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 维护秩序靠规则教学 分析 《维护秩序靠规则》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本课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理解社会秩序,二是维护社会规则,三是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教学 目标 1.通过“生活观察”“探究与分享”等活动,能够认识社会秩序的内涵、分类、作用等。 2.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活动认识社会规则的含义,了解社会规则的作用,培育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重点 难点 重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难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原因。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教学为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漫画导入 展示争抢上车和排队上车两幅漫画。(见课件) 思考:你觉得哪种情况下上车会更快呢 点拨:同学们思考后得出结论。由此引出本课话题,导入新课。 方式二:活动导入(见课件) 小活动:同学们通过分享自身遵守的规则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等方面的规则,形成话题,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什么是社会秩序 2.社会生活为什么需要秩序 3.社会规则的含义、种类及作用是什么 4.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探究平台 1.展示教材第26页的生活观察。(见课件) 思考:(1)以上图片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秩序 (2)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点拨:(1)学生自觉排队取餐和读者在图书馆安静读书学习体现了公共场所秩序;运动员按规则参加比赛体现了比赛中的秩序;工人按操作规程工作体现了生产秩序。 (2)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混乱、无序。 2.展示交通、生产、公共场所有关的漫画。(见课件) 思考:三幅漫画所体现的秩序各有什么作用 点拨:交通秩序指的是道路交通井井有条的状况等。生产秩序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公共场所秩序是保证公众安全的顺利出入,使用公共场所所规定的公共行为准则。 知识总结:(1)什么是社会秩序 (2)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是哪几种 (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 (2)种类(内容):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导 与 学 过 程 3.播放视频“校门口的交通乱象”。(见课件) 思考:(1)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2)由此分析社会生活为什么一定要有“秩序”。 点拨:(1)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易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影响城市风貌。 (2)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4.展示排队“加塞”有关漫画。(见课件) 思考: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状况,建立起良好秩序 点拨: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 5.展示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及维持学习秩序、生产秩序的规则的有关漫画。(见课件)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规则 你所知道的规则分为哪些类型 点拨:(1)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考试规则:考试不交头接耳、不作弊等。 (2)规则的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 知识总结:社会规则的含义、种类及作用。 (1)含义: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主要社会规则。 (3)作用: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6.展示教材第28页的探究与分享。(见课件) 思考:结合实例,谈谈实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必要性。 点拨:实施这一规则,有利于明确教育惩戒的定义与边界,规范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管理职责,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 知识总结: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是怎样的关系 (1)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7.展示教材第28页的相关链接。(见课本) 点拨:遵守“一米线”规则,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教师随笔要点 梳理 维护秩序靠规则课堂 练习 见同步课件中对应的课堂练习教学 反思 本课时的突出特点是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提问的技巧,教师的提问、过渡、引导、小结等要用得恰到好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