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前挂后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中华民族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统编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6.2 民 族 区 域 自 治 制 度议题总议题:我国各族人民怎样和睦相处?一如何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如何认识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如何看待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议题二议题三一议题一 如何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1)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另一方面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1、民族格局最重要的特点及表现(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表现:(3)各族人民的贡献:①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②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③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④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的。要求: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综合探究我国宪法规定第三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我国宪法规定第三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我国宪法第三十一条内容: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探究问题:结合课本知识,概括我国的行政区域的类型以及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权力。2、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不同于国家主权)(3)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P60专家点评)中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设置目的使用区域自治程度联系 便于国家行政管理,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结合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赋予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制度省、市、县、乡等适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适用港澳台等地区无一般自治权高度自治权(除国防权和外交权)都是国家的地方行政区域,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都受中央政府管辖;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都享有比一般行政地方更多的权利知识拓展:区分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二议题二 如何认识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及其形成原因平等团结互助(1)新型民族关系和谐(2)形成原因理论条件: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含义 原因民族平等 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民族团结 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注意:①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享有同样的权利与义务≠不存在差距≠已实现民族平等≠各民族发展程度相同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照顾≠违背民族平等原则注意:民族团结不仅指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还包括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注意: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同步、同时、同等繁荣。②共同繁荣≠经济繁荣,(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物质保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基础前提条件物质保证前提条件(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三者之间的关系)想一想:我国有五大自治区,分别是?(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内涵前提和基础≠居住核心内容 一定的自治权≠高度自治权双重身份既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又是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①前提和基础: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注:监察机关(监察委)和司法机关(检察院和法院)不属于自治机关。②民族自治地方:③民族自治机关:国家统一(不包括民族乡)(双重职权)④核心: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行使自治权(主要有四项)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主要有以下权力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 》内蒙地区的学校除了教授汉语外,还要开设民族语言课。 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医疗,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免费吃住等政策。内蒙古对在牧区投资建设的鼓励类产业企业按照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牧区企业从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农畜产品初加工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根本原因(2)必要性(3)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4)作用①既保证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②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P61-2)(P63-1)(P63-1)(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②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要求一要求二要求三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如何坚持、完善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含义前提基础是什么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根本原因:必要性:地位、作用:①②③三议题三 如何看待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123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信或不信信何种宗教什么时间信信何种教派实质: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努力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以及信仰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的群众之间的团结,将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上来含义注:①不鼓励、不支持、不反对②中国共产党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2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保护一切宗教活动相关链接: 邪教不是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3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注意: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应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法规;②不得在中国境内设立宗教组织、宗教办事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开办宗教院校;③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的传教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4含义: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两个“坚持”两个“要求”≠社会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及科学文化知识引领课堂小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多元一体行政区域类型划分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意义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因、含义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前提和基础地位、作用、要求总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少数民族地区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①坚持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坚持我国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⑤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根本动力)⑥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促进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2.民族平等原则,就是指各民族平等的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意味着各民族间的差别已经消除。3.民族平等就是指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4.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6.自治机关主要指自治区的人大、党委和政府7.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民族乡)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9.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高度自治,有完全的自治权10.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通过,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注意1:正式形成、有利于形成、有利于确立都不对注意2:平等≠相同 享有≠实现注意3:不仅要享有权利还要履行义务注意4:少数民族自力更生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材料一:在西藏,处处可见从事宗教活动的信教群众和悬挂着的经幡,信教者家中几乎都设有小经堂和佛龛。材料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数字出版、互联网等收听、收看、存储、持有、复制、制作和传播破坏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内容。材料三:在我国境外,敌对势力还在利用宗教进行破坏活动,向我国非法运输宗教印刷品;有的宗教职业人员入境后,发展教徒,搞地下宗教活动,对这些不法活动要坚决予以打击。材料四:宁夏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中广泛开展“知大局、守规矩、起作用”“看宁夏、知宁夏、爱宁夏”等主题教育活动,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演讲比赛。在这些活动中,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宗教活动实现了有机融合。阅读下列材料,并说出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