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压强8.3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课件(13+19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压强8.3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课件(13+19页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第八章 压强
8.3 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
新课引入
地球被厚达1 000 km以上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质量,也受到地球的引力,并和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那么,大气是否也会产生压强呢?
新课讲授
典例
知识点

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1. 大气压强的实验验证
纸杯托水:在玻璃杯中盛满水,用一张纸片盖着,再倒过来,纸片与水依旧紧密结合在一起,杯中水未流出。
吸盘:将挂物钩的吸盘压在光滑的墙壁上,尽量挤出吸盘里面的空气,即使在钩上挂重物,吸盘仍然不会脱落。
信息窗
马德堡半球实验
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冯·格里克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他将两个半径约为20 cm的中空铜质半球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大圆球,并抽去球内的空气。这时,许多人使劲也拉不开。后来,市长叫人拉来了16匹马,分成两队拉,在一声巨响中,两个半球被拉开了。
2. 大气压强:由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
3. 产生原因:大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4.特点:
(1)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大气内部某一点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大气层的同一高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与液体
压强类似
知识点

怎样测量大气压
1. 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
①在一根长约1 m、一端封闭的玻璃细管内灌满汞液,用手指堵住管口。
②将管口向下插入汞液槽中,移开手指并观察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
③待汞柱稳定后,倾斜玻璃细管,观察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
(2)实验现象:当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时,汞柱停止下降;汞柱稳定后,倾斜细管,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保持不变。
(3)实验结论:大气压强可以支持玻璃管内760 mm 高的汞柱。通常,人们把760m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作为1个标准大气压,符号为1atm,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约为
p= ρgh=13.6 ×103 kg / m3 ×9.8 N / kg×0.76 m≈1.013×105 Pa
(4)实验理解
①由于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故玻璃细管中与管外液面同一高度处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表示大气压强值的汞柱高度为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
②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只与大气压有关,与管的粗细和是否倾斜无关。
管外液面所在水平面上的压强大小处处相等。
(4)实验理解
③将玻璃细管向上提一些或向下压一些,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不变。
④ 玻璃细管内汞柱液面上方是真空。若管中进入空气,则汞柱上端存在向下的压强,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将变小,测得的大气压小于真实值。
(4)实验理解
①由于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故玻璃细管中与管外液面同一高度处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表示大气压强值的汞柱高度为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
②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只与大气压有关,与管的粗细和是否倾斜无关。
③将玻璃细管向上提一些或向下压一些,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不变。
④ 玻璃细管内汞柱液面上方是真空。若管中进入空气,则汞柱上端存在向下的压强,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将变小,测得的大气压小于真实值。
2. 大气压的测量工具
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叫做气压计。气压计有汞气压表和无液气压计等。
汞气压表
无液气压计
知识点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大气压强与海拔的关系
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那里的大气压强越小。因此,海拔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典例
2.沸点与大气压强的关系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如图甲,用注射器给沸腾的水打气加压,水停止沸腾。
如图乙,对沸腾的水停止加热,随即用注射器抽气减压,水再次沸腾。
3.大气压的应用:通过制造低气压环境,我们可以将大气压力用作动力加以使用。
离心式水泵:高速旋转的叶轮将泵壳里的水甩到出水管内,从而造成叶轮转轴附近的气压减小,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推开底阀沿进水管进入泵壳。
负压救护车:负压救护车车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救护车内的病毒无法离开救护车向外界传播。
(气压低)
课堂小结
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
大气压强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托里拆利实验
1个标准大气压
1 atm≈1.013×105 Pa
大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大气压的应用
随堂练习1
A
随堂练习2
765
不会
该地海拔较低(共13张PPT)
第八章 压强
8.3 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
1. (新情境 生活实践)下图为汽车凹痕修复器,用气泵抽出吸盘中的空气,吸盘就会紧贴在汽车凹痕处,再用力向外拉,使凹痕平复。吸盘能紧贴在车上是因为 (  )
A. 大气压的作用 B. 汽车凹痕处有弹性
C. 吸盘对汽车凹痕处有黏性 D. 人对吸盘的拉力
练基础
知识点1 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A
2. (教材P91习题改编)用吸管喝饮料时,让饮料进入口中的力是 (  )
A. 我们嘴巴的吸力 B. 大气压力
C. 杯子对饮料的支持力 D. 饮料的重力
B
3. (教材P91习题改编)如图所示,茶壶盖上都开有一个小孔,关于这个小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小孔是在倒茶时用来进空气的,主要是为了让茶水中含更多
氧气
B. 倒茶时,要用手指堵住这个小孔
C. 壶盖开有小孔,是为了在倒茶时使壶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便于茶水流出
D. 开小孔的目的是透气散热,加快茶水冷却
C
4. 如图所示,小亮将长约1 m、一端封闭的玻璃细管灌满汞液,用手指将管口堵住,倒插在汞液槽中。移开手指后,管内汞柱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汞液面的高度差约750 mm。
知识点2 怎样测量大气压
(1)实验中玻璃管内汞柱液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汞液面的上方是空气,因此,是_______支持着这段汞柱,使其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就等于这段汞柱所产生的压强,通过计算可知当地的大气压为__________Pa。(ρ汞=13.6×103 kg/m3,g取9.8 N/kg)
(2)选用汞而不是水来做该实验,这是因为汞的________较大,汞柱不会过长;在实验过程中,若像图丁中一样将玻璃管倾斜,汞柱的竖直高度将________。
大气压
9.996×104
密度
不变
5. (跨学科 生物)人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和肺容积扩大,使肺内气压_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外界大气压,因此空气会进入肺部。当人们到达高原地区后,容易发生“高原反应”,是因为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压_______(选填“高”或“低”),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从而导致呼吸困难。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用普通锅煮不熟饭,是因为大气压的变化导致水的沸点________(选填“降低”“不变”或“升高”)。
知识点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低于

