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科学测量(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6.03厘米、26.09厘米、26.08厘米、26.04厘米和26.08厘米、31.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A.26.064厘米 B.26.06厘米C.26.95厘米 D.26.08厘米2.四位同学分别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所用测量方式正确的是( )A. B. C. D.3.如图是小科用刻度尺测量一个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 )A.1cm、5.50cm B.1cm、2.80cmC.1mm、8.30cm D.1mm、2.80cm4.如图为教学楼的消防栓箱,某天小德发现它的玻璃损坏了,在配换破损的玻璃时,小德最好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 )A.最小刻度为1毫米,量程为15厘米的刻度尺B.最小刻度为1毫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C.最小刻度为1厘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D.最小刻度为1厘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5.小科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四次,记录的数据分别为18.47cm、18.51cm、18.46cm和18.47cm,同学们交流后发现小科有一个数据读错了。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A.小科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D.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18.47cm6.自古台湾就是我国的领土,要测量台湾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你认为最佳的方法是( )A.用卷尺量,沿海岸线慢慢移动,读出数值B.用平直的刻度尺沿海岸线慢慢移动,读出数值C.用橡皮条与海岸线重合,拉直后测出橡皮条的长度D.用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海岸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细丝线的长度7.如图是几种测量金属球直径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8.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小明对裁判使用皮卷尺测量自己跳远的成绩有异议,认为测量的成绩偏小,下列有关申述理由正确的是( )A.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B.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C.皮卷尺上2cm刻度处与起跳处对齐,直接记录落地点处刻度值D.没有跳到正前方,斜着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并记录结果9.若有下列一组测量数据:0.2343米,2.34米,234毫米,234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分别是( )A.1分米、1毫米、1厘米、1米B.1毫米、1分米、1厘米、1米C.1毫米、1分米、1分米、1米D.1厘米、1分米、1毫米、1米10.科学小组想要估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各位组员提出的方案中,最不合适的是( )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二.填空题(共8小题)11.我们实验室有以下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要完成测量任务,请你根据用途选择合适的工具(填序号):A.刻度尺(分度值1mm,长20cm)B.钢卷尺(分度值1mm,长2m)C.米尺(分度值1cm,长1m)D.皮卷尺(分度值1cm,长10m)(1)量跳远成绩 ;(2)裁剪布料 ;(3)制作几何图形 ;(4)量玻璃窗长、宽 。12.如图所示为分度值不同的两把刻度尺A、B,用它们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1) (填“A”或“B”)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使用刻度尺B时测得木块边长是 厘米。(2)某同学用刻度尺A对另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24厘米、3.26厘米、3.26厘米、3.65厘米,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厘米。13.在测量细铜丝直径的实验中,小东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20圈,再用刻度尺测量20圈的总长度,并记录在下方表格中。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测量结果1.74cm 1.75cm 1.76cm(1)小东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2)根据表格数据可计算细铜丝的直径是 。(3)不更换刻度尺的情况下,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进行的操作是 。14.小杭同学学习了长度测量做了下列两个实验: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图甲铅笔的长度是 。用如图乙方法测得的硬币直径为 。15.如图所示,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25圈,25圈的总长度是 cm,细铜丝的直径是 mm;若由于疏忽,在数铜丝匝数时少了一匝,则测量的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若在绕线时铜丝之间有间隙,则测得结果将 。16.如图所示,小科在测量水管横截面的周长。(1)他取一条长纸条紧包住水管,在纸条的重叠处用针戳一个小孔,如图a所示,而后将纸条拉直,纸条上就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测出纸条上两小孔之间的距离,由图b可知本次测量水管的周长为 厘米。(2)该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填序号)决定的。①测量者②刻度尺的最小刻度③刻度尺的量程17.如图所示,小乐用刻度尺测量一本除去封面和封底的书的厚度。测量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书的厚度为 cm;若想知道这本书中一张纸的厚度,还需要获取的信息是 ,若测量过程中书未压紧,则测得的纸的厚度会 (填“偏大”或“偏小”)。18.小夏学习了长度的测量知识后,对自己及身边物体有了较强的测量兴趣。(1)小夏发现每到学期末自己的科学书会莫名奇妙的变厚,于是他突发奇想,想测量一下期末结束后的科学书厚了多少。请你帮他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最合适 。A.量程3m,最小刻度值1mmB.量程10m,最小刻度值1dmC.量程20cm,最小刻度值1mmD.量程10cm,最小刻度值0.5mm(2)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夏利用桌上的粗细均匀的铅笔,用刻度尺测量得到铅笔直径(内径)为D1,他将厚薄均匀的这张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并固定测得外径D2,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d的表达式是 。