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4张PPT)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七单元 稳态与调节素养加强课7 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 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相同位置 膜电位测量及变化曲线分析提升点1 膜电位的测量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 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不同位置(a、b两点) 若减小a、b两点间的距离,则d也随之减小,当a、b距离为0时,两个波峰重叠,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 (2024·重庆九龙坡模拟)据图回答,甲为某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处受到刺激时,电表测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B.t1~t2、t3~t4的电位变化一直都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C.图乙中t3时刻,对应图甲中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此时该处膜内电位由正变负D.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为a→b√D [X受刺激时,a、b点都会产生兴奋,故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但电表测的不是动作电位, A错误;t1~t2、t3~t4电位差的前半段变化主要是Na+内流造成的,后半段变化主要是K+外流造成的,B错误;图乙中的t3时刻,对应图甲中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此时该处膜外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电位由负变正,C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所以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a→b,D正确。](教师用书独具)(2024·山东青岛二模)科研人员分离出光敏通道蛋白C,并将其整合到神经纤维上(如图1所示,甲、乙为电流表)。当整合成功的蛋白C吸收特定波长光子后,离子通道打开,可导致神经细胞兴奋。图2表示神经纤维受到一次有效刺激后的动作电位情况(阈电位是指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C吸收特定波长光子后,会引起Cl-顺浓度梯度内流B.图1中神经纤维受到有效刺激后,乙电流表能够出现图2所示的电位变化C.若用特定波长光子刺激神经纤维,膜内电位能从a升到b以上,说明蛋白C整合成功D.如果细胞外液中Na+浓度降低,图2中c点对应的电位值将升高√C [由题干信息可知,蛋白C吸收特定波长光子后,离子通道打开,引起神经细胞兴奋,而神经细胞兴奋一般是Na+内流引起的,A错误;乙电流表两端都是接在膜外,静息时膜外电位都为正,因此静息时乙表两端电位差为0,而不是图2的负值,B错误;蛋白C可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子,导致神经细胞Na+内流而产生兴奋,用特定波长光子刺激神经纤维,使膜电位从a升到b,说明神经纤维上整合了蛋白C,产生了兴奋,C正确;若降低细胞外液的Na+浓度,使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内流的Na+减少,而使得动作电位峰值降低,因此c点电位值将降低,D错误。]1.指针偏转原理如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后面为该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提升点2 电流计指针的偏转问题2.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双向传导)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单向传递)①刺激b点(ab=bd),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率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所以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以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1.(2024·广州一模)某生物学实验小组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在神经元a、b之间传递的情况(说明:L1和L2距离相等,电流计①两微电极的中点为a3,电流计②两微电极分别位于神经元a、b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分别适宜刺激神经元a上的四个点,电流计①的指针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分别适宜刺激神经元a上的四个点,电流计②的指针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适宜刺激a4点时,电流计①的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D.a1点受适宜刺激后,兴奋在神经元a与b之间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A [电流计①两微电极的中点为a3,若刺激a3点,电流计①的两个微电极将同步发生兴奋,指针不会发生偏转,A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分别刺激神经元a上的四个点,电流计②的指针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快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刺激a4点时,电流计①的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要早于电流计②,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兴奋在突触处的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2.(不定项)(2024·湖南长沙模拟)在没有损伤的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膜上及神经元之间放置相应的电极和电流计,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a中电流计两电极分别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内外侧,在静息状态下指针不发生偏转B.