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 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的行为。”本课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表现,二是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原因,三是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 目标 1.通过“生活观察”等活动,知道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有哪些。 2.通过“探究与分享”“名言赏析”等活动理解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3.通过“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等活动,知道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从而培育健全人格、增强责任意识。重点 难点 重点: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难点: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原因。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最美冲刺》。(见课件) 思考:你如何看待视频中于梅搀扶老人的行为 点拨:视频中于梅的行为就属于亲社会行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亲社会行为。由此导入新课。 方式二:故事导入 展示《盲人挑灯》的故事。(见课件) 思考:《盲人挑灯》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点拨:盲人挑灯,属于亲社会行为,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它有哪些表现 2.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3.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三、探究平台 1.展示教材第12页的生活观察。(见课件) 思考: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点拨:赞同后三位同学的观点。为节能降碳、绿色发展作贡献是亲社会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会。 知识总结: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它有哪些表现 含义:亲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表现:谦让、分享、合作、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2.展示教材第13页的探究与分享。(见课件) 思考:结合你参加的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交流分享你的付出和收获。 点拨:亲社会行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3.展示体现亲社会行为的名言。(见课件) 点拨:“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告诉我们,人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要养成亲社会的行为,要谦让、分享、合作、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导 与 学 过 程 知识总结: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1)青少年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养成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行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3)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能够为他人带来温暖,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4.展示教材第14页的探究与分享。(见课件)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和你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点拨: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变化发展;热心帮助他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知识总结:我们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1)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变化发展。 (2)了解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积极融入社会生活。 (3)热心帮助他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5.展示教材第15页的阅读感悟。(见课件) 点拨: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年轻时在“梁家河大学”的亲身经历,勉励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6.展示教材第15页的启思导行。(见课件) 思考:从小到大,我们了解了很多模范人物的故事。以你熟悉的一个人物为例,参考下面的提示,探究其成长过程。 点拨:以雷锋为例,探究其成长过程如下:雷锋,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他的家人相继去世,他成为孤儿。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得以上学读书。这段经历让他从小就懂得感恩和帮助他人。长大后,他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无论是在训练还是执行任务中,都表现出色。雷锋的事迹逐渐被广泛传播,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我们要向雷锋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师随笔要点 梳理 养成亲社会行为课堂 练习 见同步课件中对应的课堂练习教学 反思 本课时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设计合适的事例,创设出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