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七单元第34讲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学(不定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1第七单元第34讲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学(不定项)

资源简介

(共111张PPT)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第七单元 稳态与调节
第34讲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一、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______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______也叫神经冲动。
考点1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电信号
电信号
二、兴奋的产生
K+外流
内负外正
Na+内流
内正外负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局部电流
动作电位
电位差
双向传导
相反
相同
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深化拓展]
1.神经纤维接受一定强度的刺激能产生兴奋,然后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  )
2.膜外Na+通过Na+-K+泵主动运输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 (  )
提示:动作电位的产生是膜外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形成的。

×
3.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静息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  )
4.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 (  )
提示:若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Cl-通道开放后,在Cl-浓度差影响下,Cl-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减小。

×
为揭示神经调节中动作电位产生的生理机制,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将蟾蜍的神经细胞依次浸浴在低、中、高3种浓度的NaCl溶液中,然后给予相同的刺激,记录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甲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所示对蟾蜍神经元刺激部位和微电极放置位置中,能产生图甲所示结果的是_________。
提示:B
(2)该实验的结果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膜电位上升是Na+内流造成的;膜电位上升幅度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
(3)河豚毒素能选择性地与细胞膜上的某种蛋白质结合。先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细胞,一段时间后再将神经细胞移至高浓度NaCl溶液中,给予适宜刺激,结果膜电位的变化幅度大幅下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河豚毒素能特异性地与细胞膜上的Na+通道蛋白结合,抑制Na+进入细胞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27图2-6)图甲是记录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实验示意图。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适宜电刺激,可通过电极1和2在电位记录仪上记录到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如果在电极1和2之间的M点阻断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给予同样的电刺激时记录到的电位变化图是(  )
电位的产生
A     B     C     D

B [由题意可知,如果在电极1和2之间的M点阻断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兴奋只能传导至电极1,无法传至电极2,只发生一次偏转,对应的图形应是图乙中的前半段,B符合题意。]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28图2-7)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A [图中神经元左侧为树突,右侧为轴突,即兴奋应从左侧向右侧传导,②处于Na+内流引发的反极化状态,①处于K+外流的复极化状态,都不消耗能量,A错误;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其大小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波幅稳定不变,B正确;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与右侧产生局部电流,只能向右侧传播出去,C正确;若将电表的两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此时兴奋部位处于③④之间,且兴奋正向④处传播,当兴奋传至④处时,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如图)
考点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及名称)。
(2)突触小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突触类型为轴突—树突型:__;轴突—胞体型:__。
d突触前膜、e突触间隙、f突触后膜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
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
B
A
2.兴奋的传递
(1)过程
神经递质


电位
降解或回收
(2)信号变化:电信号―→________―→电信号。
(3)神经递质
化学信号
兴奋
兴奋或抑制 
抑制
胞吐
(4)兴奋传递的特点
化学信号
胞体或树突
突触后膜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29相关信息)破伤风芽孢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能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导致离子通道持续________(填“开放”或“关闭”),从而引起肌肉痉挛,由此判断甘氨酸属于__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
提示:开放 抑制性
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某些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促进神经递质的__________。
(2)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____。
(3)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________。
合成和释放
结合
酶的活性
2.兴奋剂
(1)概念:指能____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
(2)作用:具有____人的兴奋程度、提高________等作用。
3.毒品:指鸦片、______、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______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____的____药品和____药品。
提高
增强
运动速度
海洛因
可卡因
瘾癖
麻醉
精神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30思考·讨论)糖也有很高的成瘾性,吃甜食时,甜味物质与甜味受体结合,最终导致愉悦感的产生。机体会通过__________调节,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减缓糖类带来的刺激。
提示:负反馈 相应的受体蛋白数量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1.电位变化示意图
[深化拓展]
2.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K+的通透性,Cl-进细胞或K+出细胞(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Cl-内流有关)。
3.结果
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得更大,突触后膜更难以兴奋。
1.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  )
提示:一般认为,神经递质不能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2.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  )
3.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
提示:由于神经递质种类不同,突触后膜上识别的受体不同,可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