测量时,如果第一次绕了30圈,第二次绕了8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纸张的厚度,第 次测量误差小。1.2科学测量(第一课时)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D B A D A A B B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分析】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进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估计值只能有一位。【解答】解:分析六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31.38cm这个数据与其他五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所以《科学》课本的长度为:L26.064cm≈26.06cm。故选:B。2.【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被测对象,0刻度线磨损的可任选一刻度线作为0刻度线;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解答】解:A、刻度尺的使用规范,方法正确,故A正确;B、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B错误;C、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C错误;D、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D错误。故答案为:A。3.【分析】首先要确定刻度尺零刻线和分度值,然后再读出金属片的长度。【解答】解:由图可知,刻度尺最小一格对应长度为1mm,所以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金属片左端对齐刻度是5.50cm,金属片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8.30cm,故两刻度值差即金属片的长度L=8.30cm﹣5.50cm=2.80cm。故选:D。4.【分析】(1)首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和物体对准确程度的要求;(2)刻度尺的选取要根据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来选取;(3)为了减小误差,测量时要尽量进行一次测量,即刻度尺的量程要大于物体的长度。【解答】解:消防栓箱的玻璃的长度在0.5m左右,分度值越精确越好;A、15cm刻度尺的量程太小,不能一次测量出长度,故A不符合题意;B、长度合适,分度值较小,能精确测量,故B符合题意;CD、分度值太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5.【分析】长度测量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为了减小误差通常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数据处理时通常是先将错误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A.由记录数据可知,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A错误;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其他数据较为接近,故B正确;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故C正确;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7cm,故D正确;故选:A。6.【分析】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解答】解: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海岸线曲折,要测量台湾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最佳的方法是用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海岸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细丝线的长度。故选:D。7.【分析】使用刻度尺和三角尺辅助测量圆柱体直径,三角尺一个直角边要紧贴刻度边缘,刻度尺的零刻线要对齐桌面。【解答】解:上面三角尺的一个直角边要紧贴刻度边缘,且右侧三角尺的零刻线要对齐桌面,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8.【分析】根据对长度测量的认识判断。【解答】解:A、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分度值对应的卷尺的实际长度变大,分度值与卷尺相邻两刻线间实际长度相比偏小,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A正确;B、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测量的长度为曲线,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B错误;C、起跳的点和皮卷尺上 2cm 刻度处对齐,而裁判直接记录卷尺所对应的刻度示数,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C错误;D、没有跳到正前方时,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D错误。故选A。9.【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有且只有一位估读值,把给出数据换算成小数点后只有一位数字的数据,其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解答】解:0.2343米,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毫米;2.34米,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分米;234毫米,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厘米;234分米,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米。故选:B。10.【分析】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组合法;棉线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需要用滚轮法进行测量。【解答】解: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故A符合题意;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50米属于快跑,测量的误差大,故B该方法不合适;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该方法与滚轮法类似,故C符合题意;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属于滚轮法,故D符合题意。故选:B。二.填空题(共8小题)11.【分析】选择刻度尺的原则有二:能够满足测量要求,也就是刻度尺的最大测量值应该大于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精确度要要满足测量要求。【解答】解:(1)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跳远成绩,成绩一般在5~8米之间,故选择量程大于十米的皮卷尺,最小刻度值达到1cm就比较适当,故D符合题意。