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八单元第43讲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学(不定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2第八单元第43讲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学(不定项)

资源简介

(共112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43讲 种群数量的变化
   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
考点1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数学形式
2.建构方法和实例
 数学形式
合理的假设
3.表达形式
(1)数学公式:科学、准确,但不够____。
(2)曲线图:直观,但不够____。
(3)准确分析“λ”曲线
精确
直观
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②b段——λ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⑤e段——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二、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1.种群的“J”形增长
食物和空间
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
数量的倍数
2.种群的“S”形增长
资源、空间
K/2
环境容纳量
增大
降低
对K值(环境容纳量)的解读
①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②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图所示:
[深化拓展]
③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④K值的三种表示方法如下图所示,图中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
1.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____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________。
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____。
3.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__________。
波动 
种群爆发
下降
衰退、消亡
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林冠层
光照强度
 气温降低
气候干旱
种内竞争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4思考·讨论)将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在容器中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死亡,表明两种草履虫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而在池塘中两种草履虫能共同生存,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空间足够大,食物充足,由于天敌的存在,二者不可能大量繁殖
五、种群研究的应用
1.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  )
提示: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J”形增长,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不会呈现“J”形增长。
×
2.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  )
提示:由于环境适宜,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
3.增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  )
4.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  )
×


世界范围内,蝗灾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某团队发现了一种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群居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研究表明,在群居信息素的作用下,蝗虫种群由散居型可以转变为群居型,形成超大型种群。
(1)与农药相比,用4-VA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
提示:有利于保护环境(或杀灭蝗虫的效果比较好)
(2)图1中的甲、乙曲线分别表示某天然牧场中蝗虫和食虫鸟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
①图中可表示食虫鸟的是曲线_____(填“甲”或“乙”),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甲 食虫鸟的营养级较蝗虫的高,种群数量较少
②请在图2中绘出甲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要求在曲线上标注关键点A、B、D点)。
提示:
③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当甲生物种群数量低于a时,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逐年下降,甚至灭绝 当甲生物种群数量低于a时,Nt+1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10正文)某种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分析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该种群最终会消亡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当种群初始密度不同时,种群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D.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B [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该种群最终会消亡,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b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b~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数量增长,B错误;当种群初始密度不同时,种群增长速率可能相同,如图在c点的两侧存在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但是c点右侧种群密度更大,C正确;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维持此密度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捕获量,D正确。]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2拓展应用T2)图1为湖泊甲中鲫鱼种群的R值变化曲线,图2为湖泊乙中鲫鱼种群的λ值变化曲线,假设两个湖泊中鲫鱼种群的初始数量相等,不考虑迁入和迁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b点的种群数量大于a点,b点的种群增长率等于a点
B.b′点的种群增长速率大于a′点,b′点的种群增长率等于a′点
C.若a点种群增长率等于a′点,则 b点种群增长率也等于b′点
D.若a点种群增长速率等于a′点,则b点种群增长速率也等于b′点

B [从a点到b点,R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a点和b点的R值相同, 无法判断两点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值大小,故增长率大小关系无法确定,A错误;从a′点到b′,λ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a′点和b′点的λ值相同,所以增长率(λ-1)相同,且b′点的种群基数更大,故增长速率更大,B正确;a点和b点增长率大小无法确定,a′点和b′点的增长率相同,若a点种群增长率等于a′点,b点种群增长率大小无法确定,同理,若a点种群增长速率等于a′点,b点和b′点种群增长速率大小也无法确定,C、D错误。]
3.(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6正文、图1-8)在捕捞业中,为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一般有两种方式:配额限制和努力限制。配额限制是控制在一定时期内收获对象个体的数量,允许收获者在每一季节或每年收获一定数量的猎物;努力限制是当捕猎对象的种群数量减少后,必须增加收获努力才能获得同样收获量。下图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对种群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某种被捕捞生物的净补充量(出生数超出死亡数的部分)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种群研究的应用分析
A.配额限制适合一些种群数量较少、繁殖能力较弱的经济生物
B.图中可以表示MSY的点是Q
C.若收获持续保持低努力水平,种群数量将上升至N
D.若没有捕捞,种群达到N点后,种群数量可能围绕N点上下波动

