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资源简介

1.3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1.研究者发现某些啮齿类种群数量暴发后又急剧下降。解剖未发现大规模流行的病原体,但尸体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低血糖、肝脏萎缩、淋巴组织退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下降有利于种群的持续性发展
B.种内竞争加剧有助于种群稳态的有序调节
C.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内外环境压力加速种群的进化
D.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共同影响着种群密度
2.生态学家将生物大体上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繁殖能力强、扩散能力强,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繁殖能力弱、扩散能力弱,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制约种群数量的因素分为两类: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r对策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后代,后代存活率高
B.老鼠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r对策的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C.华南虎的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D.一般情况下,K对策生物的进化方向是使种群数量维持在环境容纳量附近
3.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4.下图表示某生物种群因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改变,不再适合该种群生存
D.图④曲线所示为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
5.图表示某种群13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气候、干旱等是该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1—4年,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种群增长率为0.5
C.4—5年,种群数量下降
D.9—11年,种群数量下降,12—13年种群数量上升
6.小勾儿茶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小勾儿茶为落叶灌木,喜温暖、湿润的生境。下列有关小勾儿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小勾儿茶的种群密度时,可适当加大样方面积
B.气候变湿润后有利于小勾儿茶种群数量的增长
C.气温、干旱、火灾等是影响小勾儿茶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D.选择性采伐与小勾儿茶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物,有利于小勾儿茶种群数量的增长
7.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8.如申为某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实线)及平均死亡虚线)与该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内出生的个体数量和死亡的个体数量
B.资源量长期小于R对该种群密度影响不大
C.资源量是该种群数量重要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D.随着资源量的增加,此种群的K值可以无限增大
9.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与灯高有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10.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11.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大利亚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人类先后通过引入狐狸和黏液瘤病毒的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a年间,由于草原资源丰富且缺少天敌,欧洲兔种群数量接近指数增长
B.a~b年间,由于狐狸的捕食导致袋鼠数量持续减少
C.黏液瘤病毒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欧洲兔种群密度的下降而上升
D.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是欧洲兔产生了抗黏液瘤病毒的变异
1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
C.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D.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13.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并获得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的关系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大于m小于n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点
B.当吹绵蚧种群数量大于n小于p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n点
C.当种群数量超过p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吹绵蚧数量就不可能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14.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由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②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
③图丙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
④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可持续捕捞量,应在K/2点捕捞
A.一种正确 B.两种正确 C.三种正确 D.四种正确
15.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研究人员调查了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A和B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调查A和B的种群数量变化时选择相对封闭的环境,这主要是考虑了______会对种群数量的调查造成影响。
(2)据图分析,B是______(填“捕食者”或“被捕食者”),依据是______。
(3)图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属于______模型。在某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B的种群数量变化并不完全符合图示模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答出2点)。
(4)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的进化是有益的,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种群数量下降可能会导致种群衰退甚至灭亡,不利于种群的持续性发展,A错误;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个体死亡、种群密度减小,故种内竞争加剧有助于种群稳态的有序调节,B正确;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型而起作用,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内外环境压力加速种群的进化,C正确;一般来说,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包括密度制约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传染病和种内调节等)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D正确。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繁殖能力强但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如蝗虫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后代,但是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使种群后代成活率低,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老鼠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个体小、生殖能力强,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B正确;华南虎是哺乳动物,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后代存活率高,其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易受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因此种群密度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加,生物的进化方向是使种群数量维持在环境容纳量附近,D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由题意可知,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故推测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受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A项错误;由于沙蝗不断地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B项正确;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项错误;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会受水资源有限的影响,不会呈现“J”形增长,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由于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减少,所以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A正确;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会加剧种内斗争,可能引起K值变小,但b点后的变化增大了K值,说明菌种生活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因此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营养,B错误;C、当外界破坏强度过大时,会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改变,不再适合该种群生存,C正确;D、当种群的数量维持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D正确。故选B。
5.答案:C
解析:A、气温、干旱等环境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B、据图可知,1~4年,该种群的λ数量均为1.5,是大于1的定值,故呈J形增长,种群增长率为λ-1=0.5,B正确;C、4—5年,λ仍大于1,故种群数量增长,C错误;D、9~11年,λ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12~13年,λ大于1,种群数量上升,D正确。故选C。
6.答案:C
解析:小勾儿茶(灌木)属于珍稀物种,数量较少,因此在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可适当加大样方面积,A正确;由题干可知,小勾儿茶喜湿润的生境,故气候变湿润后有利于小勾儿茶种群数量的增长,B正确;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选择性采伐与小勾儿茶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物,可以降低小勾儿茶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有利于小勾儿茶种群数量的增长,D正确。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a种群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b种群在前期不断增长,后期锐减,既不是“S”型、也不是“J”型增长。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开始时二者的数量同步增长了一段时间,而后种群数量减少直至为0,说明二者间竞争强度由弱到强。
8.答案:C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单位时间内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A错误;资源量长期小于R,出生率长期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持续下降,B错误;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资源量越多,出生率越大,而种群死亡率基本不变,所以资源量是该种群数量重要的外源性调节因素,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资源量的增加,此种群的K值增大,但不会无限增大,D错误。
9.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A项错误;据图分析,由于释放总数的值不变,故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项错误;本实验没有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的关系,C项错误;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降低虫害,D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③的变化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A正确; B、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 D、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故选:C。
11.答案:A
解析:O~a年间,由于草原资源丰富且缺少天敌,欧洲兔种群数量接近指数增长即“J”形增长,A正确;a~b年间,引入狐狸之前。欧洲兔对植物的竞争更占优势,从而导致袋鼠数量因缺少食物而减少,引入狐狸之后,由于狐狸能捕食袋鼠和欧洲兔,而导致袋鼠数量减少,B错误:病毒需要宿主细胞,黏液瘤病毒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欧洲兔种群密度的下降而下降,C错误;变异一直都存在,病毒只是起到选择作用,d年后,欧洲兔种样数量回升的原因是抗黏液瘤病毒的欧洲兔增多,D错误。故选A。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图可以判断物种A与物种B之间为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A正确;根据题图可以判断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B正确;因物种B、C之间为竞争关系,所以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不利于物种B的生存,C错误;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则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物种B、 C之间是竞争关系,故可导致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正确。
13.答案:A
解析:吹绵蚧种样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或被捕食率等于补充牵,数童稳定),A正确:当吹绵蚧种群数量大于n小于p时,被捕食率小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增大,逐渐稳定在p点(或被捕食率等于补充率,数量稳定),B错误:当种群数量超过p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所以吹绵蚧种群数量会下降,逐渐稳定,C错误;当种群数量超过p时,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可以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D错误。故选A。
14.答案:B
解析:若题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某种群,由于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减少,所以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①正确;若题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营养,②错误;题图丙中,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所以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③正确;当种群数量维持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题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可持续捕捞量,捕捞的剩余量应为K/2,可以保护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④错误。故选B。
15.答案:(1)种群的个体迁入和迁出
(2)捕食者;B种群数量变化存在滞后现象
(3)数学;B捕食的猎物有多种、存在其他与B有竞争关系的生物、B被其他捕食者捕食、气候变化对B造成影响等
(4)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解析:(1)种群的个体迁入和迁出会对种群数量的调查造成影响,相对封闭的环境可以减弱这种影响,更适合用于种群数量的调查。
(2)捕食者种群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从曲线图可知,A的种群数量变化在前,B的种群数量变化在后,B种群数量变化存在滞后现象,说明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3)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等,据此分析B的种群数量变化并不完全符合图示模型的可能原因。
(4)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客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