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外,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内,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图c中电流计两电极均位于神经细胞膜外,神经纤维受到如图所示刺激后,指针只会发生一次偏转√√AC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图a中在静息状态下指针发生向右偏转,A错误。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外,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先传到电流计左侧一极,该处膜外出现负电位,而电流计右侧电极所在的膜外仍为正电位,所以电流计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至电流计两极之间时,两极所在部位均为正电位,电流计指针恢复原位;当兴奋传至电流计右侧电极时,该处膜外出现负电位,而电流计左侧电极所在的膜外仍为正电位,所以电流计会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过电流计右侧电极后,两极所在部位均为恢复为正电位,电流计指针也恢复原位,B正确。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内,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指针也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c中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电流计右侧电极,而不能传到电流计左侧电极,所以如图所示刺激神经纤维后,指针会发生1次偏转,D正确。]1.“药物阻断”实验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阻断在突触处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提升点3 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实验探究2.电刺激法探究反射弧中兴奋传导、传递的特点(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①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1.(2024·陕西咸阳三模)已知毒扁豆碱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某种箭毒能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发挥作用。欲探究兴奋在脊椎动物的神经—肌肉突触处是否为神经递质传递,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第1组 刺激骨骼肌的运动神经 乙酰胆碱释放,肌纤维收缩第2组 提取乙酰胆碱并注入骨骼肌的动脉 肌纤维收缩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第3组 将毒扁豆碱与乙酰胆碱同时注入骨骼肌动脉 肌纤维收缩程度比第2组强第4组 将某种箭毒与乙酰胆碱同时注入骨骼肌动脉 肌纤维收缩程度比第2组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第1组实验说明反射发生需要一定的刺激及完整的反射弧B.第2组实验肌纤维收缩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第3组实验肌纤维收缩时肌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D.该实验证明神经—肌肉突触处可通过乙酰胆碱传递兴奋√A [第1组实验刺激骨骼肌的运动神经,肌纤维收缩,兴奋只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第2组实验肌纤维收缩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说明有Na+内流,故肌细胞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正确;第3组实验肌纤维收缩时肌细胞兴奋,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C正确;第2组实验与第1组实验作对照,证明神经—肌肉突触处可能是乙酰胆碱传递信息,第3组实验采用“加法原理”,将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毒扁豆碱与乙酰胆碱同时注入骨骼肌动脉,使乙酰胆碱能持续发挥作用,肌纤维收缩程度比第2组强,第4组实验采用“减法原理”,将能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发挥作用的某种箭毒与乙酰胆碱同时注入骨骼肌动脉,肌纤维收缩程度比第2组弱,综合4组实验证明神经—肌肉突触处可通过乙酰胆碱传递兴奋,D正确。]2.(2024·安徽池州二模)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电表两极均连接在神经纤维①膜外侧,研究人员两次间隔很短地刺激①处,发现只引起一次肌肉收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适宜强度刺激②处,电表会发生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B.适宜强度刺激④处,会引发膝跳反射但电表不偏转C.研究人员第二次刺激①处时,该部位仍未恢复静息电位D.刺激②、③处均可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C [适宜强度刺激②处,会导致电流计两电极处先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A错误;④是传出神经,刺激后引发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B错误;两次间隔很短地刺激①处,发现只引起一次肌肉收缩,说明两次刺激间隔很短,①处还未恢复到静息电位,C正确;②、③分别属于两个神经元,且②所在的为传入神经,③是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刺激③处电流计不发生偏转,不能验证兴奋的双向传导,D错误。]1.(2024·江西宜春期末)研究人员将甲、乙两个电表的电极分别按如图所示连接到神经元上,图中c处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1题号234567素养加强集训(七) 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A.刺激a处后,膜外电流方向为由a处到甲,从而引起甲指针偏转B.刺激a处,甲指针会偏转1次,而乙指针会发生方向相反的2次偏转C.分别刺激a处和b处后观察乙指针的偏转情况,可判断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D.c处的神经递质释放出去后,在突触间隙的移动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1题号234567√A [刺激a处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为由a处到甲,而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则膜外电流的方向是由甲到a处,A错误。