C [由配额限制的概念可知,此方式适合种群数量较少、繁殖能力较弱的经济生物,A正确。据题意可知,MSY为获得最大持续产量,图中的Q点可以表示MSY,该点的种群数量特征是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值最大,B正确。持续保持低努力水平,净补充量和低努力收获量相交之前,净补充量大于收获量,种群数量增加;交点之后,净补充量小于收获量,种群数量减少,所以种群数量会维持在交点左右,C错误。若没有捕捞,种群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可能围绕K值上下波动,D正确。]
4.(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6正文)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结构决定着种群内个体被捕食风险的高低,研究者对某种北方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A.鼠兔与植被可构成特有的生物群落
B.根据生活环境推测该鼠兔数量波动很可能呈非周期性波动
C.一定范围内,高原鼠兔种群密度降低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
D.一定范围内,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越高

D [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A错误;根据生活环境推测该鼠兔数量波动很可能呈周期性波动,B错误;据图可知,随鼠兔种群密度增加,警戒距离增加,即被捕食风险减小,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升高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C错误;随植被群落高度增加,警戒距离减小,即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增加,D正确。]
5.(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3-14思考·讨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析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A.林下三种草本植物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B.刺儿菜为阴生植物,郁闭度为0.4左右时更适合生长
C.三种草本植物间的相互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三种植物对土壤、阳光等的利用存在竞争,不利于群落的稳定

B [林下三种草本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所以生态位不完全相同,A错误;从表格中看出,刺儿菜在郁闭度为0.4时种群密度最大,所以刺儿菜为阴生植物,郁闭度为0.4左右时更适合生长,B正确;三种草本植物间的相互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三种植物对土壤、阳光等的利用存在竞争,但会相互制约,所以有利于群落的稳定,D错误。]
6.(不定项)(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4-15思考·讨论)种群的增长受到其他生物与环境的影响。科学家分别将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共同培养、将大草履虫和绿草履虫共同培养,两个培养容器中不同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大草履虫和绿草履虫时,它们会呈“S”形增长
B.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共同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C.相比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大草履虫和绿草履虫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D.图中第18天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大于绿草履虫



ABC [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大草履虫和绿草履虫时,因培养空间及营养物质有限,所以各种群会呈“S”形增长,A正确;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大草履虫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说明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有更大的竞争优势,B正确;由图可知,大草履虫和绿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先增加后维持稳定,说明二者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较小,C正确;图中第18天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和绿草履虫种群都达到了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都为0,D错误。]
一、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___、空间、pH、____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形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________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考点2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成分
温度
抽样检测
二、实验流程
液体
无菌
均匀
盖玻片边缘

数室底部
三、实验结果及结论
在一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前期表现为________增长,后期表现为逐渐____。
“S”形
下降
1.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2)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规格,对于16×25的规格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规格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宽均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
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10-4 mL)。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3.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
1.(2024·山东济南期末)科研人员将培养到第4天的一定量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一段时间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结果如下:计数室中a~e五个区域的细胞总数为54,着色细胞比率为30%,则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  )
A.1.89×109个     B.2.7×109个
C.3.78×109个 D.8.1×108个

C [据图可知,计数室中a~e五个区域都是16个小方格,细胞总数为54,说明一个小方格酵母菌数目为54÷5÷16=0.675,一个大方格体积为,一个大方格含有400个小方格,那么培养液中含有400×0.675=270,由于酵母菌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据此可知,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为2×270×105×102=5.4×109,台盼蓝染液能将死细胞染色,着色细胞比率为30%,说明活菌数比率为70%,因此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5.4×109×70%=3.78×109个,C正确。]
2.(2024·湖北华中师大附中模拟)某研究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1 10 — 0.1 28
2 10 — 0.1 5
3 — 10 0.1 28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营养物质和温度
B.B曲线对应的培养条件是10 mL培养液中5 ℃下培养
C.试管1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
D.温度较低时酵母菌种群几乎不增长,营养缺乏时种群增长缓慢

