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 文明有礼教学 分析 《文明有礼》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本课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文明有礼的内涵,二是为什么要做到文明有礼,三是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教学 目标 1.通过“生活观察”“探究与分享”等活动,能够正确认识文明有礼的内涵,懂得文明有礼的意义。 2.通过“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等活动,知道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培育道德修养。重点 难点 重点:做文明有礼的人。 难点:文明有礼的意义。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说文解字导入 展示“礼”的繁体字——“禮”字的组成。(见课件) 通过说文解字,向同学们展示“礼”字的内涵,引导同学们思考交流,由此导入新课。 方式二: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六尺巷》的故事。(见课件) 思考:《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六尺巷》的故事启示我们要学会文明有礼。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什么是文明有礼 2.为什么要做到文明有礼 3.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三、探究平台 1.展示教材第34页的生活观察。(见课件) 思考:在社会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文明有礼的场景 你有什么感受 点拨:(1)礼让行人、助人为乐、讲公德等。 (2)文明有礼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人们会感觉到幸福和愉悦。 2.展示名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见课件) 思考:结合以上名言,谈谈什么是文明有礼。 点拨:文明有礼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也事关社会风尚、国家形象。 3.展示“问路”“小兵应聘”两个情境。(见课件) 思考:结合这两个情境,谈谈文明有礼对个人有什么意义。 点拨:文明有礼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导 与 学 过 程 4.展示教材第35页的探究与分享。(见课件) 思考:结合上述同学的看法,谈谈文明有礼对社区建设的意义。 点拨:文明有礼能促进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矛盾冲突,维护良好秩序,提升社区里人们的安全感和尊严感,有利于社区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氛围。 5.展示教材第36页的探究与分享。(见课件) 思考: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受。 点拨:文明有礼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知识总结:为什么要做到文明有礼 (重要性) (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文明有礼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6.展示教材第37页“相关链接”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行礼仪教育的讲话。(见课件) 思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有什么启示 点拨:(1)通过各种文明有礼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增强文明有礼意识,知礼仪、有礼貌、讲文明,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7.展示日常学习生活中需要文明有礼的场景。(见课件) 思考:以上情境启示我们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点拨:做文明有礼的人,要言谈文明,举止端庄。 8.展示中华文化宝库中表示谦虚、恭敬的礼貌用语。(见课件) 9.展示小学生对司机文明有礼的故事。(见课件) 思考:小男孩的行为对我们做文明有礼的人有什么启示 点拨: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为创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知识总结: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言谈文明,举止端庄。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教师随笔要点 梳理 文明有礼课堂 练习 见同步课件中对应的课堂练习教学 反思 本课时教学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有效利用了教材中的素材,特别是结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礼仪的讲话,设置了深入浅出的研究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功突破了本课时的重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