降低
6. 取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按图对接,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然后拉开吸盘,发现拉开吸盘需要用不小的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两个吸盘可能是因为沾水而粘在一起
B. 外界大气压把两个吸盘紧压在一起
C. 两个吸盘很难拉开的原因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相同
D. 将吸盘边缘慢慢撬起,使空气进入其中,便很容易将其分开
练提升
A
7. (山东枣庄中考)右图是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装置,玻璃管长约1 m,槽内装有汞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将玻璃管从竖直位置适当向右侧倾斜,玻璃管内外液面的高度
差仍为760 mm
B. 若将玻璃管向上提2 cm,但玻璃管口仍在槽内汞液面以下,则
玻璃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变为780 mm
C. 在实验中,若玻璃管内混入少量空气,测得的大气压值偏大
D. 将此装置从山脚移到山顶,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变大
A
8. (新情境 生活实践)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病人输液时用的吊瓶就是一例。如图所示,A管是输液管,B管是进气管。在输液过程中,如果发现病人的血液沿输液管回流,可将吊瓶适当地升高,使流入病人血管处药液的压强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B管的作用是保持瓶口处的压强始终等于__________。
变大
大气压
9. 某实验小组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
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___________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0 N。
排尽注射器筒内的空气
刚被拉动
(3)如图乙所示,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________cm,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值为________Pa。
(5)其他小组也做了该实验,发现实验误
差也较大,该实验中导致误差较大的原因有(请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0
9×104
注射器筒内空气
活塞与筒壁有摩擦
没有排尽
10. (原创题 生活实践)萌小牛同学按图甲所示的方式倒盒装牛奶时总感觉不顺畅,为此他从网上查询了小窍门,原来倒牛奶的正确姿势是口朝上,慢慢倒,让空气持续进入盒里,如图乙所示。请你帮他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素养
如图,甲方法中,空气不能进入盒内,随着牛奶的流出,盒内气压降低,外界的大气压使得牛奶不容易流出;乙方法中,随着牛奶的流出,外界空气能够进入盒内,内外气压相同,牛奶稳定流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