D [据表格可知,本实验出现了两个变量即营养物质的类型和温度,据曲线图可知,本实验自变量还有时间,A正确。由于3号试管内只加了无菌水,而无培养液,因此酵母菌数量会因缺少营养物质而减少,对应曲线C;2号试管内虽然加了培养液,但因温度较低,因此酵母菌代谢不旺盛,不会大量繁殖,对应曲线B;而1号试管内有培养液,温度也适宜,所以酵母菌代谢旺盛,能大量繁殖,但随后由于营养物质消耗,种群数量下降,即试管1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对应曲线A,B、C正确。据曲线B和C可知,温度较低时种群增长缓慢,营养缺乏时酵母菌种群几乎不增长,D错误。]
体验真题 感悟高考·有章可循
1.(不定项)(2024·山东卷)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AC [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而由a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存在种内互助,避免种群灭绝,A正确;由a至c,乙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最终变成0,说明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增长,增加的个体数目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C正确;a至b阶段,甲种群增长率大于0,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2.(2023·广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 [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合理,A、B、D不合理。]
3.(2024·全国新课标卷)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

C [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细菌是原核细胞,进行二分裂,所以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A正确;Ⅱ期由于资源充足,细菌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种群增长可能会短暂出现“J”形的增长,B正确;Ⅲ期细菌的增殖速率和死亡速率基本相等,总数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Ⅳ期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细菌种群数量会下降,D正确。]
4.(2024·黑、吉、辽卷)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海藻―→海胆―→岩龙虾
图1
(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__________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________(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
(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__________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____________。
死亡率
缓解
间接
负反馈
收支平衡
(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______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______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9
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数量为34只,若当年最大捕捞量超过29只,种群数量降到A点以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会衰退
[解析] (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死亡率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数量恢复,大量捕食海胆,导致海胆数目下降,缓解了海胆的种内竞争,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通过影响海胆的数目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因此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3)分析图2可知,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数量
为34只,岩龙虾种群数量为25只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因此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34-25=9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34-5=29只,否则种群数量会降到A点以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会衰退,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
1.(2024·辽宁沈阳模拟)科研人员通过对某地区松墨天牛(一种松树害虫)的长期监测,发现其在林间活动期主要是4月~11月,2023年的部分监测结果如下图。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课时分层作业(四十三) 种群数量的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A.在4月喷洒农药杀死该种群部分个体,其K值会增大
B.防治松墨天牛的最佳时期应在5月中旬
C.7月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D.8~11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C [在4月喷洒农药杀死该种群部分个体,其K值不会增大,A错误;防治松墨天牛的最佳时期应在5月中旬之前,且越早越好,B错误;7月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C正确;8~11月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因而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2.(2024·山东菏泽一模)20世纪60年代,迁徙到我国新疆地区的高鼻羚羊种群由于捕猎、迁徙路线被阻断、栖息地被破坏而消失。分布在哈萨克斯坦的高鼻羚羊种群由于盗猎、疾病等原因,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2015年高鼻羚羊感染病菌大量死亡,后因全球疫情影响,减少了人类干扰,种群数量逐渐恢复,到2022年已达到“数量巅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A.从2015年到2022年高鼻羚羊种群数量呈现出“J”形增长
B.准确统计高鼻羚羊的种群数量可以采取标记重捕法
C.2015年高鼻羚羊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引起的
D.人类生活的干扰以及疾病是限制高鼻羚羊种群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D [2015年到2022年始终存在环境阻力,所以高鼻羚羊种群数量并不呈“J”形增长,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之一,而不能准确统计,B错误;2015年高鼻羚羊感染病菌大量死亡,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密度制约因素引起的,C错误;人类生活的干扰和疾病均是限制高鼻羚羊种群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3.(2024·黑龙江哈尔滨模拟)如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甲、乙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增长率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A.设甲种群初始数量为a,两年后该种群数量为1.69a
B.随种群数量的增加,单位时间内甲种群的增加量保持不变
C.随种群数量的增加,乙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
D.乙种群数量为50个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B [甲种群增长曲线为“J”形,λ=增长率+1=1.3,假设甲种群初始数量为 a,两年后该种群数量为(1+0.3)2 a=1.69a,A 正确;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单位时间内甲种群的增加量越来越多,B 错误;乙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随种群数量的增加,乙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C 正确;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为100个,种群数量为50个时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快,D 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4.(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在不断的变化,如图表示某种群的种群数量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a、b、c、d代表不同的种群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A.若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从开始到d的这一段时间内,该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
B.若该种群的数量为a,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如ab段,则该种群的数量会减少
C.若该种群的数量为b,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如bc段,则该种群的数量会增加
D.除了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A [若横坐标表示时间,a~b、c~d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从开始到d的这一段时间内,该种群的数量并不呈“S”形增长,A错误;若该种群的数量为a,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如ab段,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该种群的数量会减少,B正确;若该种群的数量为b,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如bc段,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该种群的数量会增加,C正确;除了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等,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5.(2024·辽宁沈阳重点高中模拟)黄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研究人员在长期对某草原黄鼠种群数量调查时发现,每年的4到8月是牧草的生长旺季,在此期间黄鼠种群数量迅速增加,8月底黄鼠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后就迅速减少。进一步调查发现放牧草场中黄鼠种群密度较禁牧草场更大,且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黄鼠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导致4~8月黄鼠种群密度增加
B.4~8月黄鼠种群年龄结构呈现增长型,受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较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C.放牧导致黄鼠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人工放牧改变了黄鼠的生存环境
D.距离公路越近黄鼠种群密度越大,可能是因为车辆活动使黄鼠天敌数量减少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B [4~8月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光照强度增强,黄鼠进入繁殖期,此时植物进入生长期,黄鼠食物供应充足,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导致种群密度大幅增加,A正确;食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草场上放牧时,牧畜啃食植物,导致植被低矮稀疏,导致黄鼠种群环境容纳量增加,C正确;动物对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黄鼠的天敌数量较少,黄鼠被捕食的概率降低,种群密度增加,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6.(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甲、乙两兴趣小组利用等量的相同培养液对酵母菌进行培养,定期取样计数,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A.甲组t2时酵母菌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组t1
B.两组实验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甲组比乙组接种的酵母菌数量多
C.两组培养过程中均适时通入氧气并及时更新培养液
D.若两组均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则曲线中的a值比实际K值低