×
4.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 (  )
提示: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进而增强了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
5.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突触前膜的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 (  )
×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大多与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递质有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和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达到抗抑郁作用。研究发现,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下降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下图为5-HT相关代谢过程。
(1)单胺氧化酶是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药物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据图分析,该药物改善抑郁症状的原理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5-HT被降解,增加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提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起抗抑郁作用
(2)药物SSRI的作用原理是抑制5-HT转运载体的转运,减少其被转运回收。某人患抑郁症,使用药物SSRI进行治疗,但效果不明显,经检测发现突触间隙5-HT的含量并不低,试分析其出现抑郁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突触后膜上5-HT的受体无法识别5-HT(或特异性受体受损或缺乏特异性受体)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29图2-8、正文)轻微触碰时,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GABA。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不产生痛觉;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后,Cl-经Cl-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针对该过程(如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
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
B.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的运输方式均为协助扩散
C.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是兴奋性的
D.患带状疱疹后Cl-转运蛋白增多,导致轻触产生痛觉

D [触觉神经元兴奋时,会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A正确;离子通道进行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故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正确;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患带状疱疹后,Cl-经Cl-通道外流,相当于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是兴奋性的,C正确;据图可知,Cl-转运蛋白会将Cl-运出痛觉神经元,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说明运出细胞的Cl-减少,据此推测应是转运蛋白减少所致,D错误。]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30思考·讨论)长期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度分泌是导致抑郁症发病的原因之一。下图是正常鼠和脂多糖(LPS)诱导的抑郁症模型鼠下丘脑CRH神经元相关结构的示意图,其中CRH神经元能合成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PSD-93在突触后膜上受体的锚定、位移以及信号传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型鼠相关突触间隙中兴奋性递质含量增加
B.模型鼠相关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数量增加
C.模型鼠相关突触后膜动作电位的绝对值增加
D.抑制PSD-93表达的药物能缓解该模型鼠的抑郁症状

3.(2024·广东茂名联考)神经递质P是一种能传递痛觉兴奋的小分子蛋白;吗啡是临床上常用的镇痛剂,其镇痛的原理如图所示。临床发现,长期使用吗啡可引起机体痛觉过敏,从而削弱临床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兴奋剂和毒品与兴奋传递的关系
A.痛觉过敏可能和神经元上的受体u的数量减少有关
B.P受体可能是一种运输阴离子的通道蛋白
C.吗啡通过促进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P发挥镇痛作用
D.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A [长期使用吗啡可引起机体痛觉过敏,从题图中可知,吗啡与受体u结合,长期使用吗啡可能导致受体u数量减少,从而使神经递质P更多地发挥传递痛觉兴奋的作用,引起痛觉过敏,A正确;神经递质P与P受体结合后会引起阳离子内流,从而传递痛觉兴奋,因此P受体可能是一种运输阳离子的通道蛋白,B错误;吗啡与受体u结合后,会抑制神经递质P的释放,从而起到镇痛作用,C错误;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D错误。]
4.(2024·广东八校检测)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使此处的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图1是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图2表示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回收率。有研究表明,毒品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的回收,并导致体内T细胞数目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NDA的作用是识别和转运钠离子
B.可卡因通过与多巴胺的转运载体结合,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暂时增多,含量可用X表示
C.吸食可卡因的人更容易感染细菌、病毒而患病
D.长期吸食可卡因者会使突触后膜上的MNDA数量减少,产生毒瘾

