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章实验习题课件 (共9份打包)沪粤版(2024)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各章实验习题课件 (共9份打包)沪粤版(2024)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7张PPT)
第九章 浮力
实验8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山西晋城期末)小明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铁块A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铁块A浸没在水中时,受到
的浮力是________N。
(2)分析比较实验步骤a、b、c,
可得到结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液体的密度相同时,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分析比较实验步骤________可得到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分析比较实验步骤a、d、e可知,浮力的大小还与______________有关。
a、c、d
液体的密度
(4)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铁块A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h关系的图像是_______。(铁块A未接触容器底)
D
2. (新实验 创新装置)兴趣小组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猜想2: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猜想3: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小组为验证上述猜想,用弹簧测力计、4个相同的小长方体磁力块、2个分别盛有水和盐水的烧杯等,按图甲进行实验。
①利用磁力将4个磁力块组合成长方体物块。
②根据图A、B、C的测量结果,小明认为猜想1是正确的,小华却认为不一定正确。你觉得小华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控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
③小华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利用上述器材设计实验D,根据A、B、D的测量结果,可得: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请在图D中画出她实验时长方体物块的放置图。
④兴趣小组进一步研究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⑤根据A、C、E的结果,得出浮力大小还与_____________有关。
(2)小华把4个磁力块组合成图乙,她还能探究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的关系。
液体的密度
物体的形状(共6张PPT)
第七章 运动和力
实验5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聪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甲、乙两种实验装置中,老师指出乙装置更科学,原因是选用小车可以减小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该实验中判断小车是否受
平衡力作用的依据是小车保持
____________(选填“静止”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摩擦力
静止
(3)左右两盘中砝码的质量相等时,小车保持静止;左右两盘中砝码的质量不相等时,小车会加速运动,说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大小_________。
(4)保持左右两盘中砝码的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小角度后释放,小车将转动,说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_______________上。
相等
同一条直线
(5)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小华采用了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丙中轻质卡片其实真正受到______(选填
“1”“2”或“3”)个力的作用,但由于卡片的重力远小于所受的
拉力,可以不考虑卡片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为了达到实验
目的,在图丙所示情况下,小华的下一步操作是 (  )
A. 换一张卡片
B. 用剪刀将卡片剪成左右相等的两份
3
B
2. (湖南中考)小华同学用下面的装置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具体操作如下。
(1)如图甲所示,用直径略小于滑轮孔径的铁钉把三个滑轮A、B、C分别钉在木板上,木板竖直挂起待用,用大号缝衣针把细线沿轻质塑料块的中心轴线穿过,并在紧靠塑料块的两侧各打一线结,使塑料块与细线固定在一起。将塑料块两侧
的细线分别跨过木板上的A、B滑轮,且塑料块不与木板接触,
细线下端挂不同质量的钩码,松手后,塑料块由静止开始运动,实验表明,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但________不相等,则这两个力不平衡。
大小
(2)按住塑料块,把跨过B轮的细线移到C 轮上,在两线端挂上相同质量的钩码,松手后塑料块由静止开始运动,如图乙所示。按住塑料块,把跨过C 轮的细线移到B轮上,把塑料块转过90°,松手后,塑料块由静止开始转动,如图丙所示。由此表明,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仅仅大小相等,方向成某一角度
或方向相反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力不平衡。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共6张PPT)
第七章 运动和力
实验3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 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学习“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让小车从斜面顶端 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
分别测出各段的长度和小车到达各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小车在不同阶
段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测量原理是________(填公式)。
(2)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在斜面上放置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适当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5)AB段的距离为sAB=_______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vAC=_______m/s。
(6)由于负责计时的同学对计时仪器的使用不熟练,导致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所测得的AC段的平均速度会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秒表(或电子表)
使小车停止运动,便于测量时间
减小
40.0
0.3
偏大
(7)若AB、BC、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用vAB、vBC、vAC表示,则这三者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小车全程是做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8)对于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BC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提出了另一种测量方法: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他的方法正确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ABvAC>vAB)
变速
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
通过下半程的时间
2. (新实验 创新装置)小明设计了三种类型路径拼接而成的轨道,他用频闪照相机拍得的小球在整个轨道上运动的照片如图所示,从而探究小球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的速度变化。这部频闪照相机的说明书上写着:“相机每隔0.2 s 曝光一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
(1)本实验可以探究小球速度变化的原理是
________(写出表达式)。
(2)本实验不需要使用秒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题意,小球沿斜面AB下滑至底端时,用时________s;在三种类型的轨道中,小球在________段的运动最接近于匀速直线运动。
(4)小明将刻度尺的边缘靠近C点和D点,测得CD间的长度为48.0 cm,则可大致计算出该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该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D段小球的真实平均速度。
                 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的位置,同时 也记录了运动时间
0.6
BC
0.6
小于(共7张PPT)
第八章 压强
实验6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强和小明利用一块海绵和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他们通过观察海绵的___________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法。
凹陷程度
转换
(2)在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应控制_____________不变;在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_____________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法。
(3)小强对比甲、乙两图得出结论:当压力一定时,_____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公共汽车上配备逃生锤,遇到紧急情况时,乘客可以用逃生锤打破玻璃逃生,根据实验结论
可知,为了更容易打破玻璃,逃
生锤外形应选用图中的________。
受力面积
压力
控制变量
受力面积
D
(4)小强对比甲、丙两图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一定时,_________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下列实例中直接应用该结论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书包要用宽的背带
B. 蚊子能轻而易举地用口器刺破皮肤
C. 交通管理部门规定,货车每一车轴的平均承载质量不得超过10 t
压力
C
(5)小明通过对比甲、丁两图,得出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的结论,你认为这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设图甲、丙、丁中木块对海
绵的压强分别为p甲、p丙、p丁,用
等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
没有控制受力面积相同
p丙=2p甲=2p丁
2. (新实验 创新装置)小欣同学利用木条、橡皮泥、包装带和钩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如图所示,小欣将橡皮泥做成长方体平放
于木条上方,把包装带撕成相同宽度的两段,
将两段包装带绕过橡皮泥,并在包装带下方挂
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观察对比橡皮泥上端的变
化,从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2)实验过程中,小欣是通过观察橡皮泥的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3)由图示现象可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小欣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应进行以下操作:将橡皮泥恢复原状,把包装带撕成____________宽度的两段,两包装带下方挂___________数量的钩码。(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凹陷程度
压力越大
不同
相同(共6张PPT)
第九章 浮力
实验9 探究浮力的大小
1. 图1是某实验小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
(1)实验的最佳顺序是________。
(2)实验中所用圆柱体的重力为
________N。
(3)图A中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纠正错误后,继续进行实验,图B中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__N。
(5)圆柱体排开的水的重力G排=________N。
CABD
4.2
溢水杯未
装满水(或水面未跟溢水口相平)
1.2
1.2
(6)实验结果表明: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________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
(7)为了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另一小组利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A和B、饮
料瓶和吸管组装成的溢水杯、薄塑料袋(质量忽略不
计)等,对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向下移
动水平横杆,使物体缓慢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
等于
换用不同液体,多次实验
观察到A的示数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B的示数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且A、B示数的变化量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9)比较两种实验方案,改进后的优点是
________(多选)。
A. 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就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B. 实验器材生活化,弹簧测力计固定使示数更稳定
C. 能同步观察弹簧测力计A、B示数的变化
变小
变大
相等
BC
2. (新实验 创新装置)小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_________
_____,若不是,应该让弹簧测力计在______________状态下调
节指针。
(2)将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到水平桌面上已调零的电子秤
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为2.7 N,然后将其
缓慢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如图所示,稳定后弹簧测力计
零刻度
线处
竖直自然下垂
的示数是1.7 N,在这个过程中,金属块始终不与溢水杯接触。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__N;该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____kg/m3。(已知水的密度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3)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与金属块未浸入水中时相比,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与金属块未浸入时相比,若电子秤示数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则可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1
2.7×103
不变
不变(共6张PPT)
第六章 力和机械
实验1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哪些因素有关
1. 同学们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物体的运动速度。根据猜想,同学们设计了图甲、乙、丙所示的实验。
(1)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
(2)通过比较________两图,可验证猜想①;通过比较________两图,可验证猜想②。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进一步归纳得出结论:接触面所受的
压力越______(选填“大”或“小”),
接触面越________(选填“光滑”或
“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8
甲、乙
甲、丙
控制变量法