B [甲组t2时酵母菌增长速率为0,小于乙组t1时的增长速率,A错误;甲、乙两组的培养液等量且相同,甲组更快达到K值,说明可能是由于甲组比乙组接种的酵母菌数量多,B正确;两组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下降,说明培养过程中均没有适时通入氧气并及时更新培养液,C错误;若两组均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由于血细胞计数板统计时活菌和死菌都统计,因此曲线中的a值比实际K值高,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7.(不定项)(2024·河北保定模拟)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有关的,有些是无关的,它们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分析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甲、乙代表上述两类影响因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A.甲、乙代表的因素可分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
B.甲中包含食物、天敌、寄生物、气温和水等因素
C.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是仅乙中各因素为理想状态即可
D.在自然环境中,甲、乙的作用强度常发生变化,但种群的K值是不变的



BCD [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会通过影响种内斗争从而改变种群数量,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等进而使种群数量改变,因此甲、乙代表的因素可分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B错误;“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发生的,因此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是甲、乙中各因素均为理想状态才可发生,C错误;甲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乙属于密度制约因素,都能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在自然环境中,甲、乙的作用强度常发生变化,且种群的K值是改变的,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8.(2024·深圳高三二调)为探究生物资源利用
效率对物种共存的影响,某研究团队分别进行
了黑腹果蝇、伊米果蝇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实
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A.两种培养条件对黑腹果蝇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B.前16天的培养中黑腹果蝇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逐渐增大
C.两种培养条件主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伊米果蝇种群密度
D.年龄结构和基因型组成都会对两种果蝇的种群动态产生影响

D [两种培养条件对黑腹果蝇种群数量变化有影响,混合培养的时候黑腹果蝇种群数量少于单独培养,A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条件有关,B错误;混合培养条件下,黑腹果蝇影响伊米果蝇的数量变化,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年龄结构和基因型组成都会对两种果蝇的种群动态产生影响,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9.(不定项)(2024·山东德州一模)某群落中生活着甲、乙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动物种群,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A.甲种群第12年后的K值与第6年时的相同
B.乙种群在第4年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在第10~12年种群数量不变
C.乙种群在第6年后数量变化类似于“S”形增长
D.在第6~8年间,甲、乙种群的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ACD [第12年后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减小,与第6年的K值不同,A错误;乙种群在0~4年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增加,第4年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在4~10年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在第10~12年增长速率等于0,种群数量不变,B正确;乙种群在0~4年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数量变化类似于“S”形增长,在第6年后种群数量先减少后维持稳定,C错误;第6~8年间,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乙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0.(不定项)(2024·河北廊坊模拟)如图所示实线代表培养液中某种细菌的生长曲线。生长曲线被划分为四个部分: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下列关于这四个时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A.延滞期的出现是因为培养初期细菌基数少,因而数量增长较缓慢
B.对数期时,细菌迅速大量增殖,生长速率一直增大,细胞分裂最旺盛
C.稳定期与营养物质消耗及代谢废物积累有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衰亡期与培养液营养物质匮乏及代谢废物积累有关,不存在细胞分裂