B [由图1可知,MNDA的作用是识别和转运钠离子进入后膜改变后膜电位,A正确;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与多巴胺的转运载体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导致间隙中多巴胺含量上升,产生快感,多巴胺最终均会被回收,只是回收率达到100%时的时间延长,这一过程可以用图2中y曲线表示,B错误;由题干知,可卡因导致体内T细胞数目下降,则免疫系统受影响,免疫能力下降,易被细菌、病毒感染,C正确;当机体较长时间吸食可卡因等毒品后,能通过减少突触后膜上的MNDA数量来缓解毒品的刺激,使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一旦停止吸食毒品,突触后膜的多巴胺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从而造成对毒品的依赖,D正确。]
体验真题 感悟高考·有章可循
1.(2023·浙江6月卷)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b后膜通透性降低
B.PSP1和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C.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
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幅值增大、PSP2幅值减小

B [据图可知,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造成的;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大量内流,A错误。图中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错误。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到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推测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可能PSP1、PSP2幅值不变,D错误。]
2.(2024·湖南卷)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变化可影响其兴奋性,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即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后,才能产生兴奋。如图所示,甲、乙和丙表示不同环境下静息电位或阈电位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环境中细胞的动作电位峰值受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影响
B.环境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环境
C.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钠离子通道才开放
D.同一细胞在环境乙中比丙中更难发生兴奋

C [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钠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有关,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差会影响动作电位峰值,A正确;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有关,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降低时,膜两侧钾离子浓度差增大,钾离子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环境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环境,B正确;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前,钠离子通道就已经开放,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与环境丙相比,细胞在环境乙中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差值更大,受到刺激后更难发生兴奋,D正确。]
3.(2024·河北卷)心率为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心肌P细胞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动作电位以控制心脏搏动。同时,P细胞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受体阻断剂A和B能与各自受体结合,并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以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对照,检测了两种受体阻断剂对心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________。大脑皮层通过此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________调节。
(2)心肌P细胞能自动产生动作电位,不需要刺激,该过程涉及Ca2+的跨膜转运。神经细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________跨膜转运的增加,进而形成膜电位为____________的兴奋状态。上述两个过程中离子跨膜转运方式相同,均为____________。
脑干
分级
Na+
外负内正
协助扩散
(3)据图分析,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__________神经的作用。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________。
(4)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据图分析,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有心率。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比较此时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交感
突触
小于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
[解析] (1)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脑干。大脑皮层通过此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2)神经细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Na+跨膜转运的增加,进而形成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的兴奋状态。题述两个过程中离子跨膜转运方式相同,均为协助扩散。(3)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据图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当受体阻断剂A与受体结合后,心率比安静时明显加快,而受体阻断剂B与受体结合后,心率下降,所以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受体
阻断剂B可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在反射弧中可以作为效应器,故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突触。(4)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与对照组相比,受体阻断剂A和B同时处理时为固有心率,说明安静状态下心率小于固有心率。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安静状态下心率为每分钟65次,交感神经能使其每分钟增加115-65=50次,副交感神经能使其每分钟降低65-50=15次,如果两者作用强度相等,理论上应该是每分钟65+50-15=100次,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与被完全阻断作用时偏低,据此推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
(教师用书独具)
(2024·浙江6月卷)以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为材料,研究了静息状态和兴奋过程中,K+、Na+的内向流量与外向流量,结果如图所示。外向流量指经通道外流的离子量,内向流量指经通道内流的离子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过程中,K+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
B.兴奋过程中,Na+内向流量小于外向流量
C.静息状态时,K+外向流量小于内向流量
D.静息状态时,Na+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

A [由图可知:兴奋过程中,K+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Na+内向流量大于外向流量,A正确,B错误;静息状态时,K+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Na+外向流量小于内向流量,C、D错误。]
1.(2024·湖南长沙模拟)重庆火锅的特点是“麻、辣、烫”,它们都是通过人体脑神经中的三叉神经形成的感觉,其中麻是一种震动感,刺激的是震动感受器,一定范围内震动频率的大小与震动感受器产生兴奋的强度呈正相关,如图是部分三叉神经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课时分层作业(三十四)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题号
1
3
5
2
4
6
7
题号
1
3
5
2
4
6
7
A.辣椒素与辣椒素受体结合后在大脑产生“麻、辣、烫”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B.刺激舌头的震动频率在一定范围内越高,三叉神经膜外Na+内流量越少
C.在移到体外的三叉神经刺激点受到刺激时,电流计c的指针一定会先右后左各偏转一次
D.三叉神经a点在传导一次神经冲动后K+内流、Na+外流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题号
1
3
5
2
4
6
7