粗糙
(3)在同一次实验中,同学们发现用不同的速度匀速拉木块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4)有同学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并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
A. 如图丁,将木块竖直切去一半,重复(1)的操作过程,比较图甲和图丁;
B. 如图戊,将木块侧放,重复(1)的操作过程,比较图甲和图戊。
你认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
(选填“A”或“B”)。
无关
B
2. (新实验 科学探究)小明想比较某两种品牌运动鞋的防滑性能,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将两种品牌的运动鞋各取一只,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它们的重力。小明观察到未悬挂物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0.2 N,图乙是测量其中一只鞋子的重力
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其示数为_______N,
该鞋子的实际重力为________N。
2.4
2.2
(2)用弹簧测力计挂起较轻的那只鞋子,再向里面缓慢加入细沙,直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悬挂较重鞋子时的示数相同。
(3)在跑步机的传送带上按图甲摆放实验用品,将弹簧测力计正确调零后,其一端固定在跑步机上,另一端钩住鞋子。
(4)启动跑步机,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该示数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鞋子受到的摩擦力。
等于
(5)换另一只鞋子,重复步骤(4),并记录数据。
(6)比较步骤(4)、(5)中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对应示数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鞋子防滑性能好。
(7)如果在步骤(4)中提高传送带的速度,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其示数与低速时相比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速度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较大
不变
无关(共8张PPT)
第六章 力和机械
实验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________(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图甲中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
1. (四川自贡中考改编)如图所示,小勇利用铁架台、带有均匀刻度的杠杆、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同)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平衡