据图可知,甲的一极位于膜内,另一极位于膜外,刺激a处,甲指针会偏转1次;乙的两个电极均位于膜外,刺激a处,乙的左侧电极处先兴奋,指针偏转1次,随后乙的右侧电极处再兴奋,指针向相反方向再偏转1次,B正确。刺激a处,乙指针发生2次偏转,刺激b处,乙指针发生1次偏转,可判断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只能是从左向右,C正确。在突触间隙中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以扩散的方式进行移动,不消耗能量,D正确。]1题号2345672.(2024·湖南岳阳模拟)如图表示某一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箭头所指部位被切断,a点在外周段(远离中枢的部位) 上,b点在向中段(靠近中枢的部位) 上,在 b点膜外的两侧(虚线表示距离较远) 连接电流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1题号234567A.若刺激b点,电流表偏转1次,肌肉不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出神经B.若刺激 b点,电流表偏转2次,肌肉收缩,说明两电极间仅存在电信号形式的传导C.若刺激a点,肌肉不收缩,刺激b点,肌肉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入神经D.若刺激a点,肌肉收缩,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出神经1题号234567√B [刺激b点,电流表偏转1次,说明电流表连接在突触的两侧,肌肉不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出神经,A正确;若切断处所在神经为传入神经,刺激b点,电流表偏转2次,则两电极之间也可能存在突触结构,故两电极之间,还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B错误;刺激a点,肌肉不收缩,说明兴奋不能由a点传入效应器,刺激b点,肌肉收缩,说明b点的兴奋可传至效应器,由于a点在外周段上,b点在向中段上,因此切断的为传入神经,C正确;若刺激a点,肌肉收缩,说明a点离效应器近,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说明b点较a点离效应器远,故切断的为传出神经,D正确。]1题号2345673.(2024·福建百校联考)将连接电表的电极1、2分别置于神经干(由很多神经纤维组成)的外表面,在电极1的左侧给予适宜刺激使其产生兴奋,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若再使用兴奋传递阻滞类药物X处理电极2的左侧,则得到的曲线可能有所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题号234567A.未给予刺激时,电极1、2测得的电位差即为静息电位B.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的指针可发生两次偏转C.图中①→②主要是因为Na+内流,③→④主要是因为K+外流D.药物X处理后,图中③→④的变化提前且峰值变大1题号234567√B [电表的电极1、2分别置于神经干的外表面,而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A错误;给予适宜刺激后,产生的电流向前传播,电表的指针可发生两次偏转,且方向相反,B正确;图中①→②和③→④均为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均与Na+内流有关,C错误;峰值取决于Na+浓度和内流的多少,应该不变,D错误。]1题号2345674.(2024·湖北一模)坐骨神经可以支配包括腓肠肌在内的多块骨骼肌,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电位表的两个电极置于坐骨神经表面Ⅱ、Ⅲ两处,如图甲。在坐骨神经Ⅰ处,给一个适当强度的电刺激,指针偏转情况如图乙,其中h1>h2,t11题号2345671题号234567A.h1和h2反映Ⅱ处和Ⅲ处的神经纤维数量B.增加外界Na+浓度,h1和h2都会增大C.相同刺激下,t2越大,则h2越大D.此实验说明体外实验中兴奋可双向传导1题号234567√B [h1和h2反映Ⅱ处和Ⅲ处动作电位峰值,A错误;增加外界Na+浓度,细胞内外Na+浓度差增大,受刺激时内流的Na+增多,h1和h2都会增大,B正确;t2越大代表Ⅱ、Ⅲ之间的距离越远,不同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不同导致的差异越明显,兴奋叠加的峰值不会增大,即h2不会越大,C错误;刺激部位的左侧没有测定是否兴奋,不能说明兴奋双向传导,D错误。]1题号2345675.(2024·河北衡水模拟)人体受到伤害刺激时,机体会释放多种致痛物质和组胺,刺激感觉神经元末梢产生动作电位,使机体产生疼痛并引起相应肌肉收缩。止疼药吲哚美辛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图中①、②为施用吲哚美辛的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题号234567A.产生痛觉的同时会发生肌肉的收缩B.受到伤害时,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疼痛C.伤害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于条件反射D.欲证明吲哚美辛阻断兴奋的部位,可同时在①和②处用药1题号234567√B [疼痛的感觉由大脑皮层产生,而肌肉收缩由低级神经中枢脊髓控制,兴奋向两个神经中枢传递时所经过的突触数不同,因此产生痛觉与肌肉收缩不会同时发生,A错误;感觉神经元的末梢与肥大细胞形成信息环路,因此受到伤害刺激时,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疼痛,B正确;伤害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不需要经过学习获得,因此,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欲证明吲哚美辛阻断兴奋的部位,可分别在①或②处用药,进而证明吲哚美辛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阻断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D错误。]1题号2345676.(不定项)(2024·山东济南模拟)下图1表示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A点的内侧和外侧,图2表示测得的A点的膜电位变化图,图3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题号234567A.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图2中a点上移B.图2的b到d和图3的②到③段Na+通道开放,Na+内流C.