堂演练
推陈出新的宋代理学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C
随堂演练
推陈出新的宋代理学
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海瑞治家严谨 B.儒学地位衰落
C.理学摧残人性 D.世风每况愈下
C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1. 文学艺术
2.科学技术
西厢记
文学艺术
苏轼
朝代 典型体裁 代表人物
宋 词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
元 散曲、杂剧 关汉卿、王实甫
2.1 文学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知否,知否?
应试绿肥红瘦。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窦娥冤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西厢记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
②阶级上:市民阶层壮大,精神需求较大。
③文化交流: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间相互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中外交流频繁。
④政策上: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知识分子的地位较高
⑤科技上: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推动文化的普及
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艺术
艺术 特点
书法 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科学技术
印 刷 术
雕版印刷成熟
活字印刷发明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 药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大量用于军事
指 南 针
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总结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元郭守敬《授时历》
测定数据世界领先
元王祯《农书》
南北方技术;农业工具
1.(2024·德州)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杨万里 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散水牯卧斜晖
陈造 半夜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曹勋 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 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C.农业生产工具有重大革新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A
2.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
A.导致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标志着政治中心的南移
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说明人地矛盾非常尖锐
3.唐文宗时期“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泛指家世)”。至宋代,出现了“榜下捉婿”的现象,即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这反映了宋代(  )
A.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门第观念的淡化
C.科举制实现了社会公平 D.伦理道德的弱化
C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