D [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该过程无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不是反射,A错误;麻是一种震动感,刺激的是震动感受器,故在一定范围内震动频率的大小与震动感受器产生兴奋的强度呈正相关,而兴奋的强弱与神经膜外Na+内流量呈正相关,B错误;若在体外刺激三叉神经能产生兴奋,则在刺激点先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向左右两边传导,当兴奋传导到a点时,此处膜外电位由正变负,电流计c的指针向左偏转一次,兴奋继续向右边传导到b点,膜外电位由正变负,此时a点处膜外电位已由负恢复为正,这时电流计c的指针向右偏转一次,C错误;三叉神经a点在传导一次神经冲动后K+内流、Na+外流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以恢复兴奋前的离子分布的浓度,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7
2.(2024·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图1为多个神经元联系示意图,将一示波器连接在D上,用不同方式同等强度电刺激A、B、C,产生图2所示波形(Ⅰ:单次电刺激A或B;Ⅱ:连续电刺激A;Ⅲ:单次电刺激C;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7
A.图2中-70 mV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膜内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 mV
B.单次电刺激A或B不能在D上记录到动作电位,可能是刺激强度太低
C.C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D.Ⅱ和Ⅰ对照,说明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的多个刺激可以叠加
题号
1
3
5
2
4
6
7

A [神经元静息时是外正内负的电位,所以图中-70 mV是将膜外侧作为参照,定义为0 mV,A错误。从图2可以看出单次刺激A或B,产生的电位低于阈电位,所以不能在D上记录到动作电位,可能是刺激强度太低,B正确。刺激A、B膜两侧电位差减小,说明神经元A、B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神经元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正确。Ⅱ中连续两次在A点进行刺激,产生了动作电位,而Ⅰ单次刺激A或B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说明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的多个刺激可以叠加,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7
3.(2024·湖南长沙模拟)GABA在成年人体内往往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在胚胎时期的神经元中却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在胚胎发育期的神经元内Cl-浓度明显高于成熟神经元,研究发现,这与NKCC1和KCC2这两种Cl-转运体的表达水平变化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7
A.在成年人体内,GABA往往导致突触后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B.GABA由突触前膜释放后需要经过组织液运输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
C.神经元成熟过程中,KCC2的表达水平下降,NKCC1的表达水平升高
D.在胚胎发育期的神经元中,GABA与GABA-A受体结合后,Cl-外流使GABA表现为兴奋效应
题号
1
3
5
2
4
6
7

C [GABA在成年人体内往往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加强,表现为外正内负,A正确;GABA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需要经过组织液运输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起作用,B正确;神经元成熟过程中,结合图示分析,是因为NKCC1表达水平下降,KCC2表达水平升高,导致胞内Cl-浓度下降,C错误;胚胎发育期的神经元内Cl-浓度明显高于成熟神经元,说明其胞内Cl-浓度显著高于胞外,GABA作为信号引起Cl-外流,从而产生兴奋性效应,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7
4.(不定项)(2024·山东聊城一模)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到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神经细胞兴奋性的高低与刺激的阈值(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膜电位)大小成负相关。某科研团队利用离体的大脑皮层神经元来探究白介素1β(IL-1β)对其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7
A.大脑皮层神经元经过IL-1β处理后动作电位的峰值和阈值均显著降低
B.IL-1β可能抑制神经纤维上Na+通道蛋白的活性
C.IL-1β不会改变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
D.适当提高培养液中的Na+浓度能升高动作电位的峰值
题号
1
3
5
2
4
6
7