图3的轴突每个位置都可能经过图2的电位变化D.图3的④处可对应图2的c点1题号234567√√√ACD [静息电位的大小取决于膜内外的K+浓度差,内环境K+浓度升高,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变小,静息电位变小,所以a点上升,A正确;图2中的bd段是接受刺激以后发生动作电位,此时Na+内流,图3中的②③段是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B错误;刺激会使局部位点产生动作电位,与旁边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会使旁边位点兴奋,因此兴奋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因此图3的轴突每个位置都可能经过图2的电位变化,C正确;图3的④处是在产生动作电位,而图2的c点也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1题号2345677.(13分)(2022·湖南长沙一模)某科研小组利用枪乌贼的神经纤维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为材料测定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差,将电压表的两电极均接于神经纤维膜外,测得结果如下图甲所示;将测量电极一极接于膜外、另外一极接于膜内,测得结果如下图乙所示。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题号234567枪乌贼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电位差1题号234567(2)将2条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保持活性)编号甲、乙,甲组不作处理,乙组抑制膜上运输K+的通道蛋白的活性,置于相同且适宜浓度的盐溶液中,检测静息电位并观察比较其峰值大小。预期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题号234567甲组静息电位峰值大于乙组(3)已知下图中电表1的两个电极分别接于b、c两处的膜外,电表2的两个电极分别接于d处膜内、e处膜外,静息状态下两个电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如下图所示,适宜刺激作用于a处,可以观察到电表1的偏转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先向左偏转回位后再向右偏转”“先向右偏转回位后再向左偏转”或“不偏转”);兴奋传到c处后,神经递质释放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触后膜上将发1题号234567先向左偏转回位后再向右偏转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出神经递质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题号234567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离子通道改变),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4)毒品成瘾的机制复杂,其一是因为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减少,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异常增加,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当多巴胺含量减少时,引起继续吸食毒品,维持突触后膜的兴奋性。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促进脑内多巴胺的合成,也可加快多巴胺的分解,毒品成瘾者通过适度运动能有效抑制复吸冲动,但急性剧烈运动却无法有效抑制复吸冲动,甚至会诱发复吸行为,对此可能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题号234567急性剧烈运动对多巴胺分解的促进作用超过了对多巴胺合成的促进作用,减少了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3分)[解析] (1)甲电压表的两电极均接于神经纤维膜外,显示为0 mV,说明膜外电位差为0,乙电压表的电极一极接于膜外、另外一极接于膜内,电压表显示为-70 mV,说明枪乌贼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电位差。(2)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造成的,甲组不作处理,乙组抑制膜上运输K+的通道蛋白的活性,K+外流受阻,因此乙组静息电位的峰值下降,甲组静息电位峰值大于乙组。(3)适宜刺激作用于a处,a处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至b处,使得电表1左偏,动作电位传至c处,使得回正的电表1右1题号234567偏,动作电位传到c的右侧,电表1回正,因此电表1的偏转方向是先向左偏转回位后再向右偏转;兴奋传到c处后,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出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离子通道改变,发生电位变化,此过程涉及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4)急性剧烈运动对多巴胺分解的促进作用超过了对多巴胺合成的促进作用,减少了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因此急性剧烈运动却无法有效抑制复吸冲动,甚至会诱发复吸行为。1题号234567(教师用书独具)1.(2024·山东泰安二模)海兔神经系统的研究为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轻触海兔的喷水管,其鳃就会收缩,这一反射称为缩鳃反射。若连续重复此种轻触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再给予海兔喷水管一个强刺激,可以去除习惯化。图甲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乙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变化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神经纤维某处处于外负内正的状态时,K+通道不可能处于开放状态B.刺激a点,b点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习惯化后再给予喷水管强刺激,可能使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增加D.