(3)如图乙所示,在A点挂3个钩码,则应在B点挂________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随后两边各取下一个钩码,杠杆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将下沉。
(2)实验过程中,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选填“力”或“力臂”),应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力臂
2

(4)小勇用弹簧测力计替代钩码,在B点竖直向下拉,然后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逆时针旋转一小段至图丙所示位置。在旋转过程中,若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大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知,动力变大
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动力臂变小,
(5)图丁中,小勇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杠杆受到钩码的拉力为F2,小勇发现F1×OD≠F2×OC,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杠杆自身有重力
(1)他将细线大致系在铅笔的中间位置,铅笔静止后如图甲所示,若想调节铅笔水平平衡,他应将细线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实验前调节铅笔水平平衡可以消除铅笔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在实验测量时保持铅笔水平平衡还有一个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新实验 创新装置)如图,小明在家中利用身边的物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他所用的器材有:铅笔、橡皮若干(每块橡皮的质量均为10 g)、细线、刻度尺等。

便于测量力臂
(2)调节铅笔水平平衡后,他用细线绑定数量不等的橡皮挂在铅笔支点两侧,如图乙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则表中漏填的数据为________N。
0.2
(3)若在实验过程中,铅笔水平平衡后(如图乙所示),小明不小心将前端铅笔芯弄断了(如图丙所示),他立刻将铅笔稳住,并将铅笔芯放到右端细线处固定(如图丁所示),则松手后
铅笔________。
A. 左端下沉
B. 右端下沉
C. 仍然水平平衡
A(共7张PPT)
第七章 运动和力
实验4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 如图所示,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小南让同一小车分别滑到毛巾、纸板和玻璃板表面上,观察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差别。
(1)三次实验操作中,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___________(选填“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由静止滑下,其目的是让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同一位置
相等
(2)小车在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是由于它受到________力的作用;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是由于它受到________力的作用。归纳起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小车到达水平面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具有________。
(3)实验中,通过比较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大小,来判断小车速度减小得快慢,这种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

摩擦
运动状态
惯性
转换法
(4)分析实验现象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它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选填“快”或“慢”)。进一步推理:若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为0,它将做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从而揭示了物体的运动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匀速
不需要
2. (新实验 科学推理)如图1所示,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小明在水平面上依次铺上毛巾、纸板、玻璃板,每次都将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然后用数据传感器采集3次实验中小车从开始沿斜面下滑到静止的过程中速度随路程变化的数据,如图2中甲、乙、丙所示。
(1)由图像可以看出,小车3次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________(选填“相等”“不相等”或“无法判断”)。
(2)由图像可以看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它运动的速度___________(选填“越大”“越小”“减小得越快”或“减小得越慢”)。
相等
减小得越慢
(3)若在水平面上铺一种材料,使小车在其表面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为0,仍将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请在图2丁中画出小车在斜面和该材料表面上的“速度与路程”图像。(共9张PPT)
第八章 压强
实验7 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某兴趣小组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图中的U形压强计从结构来看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其工作原理:U形管两侧液面的________越大,说明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
不是
高度差
(2)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应该选用________(选填“薄”或“厚”)一些的。实验前,同学们发现按压橡皮膜时,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该压强计________(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漏气
(3)同学们重新调试安装好压强计后,完成了图示的实验操作。分析比较图中甲、乙两次实验的现象可知: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液体压强________。
相等
(4)分析比较图中________两次实验的现象可知,同种液体的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因此拦河大坝要做成_____________(选填“上窄下宽”或“上宽下窄”)的形状;分析比较图中甲、丁两次实验的现象可知,在同一深度,液体的________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甲、丙
上窄下宽
密度
(5)同学们还通过该实验粗略估测出了盐水的密度,在图丁中,用刻度尺测得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为h=5.2 cm,金属盒在盐水中的深度为5 cm,则金属盒所在位置的盐水的压强约为_____Pa,盐水的密度约为___________kg/m3。(g取10 N/kg,U形管中液体的密度ρ=1.0×103 kg/m3)
520
1.04×103
2. (新实验 创新装置)小明利用身边物品设计了一套创新实验装置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他将透明无盖塑料瓶底部剪去,蒙上薄橡皮膜并扎紧,如图甲所示。
(1)他将塑料瓶向下压入水中,橡皮膜向内凹,如图乙所示,说明水对橡皮膜有压强,随着塑料瓶压入深度的增大,橡皮膜向内凹的程度会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________有关。
增大
深度
(2)接着他将某种液体缓慢倒入瓶中,当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仍向瓶内凹,如图丙所示,这说明倒入瓶内的液体的密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密度。
小于
水缓慢倒入玻璃管中,当橡皮膜的形状恢复水平时,用刻度尺测出橡皮膜距水面和盐水液面的距离分别为h1和h2,如图丁所示,由此计算出待测盐水的密度为ρ盐水=________(用h1、h2和水的密度ρ水表示)。
(3)小颖将该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不但可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还可以测量液体的密度。她将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薄橡皮膜,然后将玻璃管扎有橡皮膜的一端插入装有盐水的烧杯中,橡皮膜会向玻璃管内侧凹陷,接着她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