BD [据图分析:IL-1β处理组与对照组阈值相等,但 IL-1β处理组动作电位峰值降低,A错误; IL-1β处理组动作电位峰值降低,Na+内流减少,推断原因可能是IL-1β抑制神经纤维上Na+通道蛋白的活性,B正确;兴奋性大小与动作电位的峰值无关,根据B项的推测Na+内流减少,导致形成动作电位的时间延长了,导致兴奋产生的速度减慢了,C错误; 动作电位形成与Na+内流有关,适当提高培养液中的Na+浓度,增加了膜内外的Na+浓度差,Na+内流增多,提高动作电位的峰值,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7
5.(不定项)(2024·湖南长郡中学期末)人体被蚊虫叮咬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痒觉信号通过中间神经元a和b传递到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产生痒觉,并引起抓挠行为。抓挠使痛觉感受器兴奋,经一系列传导可缓解痒觉。“抓挠止痒”的部分神经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7
题号
1
3
5
2
4
6
7
A.蚊虫叮咬人体后引发机体皮肤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最终导致红肿
B.痒觉感受器受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在中间神经元a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C.据图分析,痛觉神经元释放的Glu不能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当中间神经元c兴奋时,抑制痒觉信号传递
题号
1
3
5
2
4
6
7



ABD [蚊虫叮咬后,有关细胞释放的组胺作用于毛细血管,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较多地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皮肤出现红肿现象,A正确;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由感受器向效应器传递,所以痒觉感受器受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在中间神经元a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正确;据图分析可知,抓挠之后,痛觉感受器接受痛觉信号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神经末梢促使Glu释放,Glu刺激中间神经元c之后,c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痒觉相关的中间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导致大脑不能产生痒觉,C错误,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7
6.(不定项)(2024·山东潍坊二模)乙酰胆碱(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E)两种神经递质分泌及受体的分布如图所示。已知格隆溴铵能阻断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对效应器的作用,但节后纤维末梢ACh的释放量并未减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7
A.图中所示的三种神经共同构成了人的外周神经系统
B.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产生的ACh与N受体结合可引起瞳孔收缩
C.神经递质的效应机制不同,与神经递质的种类和受体类型有关
D.格隆溴铵可能通过直接与ACh竞争M受体发挥作用
题号
1
3
5
2
4
6
7


CD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A错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瞳孔扩张,B错误;神经递质的效应机制不同,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神经递质的种类和受体类型有关,C正确;格隆溴铵能阻断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对效应器的作用,但节后纤维末梢ACh的释放量并未减少,可推测格隆溴铵可能通过直接与ACh竞争M受体发挥作用,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7
7.(14分)(2024·甘肃卷)机体心血管活动和血压的相对稳定受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血压是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人在运动、激动或受到惊吓时血压突然升高,机体会发生减压反射(如下图)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题号
1
3
5
2
4
6
7
(1)写出减压反射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____
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________传递。
(3)血压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会使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________。
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延髓心血管中
枢→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心脏和血管(3分)
神经冲动(电信号)
突触
减弱
题号
1
3
5
2
4
6
7
(4)为了探究神经和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电信号还是化学信号,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①制备A、B两个离体蛙心,保留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剪断支配心脏B的全部神经;②用适当的溶液对蛙的离体心脏进行灌流使心脏保持正常收缩活动,心脏A输出的液体直接进入心脏B。
题号
1
3
5
2
4
6
7
刺激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心脏A的收缩变慢变弱(收缩曲线见下图)。预测心脏B收缩的变化,补全心脏B的收缩曲线,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随灌流液在一
定时间后到达心脏B,使心脏B跳动变慢(3分)
题号
1
3
5
2
4
6
7
[解析] (1)减压反射的反射弧: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延髓心血管中枢→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心脏和血管。(2)上述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3)血压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会使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减弱。(4)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可随灌流液在一定时间后到达心脏B,使心脏B跳动变慢,故心脏B的收缩曲线如图: 。
题号
1
3
5
2
4
6
7
(教师用书独具)
1.(2024·浙江杭州模拟)神经纤维上存在由神经胶质细胞反复包裹的髓鞘,髓鞘是绝缘的,只有在两段髓鞘之间的郎飞结是存在密集钠离子通道的轴突暴露区,使兴奋只能发生在郎飞结处。某神经纤维产生神经冲动,其中A~E为不等距的郎飞结区域,如图所示,若B处郎飞结处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的峰值电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纤维的B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B.发生兴奋的郎飞结与相邻静息的郎飞结之间会产生局部电流
C.神经纤维的C处主要是钠离子内流
D.髓鞘提高了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速度,减少了动作电位传导的能量消耗