BCD [据图可知,图中最初有延滞期,原因可能是菌株适应新环境需要时间,且最初接种的数量较少,故生长缓慢,A正确;对数期时,细菌迅速大量增殖,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的生长速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该阶段细胞分裂最旺盛,B错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以及代谢废物的积累,种群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达到稳定期,C错误;衰亡期与培养液营养物质匮乏及代谢废物积累有关,但仍存在细胞分裂,只是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1.(14分)(2024·江苏苏州模拟)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优势地下啮齿动物(喜食杂草植物根茎),每年3~6月进入繁殖期,其采食、挖掘洞道及推土造丘行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产生多种影响,为了更好的保护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科学防控草原鼠害,某科研小组对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程度进行了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常采用土丘系数法(土丘系数=实捕鼢鼠数/土丘数)调查地下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调查发现9个标准地(面积为1 hm2)的土丘数为a,鼢鼠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期间,每天9:00~12:00在高原鼢鼠新推土丘位置附近利用探钎探明并剖开其活动洞道,并在洞道中布设10个活捕笼,该操作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a×土丘系数/9(只/hm2)
确保无关变量相同、取平均值减少实验误差
(2)高原鼢鼠挖掘行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产生多种影响。一方面造成草地土壤更新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维持;另一方面,当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超出______________时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因其违背了___________原理。
(3)由于高原鼢鼠种群特征对环境因子存在滞后效应,分别在春季(3~5月)、秋季(8~10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表为2014~2019年间高原鼢鼠栖息地环境因子的变化,图为高原鼢鼠种群参数的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环境容纳量
协调(1分)
表:高原鼢鼠栖息地环境因子的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春季试验区平均地温 4.5 5 4 3.5 6 5
春季试验区雨量指数 18 10 29 24 6 50
秋季试验区平均地温 8 8.5 9 8 7.5 8.5
秋季试验区雨量指数 8.5 8 12 16 23 15
地上生物量 23.5 30 28 33 24 34
地下生物量 740 1 000 600 540 860 78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高原鼢鼠种群参数年变化(2014~2019年)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①年际间种群密度、存活率整体呈________趋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季节间存活率和种群补充量呈______趋势,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降(1分)
从秋季至次年春季,经过严酷的越冬期,再加食物资源短缺,种群内个体的死亡率增加,导致次年春季种群数量的降低
上升
春季至秋季的环境条件对高原鼢鼠生活较为适宜,从而提高了高原鼢鼠该时期的种群存活率、高原鼢鼠每年3~6月进入繁殖期,至秋季后大量新生个体加入种群
[解析] (1)实捕鼢鼠数=土丘系数×土丘数,9个标准地(面积为
1 hm2 )的土丘数为a,故9个标准地的实捕鼢鼠数为土丘系数×a,故鼢鼠种群密度=a× 土丘系数/9(只/hm2)。每天9:00~12:00在高原鼢鼠新推土丘位置附近利用探钎探明并剖开其活动洞道,并在洞道中布设10个活捕笼,该操作可以确保无关变量相同、取平均值减少实验误差。(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超出环境容纳量时,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因此草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违背了协调原理。(3)①从秋季至次年春季,经过严酷的越冬期,再加食物资源短缺,种群内个体的死亡率增加,导致次年春季种群数量的降低,因此年际间种群密度、存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②春季至秋季的环境条件对高原鼢鼠生活较为适宜,从而提高了高原鼢鼠该时期的种群存活率、高原鼢鼠每年3~6月进入繁殖期,至秋季后大量新生个体加入种群,因此季节间存活率和种群补充量呈上升趋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教师用书独具)
(2024·广东梅州一模)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B.该林区的红松、小型鼠和革蜱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的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C [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该林区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该林区的红松、小型鼠和革蜱三种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B正确;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谢 谢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