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大概念教学壹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一)20世纪80年代1、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1990年“七五”计划(1986-1990年)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3、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银河-I”4、重大工程建设:1991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秦山核电站“银河-I”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二)20世纪90年代1、我国取得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2、2000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完成: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4、重大工程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神威I”计算机的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3840亿次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三峡水电站青藏铁路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三)21世纪初(到2011年)1、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国家战胜非典疫情(2003年),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2008年),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3、国家出台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4、科技领域的成就(1)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2)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贰统一大业不断推进一国两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港澳台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补充会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前提和核心主体概括一国两制的概念台湾问题(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港澳问题(香港问题首次实践)内政问题外交问题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7.7.1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1999.12.20①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②促进了港澳社会稳定、经济繁荣③为国际社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港澳成功回归的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元旦1992年11月1993年4月2005年3月2005年4月29日2015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告台湾同胞书》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反国家分裂法》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汪辜会谈”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胡连会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习马会阻碍因素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阻碍统一蔡英文鼓吹“两国论”促进因素历史依据: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正确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经济联系:两岸经济联系加强;人心所向: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思考】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必然性?叁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阅读教材186-187页,找出三个阶段我国外交策略和成果。阶段性时间外交策略成果发展新型大国外交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世纪之交21世纪初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发展新型大国外交;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中美建交,中日、中苏关系正常化,1992建交国家达154个同俄、美等建立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举办成功中美、中俄稳定发展;中欧建立战略伙伴;金砖领导人会晤;参与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世纪之交,我国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继续扩大归纳总结: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1978-2012年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国际: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顺应经济全球化世界趋势;国内: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外开放,建立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促进与世界各地的友好合作。人:党的正确领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国人民的艰辛努力;科技创新意识与奉献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0世纪80年代--综合实力、经济实力迈向新台阶,解决温饱20世纪9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达到小康21世纪初(到2011年)--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基础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高新科技显著发展;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政策调整统一大业不断推进“一国两制”构想和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进入21世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课堂小结1.(2023·山东·高考真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A.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B.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C.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D.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C【详解】据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题干中提及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说明与周边国家交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周边国家与中国可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国家之间不可能消除分歧,而且中国之所以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主要也不是为了增进互信,而是为了国家利益需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据所学可知,人类也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国与周边地区,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2.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至1951年5月,与19个国家建交。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至1976年,已经与111个国家建交。两次建交高潮反映了新中国( )A.没有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C.积极参与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形成【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两次建交高潮的出现说明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表现,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两次建交高潮只能说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可,不能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形成,排除CD项。故选B项。3.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亚欧非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与发挥沿线各国的生产、消费、资源等优势,延长全球的价值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加强了与沿线各国乃至全球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有力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A项正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B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我国的临国,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