C [若B处郎飞结处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的峰值电位,则神经纤维的B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A正确;据图和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由于发生兴奋的B处郎飞结处电位为动作电位的峰值电位,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与相邻静息的郎飞结之间会产生局部电流,B正确; B处郎飞结处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的峰值电位,此时C处为静息状态,因此神经纤维的C处主要是K+外流,C错误;髓鞘是绝缘的,只有郎飞结处存在密集钠离子通道的轴突暴露区,髓鞘的存在可提高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减少了动作电位传导的能量消耗,D正确。]
2.(2024·湖南二模)一系列间隔很短的单个强刺激会使肌肉发生的各单收缩融合起来,甚至变成一次更大的收缩。每次动作电位之后肌肉出现一次完整的收缩和舒张过程称为单收缩。若肌肉收缩波的波峰仍可分辨,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若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表示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产生完全强直收缩所需要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A、B、C、D分别是刺激频率为10次/s、20次/s、22.5次/s、33.5次/s时的肌肉收缩状态。图中动作电位始终是相互分离的。
A.肌肉兴奋和肌肉收缩是不同步的
B.临界融合频率在22.5~33.5次/s之间
C.不同刺激频率下,动作电位的叠加导致肌肉收缩波融合
D.肌肉的收缩,可受到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

C [每次动作电位之后肌肉出现收缩,说明肌肉兴奋和肌肉收缩是不同步的,肌肉兴奋在前,收缩在后,A正确;产生完全强直收缩所需要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由图可知,临界融合频率在22.5~33.5次/s之间,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不同刺激频率下,动作电位是独立的、始终是相互分离的,无法叠加,但是肌肉的收缩波是可以融合的,C错误;肌肉从单收缩到产生完全强直收缩,与兴奋性神经递质持续增加有关,故肌肉的收缩,可受到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D正确。]
3.(2024·湖北襄阳一模)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在听觉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图中a为正常听毛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b和c为听毛细胞功能改变造成听力障碍的两种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中低分贝的声音刺激会使听毛细胞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B.长期高分贝声音使Ca2+通道蛋白不发挥作用,造成听力障碍
C.异常耳铁蛋白不能促进突触小泡的前移以及与细胞膜的融合
D.图b和图c所示的听力障碍均是不良用耳习惯造成的

D [中低分贝的声音刺激会使听毛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图b在长时间高分贝声音的刺激下,听毛细胞没有兴奋,不能使Ca2+通过膜上的通道蛋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进入细胞内,造成听力障碍,B正确;图c是听毛细胞中存在异常耳铁蛋白,不能促进突触小泡的前移以及与细胞膜的融合,C正确;图b所示的听力障碍是不良用耳习惯造成的,图c的听力障碍是存在异常耳铁蛋白造成的,D错误。]
4.(2024·湖南衡阳模拟)毒品是指鸦片等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为研究毒品成瘾是否对后代有影响,科研人员利用可卡因自身给药成瘾模型大鼠进行实验。将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大鼠分别与未接触过可卡因的正常雌鼠交配,产生后代F1,让F1大鼠通过触动踏板来自主获得可卡因注射,并不断增加踏板任务难度。检测F1的成瘾行为,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FR表示踏板任务难度,FR1、FR3、FR5分别表示按压一次、三次、五次踏板获取一次可卡因注射。
A.大鼠获得可卡因注射而产生快感是条件反射
B.踏板压力可衡量大鼠对可卡因的渴求程度
C.可卡因可作用于反射弧的突触结构影响神经活动
D.父本大鼠可卡因成瘾会增加其后代成瘾的风险