若提高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则可能消除习惯化√C [当恢复静息电位时,刚开始神经纤维也处于外负内正的状态,K+通道是打开的,A错误;要证明兴奋单向传递,还需要设计刺激b;检测a的膜电位变化的对照实验,只刺激a点,b点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不可以说明兴奋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从图乙可以看出习惯化是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导致的,习惯化后再给予海兔以喷水管强刺激,可以去除习惯化,可能使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增加,C正确;由题意可知习惯化是因为连续重复弱刺激(轻触刺激),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而引起的,如果能降低此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就会发生正常兴奋,则可能消除习惯化现象,D错误。]2.(2024·广西柳州模拟)某生物学兴趣小组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突触间的传递,实验设计如图1所示,图2为动作电位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1处,电表①指针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同B.刺激2处,肌肉会收缩,该反射为非条件反射C.b点受刺激后,神经元膜外的电位变化对应于图2所示D.分别刺激2、3处,观察电表②指针偏转情况可验证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D [刺激1处,电表①指针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A错误。反射需要有完整反射弧,刺激2处,肌肉会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受刺激后膜内电位上升超过0 mV,变为正值后又变为负值,b点受刺激后,神经元膜内的电位变化对应于图2所示,C错误。刺激2,电流表②指针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刺激3,电流表②指针偏转一次,可验证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D正确。]1题号234567893.(2024·湖南长沙模拟)研究表明,突触前膜动作电位可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的钙离子浓度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实验小组利用枪乌贼的神经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及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 处理方式 结果甲 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 先检测到突触前膜动作电位,后检测到突触后膜动作电位组别 处理方式 结果乙 先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的 BAPTA,再对突触前神l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 检测到突触前膜动作电位,不能检测到突触后膜动作电位丙 先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的“笼锁钙”,再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 ?注:BAPTA能够快速与钙离子结合,从而阻断钙离子与相应分子的结合;“笼锁钙”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紫外线不影响神经纤维的正常兴奋。A.本实验中,甲组为对照组,乙组和丙组均为实验组B.本实验利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C.丙组的结果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检测到动作电位产生D.新增丁组:不注射“笼锁钙”,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能更好地达成实验目的√C [由表可知,甲组是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的电位变化,为对照组,乙、丙两组均为改变条件进行实验的实验组,A正确。乙组通过BAPTA与钙离子快速结合,降低突触小体内的钙离子浓度,属于减法原理;丙组“笼锁钙”在强紫外线照射下释放钙离子,升高了突触小体内的钙离子浓度,属于加法原理,B正确。丙组中未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所以突触前膜没有动作电位产生,C错误。新增丁组作为丙组的对照,不注射“笼锁钙”,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可更好地达成实验目的,D正确。]4.(不定项)(2024·山东临沂期末)药物甲是一种肌肉松弛剂,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痉挛等。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由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引起肌肉收缩。若用如图所示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验证药物甲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 a点处给予电刺激,a点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B.若要验证药物甲的作用,应在b点处使用药物甲C.药物甲的作用原理可能是阻断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D.药物甲可用作麻醉剂来减轻手术病人的疼痛√√√ABC [在 a点处给予电刺激,会引起该处钠离子内流,即a点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A正确;题意显示,药物甲是一种肌肉松弛剂,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因此,若要验证药物甲的作用,应在b点处即突触处使用药物甲,B正确;药物甲的作用原理可能是阻断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也可能是阻止了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表现为肌肉松弛,C正确;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麻醉剂要阻断信号传至大脑皮层,才能减轻手术病人的疼痛,而药物甲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无法阻断信号传至大脑皮层,因此不能用作麻醉剂,D错误。]谢 谢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