(2)量取布料长度,用长度为1m的米尺可以满足测量要求,分度值为1cm比较合适,故C符合题意。(3)制作几何图形一般用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长20cm,故A符合题意。(4)玻璃窗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m,所以长度为2m的钢尺最小刻度为毫米,可以满足测量要求,故用它可以测量玻璃窗的长和宽,故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D;(2)C;(3)A;(4)B。12.【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精度越高;刻度尺读数时首先要明确量程以及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线的位置读数;(2)为了减小误差通常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数据处理时通常是先将错误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1)图中所示,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程度越精确,因此A刻度尺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使用刻度尺B正确测量,木块的左端与1.0cm对齐,右端与5.3cm刻度线对齐,所以木块的边长为5.3cm﹣1.0cm=4.3cm;(2)3.65厘米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的,应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是:L3.25cm。故答案为:(1)A;4.3;(2)3.25。13.【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是准确值,即刻度尺的分度值所在位;(2)先求总长度的平均值,再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3)小东只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20圈一次,测量了三次数据,不能排除绕线有重叠或缝隙的可能,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将铜丝重新密绕,多次测量(或改变铜丝的密绕圈数,多次测量)。【解答】解:(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是准确值,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由物体长度记录数据可知,测量结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2)总长度的平均值为:L(1.74 cm+1.75 cm+1.76 cm)= 1.75 cm,细铜丝的圈数n=20,细铜丝的直径:d0.09cm;(3)小东只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20圈一次,测量了三次数据,不能排除绕线有重叠或缝隙的可能,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将铜丝重新密绕,多次测量(或改变铜丝的密绕圈数,多次测量)。故答案为:(1)1mm;(2)0.09cm;(3)将铜丝重新密绕,多次测量(或改变铜丝的密绕圈数,多次测量)。14.【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注意长度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从0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同时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从第一个硬币的圆心到第六个硬币的圆心长度为7.40cm,即5个硬币的直径和为7.40cm,据此求出硬币的直径。【解答】解:图甲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铅笔左端与10.00cm对齐,右端与13.60cm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13.60cm﹣10.00cm=3.60cm。图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起始端从零开始,右端对的刻度是7.40cm,即5个硬币直径的长度之和为7.40cm,所以硬币的直径D1.48cm。故答案为:3.60cm;1.48cm。15.【分析】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②细铜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d=。③测量结果准确与否,取决于线圈长度的测量结果是否准确、线圈圈数是否准确。【解答】解:①刻度尺上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10.00cm对齐,右侧与15.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宽度为L=15.00cm﹣10.00cm=5.00cm;②铜丝的直径为d0.20cm=2.0mm;③若由于疏忽,在数铜丝匝数时少了一匝,n偏小,根据d知,测量的结果将偏大;若在绕线时铜丝之间有间隙,L偏大,根据d知,测得结果将偏大。故答案为:5.00;2.0;偏大;偏大。16.【分析】(1)点距离正好是圆柱体一周的长度,直接用刻度尺量出即是周;(2)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其分度值决定的。【解答】解:(1)由图知:左侧小孔与0.00cm对齐,右侧小孔与7.95cm,所以纸条上两小孔间的长度为L=7.95cm﹣0.00cm=7.95cm,纸条的长度与水管的周长相同;(2)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其分度值决定的,故选②。故答案为:(1)7.95;(2)②。17.【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知道书本页数,可以得到张数,书本纸张总厚度和张数,两者之比为一张纸的厚度。【解答】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书的下侧与0.00cm对齐,上侧与0.60cm对齐,所以书的厚度为L=0.60cm;(2)若想知道这本书中一张纸的厚度,还需要知道书本的页数,页数的即纸张的张数,用总厚度除以张数即可求出一张纸的厚度;若测量过程中书未压紧,纸张之间空隙过大,则测得的纸的厚度会偏大。故答案为:1mm;0.60;书本的页数;偏大。18.【分析】(1)选择刻度尺的原则有二:能够满足测量要求,也就是尺子的最大测量值应该大于科学书的厚度;尺子的精确度要高,因为科学书厚度变化不大;(2)由于受刻度尺分度值的影响,均匀纸带的厚度很难直接测量,可用利用圆柱外径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出多层纸带的厚度,然后再计算一层纸带的平均厚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小测量误差,采用累积法测量长度时,圈数越多,误差较小。【解答】解:(1)A、科学书的厚度在1cm左右,量程是3m,量程太大,故A不合适;B、量程是10m,但分度值是1dm,准确程度不高,测量结果误差太大,故B不合适;C、量程20cm,分度值1mm,准确程度不高,测量结果误差太大,故C不合适;D、量程10cm,分度值0.5mm,准确程度高,故D合适;故选:D;(2)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柱外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差的二分之一,则纸带的厚度为:d(D2﹣D1);如果第一次绕了30圈,第二次绕了80圈,第二次测量误差小。故答案为:(1)D;(2)(D2﹣D1);二。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