A [感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结合题干和图可知,让F1大鼠通过触动踏板来自主获得可卡因注射,踏板压力越大,说明大鼠对可卡因的渴求程度越高,B正确;可卡因进入人体后会抑制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体对多巴胺的回收,即可卡因作用于反射弧的突触结构影响神经活动,C正确;据图说明,与父本非成瘾组相比,父本大鼠可卡因成瘾情况下其后代表现出更强的成瘾行为,说明父本成瘾的情况下可增加其后代成瘾风险,D正确。]
5.(2024·山东潍坊模拟)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现认为其致病机理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具体机理解释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多巴胺能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其膜内的电位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产生的多巴胺递质能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过程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该过程中的乙酰胆碱是一种______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胆碱能神经释放乙酰胆碱的方式是________,在轴突末梢发生的信号转换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有多巴胺的受体
神经递质(多巴胺)只能由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兴奋性
胞吐
电信号→化学信号
(3)据图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肌肉震颤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分析,关于研发帕金森病的药物,其作用机理可行的是________(多选)。
A.促进多巴胺释放
B.补充拟多巴胺类递质
C.促进对乙酰胆碱降解
D.抑制乙酰胆碱释放
多巴胺
释放少,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乙酰胆碱释放多,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增强
ABCD
(4)现已知目前临床治疗帕金森病震颤最有效的药物是左旋多巴,其作用机理是显著改善机体脑内多巴胺含量,起到震颤麻痹作用。某研究者提出人参皂苷具有类似左旋多巴的作用,请利用以下材料和试剂,设计实验思路及预测结果。
实验材料及试剂: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若干只、人参皂苷溶液、左旋多巴溶液、蒸馏水(注:实验试剂采用灌胃处理)。
实验思路:
①选取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比较模型小鼠脑内多巴胺含量及其行为能力。
对甲、乙、丙组小鼠分别用等量左旋多巴溶液、人参皂苷溶液、
蒸馏水进行灌胃处理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模型小鼠的脑内多巴胺含量及其行为能力为甲>乙=丙,说明人参皂苷不具有类似左旋多巴的作用;若______________,说明人参皂苷具有类似左旋多巴的作用。
甲=乙>丙
[解析] (1)正常人多巴胺能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有多巴胺的受体,所以多巴胺递质能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多巴胺)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据图可知,乙酰胆碱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因此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实现的,需借助细胞膜的流动性。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会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3)据图分析,帕金森患者多巴胺释放少,对脊髓运动神经
元的抑制作用减弱,乙酰胆碱释放多,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增强,从而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兴奋,出现肌肉震颤的症状。抗帕金森病的药物的作用机理应是促进多巴胺释放和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可行的有:促进多巴胺释放;补充拟多巴胺类递质;促进对乙酰胆碱降解,抑制乙酰胆碱释放,A、B、C、D正确。(4)实验应遵循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故应对甲、乙、丙组小鼠分别用等量左旋多巴溶液、人参皂苷溶液、蒸馏水进行灌胃处理。若人参皂苷不具有类似左旋多巴的作用,则不能改善机体脑内多巴胺含量,模型小鼠的脑内多巴胺含量及其行为能力为甲>乙=丙;若人参皂苷具有类似左旋多巴的作用,则二者均能改善机体脑内多巴胺含量,模型小鼠的脑内多巴胺含量及其行为能力为甲=乙>丙。
谢 谢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