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哲学与文化
哲学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时代精神的精华
探索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文化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吸收外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 2.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3.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框内容,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本框内容,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以及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展示
教学重点:1.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 主体 对 客体 的 能动反映。
1.认识的含义
主体是人,认识是人类特有,动物没有
一.认识与实践
认识VS意识
(1)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
①含义不同:认识是积极的主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范畴不同: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2)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正误之分。
性质:积极的主动的反映(与意识区分开)(≠被动的反映)
认识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一.认识与实践
感性认识
(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
(概念、判断和推理)
2.认识的两个阶段
②形式: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红、甜、圆)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又红又甜又圆的苹果)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1)感性认识
“生动的直观”
认识的初级阶段
①内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②形式: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
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
哪种是苹果,哪种不是苹果。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2)理性认识
“抽象的思维”
认识的高级阶段
①内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发展、深化
依 赖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提醒:(1) 二者相互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也是错误的(3)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一.认识与实践
2.认识的两个阶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注意】: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一.认识与实践
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涵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水平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人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类特有
≠主观思维≠认识活动,即具有直接现实性
对象:客观世界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实践关键词: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 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
1.实践的含义
一.认识与实践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理解:实践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桥梁【客观】
设计方案【主观】
修建桥梁【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工农生产等)
(如革命、改革、完善制度、法律等)
科学实验活动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其他形式:教育、艺术、体育等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主体
实践对象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一.认识与实践
3.实践的特点
实践手段(工具等)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一.认识与实践
3.实践的特点
如今的中国航天,空间成果不断涌现。太空水稻有望实现优质增产,太空黄瓜、太空番茄等蔬菜备受好评,航天育种助力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4000余项空间应用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特点 含义 侧重点
直接 现实性
客观 物质性
主观 能动性
社会 历史性
实践能够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①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的客观性;
②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强调实践是物质性活动。
强调“实践要素及规律”
(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影响,强调“合作”(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影响,强调“历史发展过程”。
强调“制定计划、方案、规划、有目的、导向”
实践的特点
小结
一.认识与实践
3.实践的特点
1970年4月24日,举全国之力打造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如今,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超过900颗,相比十年前,增长了9倍。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P50 阅读与思考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如果没有画家食用西红柿这一实践活动,西红柿的食用之谜就不会被揭开,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
直接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或传递获得
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途径是多样的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注意
(从无到有)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实践
产生
提出
提供日益完备的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推动
认识不断深化
锻炼和提高人的
提高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结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新问题
新要求
认识工具
认识能力
例:抗击新冠病毒
例:望远镜,打破“地心说”。
例:嫦娥五号获取的月壤,深化了人们对月球演化的认知。
(由浅入深)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②客观事物
①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本身无法证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科学理论
权威的话、专家结论
原有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
(桥梁)
主观认识
客观世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如何检验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名言: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真金不怕火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取得
成就
注意:1.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
2.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不为实践服务,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表现 侧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提供唯一的判别尺度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世界观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课堂小结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
实践
含义:主体对客体能动地反映
类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二者含义、形式、阶段不同
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活动
特点: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与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