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究活动 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其界线,会比较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会分析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2.了解中国的特殊天气(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及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3.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学习导航】【学习活动】任务一 描述洞庭湖地理位置【自主学习】1.湖泊的主要功能有: 、借给饮水、 、灌溉、航运、养殖等功能。2.洞庭湖是我国 大淡水湖。3.洞庭湖优越的地理位置:北通 ,南极 。【合作探究】阅读洞庭湖位置图,完成下列任务。(换教材图)1.请说出洞庭湖水系主要由哪些河流组成?2.结合洞庭湖位置图,描述洞庭湖的地理位置。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洞庭湖区成为我国“鱼米之乡”的原因?任务二 了解洞庭湖区环境问题【合作探究】洞庭湖北纳长江汛期泄入的洪水,在城陵矶汇入长江,因而洞庭湖有“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和大规模的人工围垦,洞庭湖面积不断发生变化。如图示意不同时期的洞庭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简要描述湖泊的的主要功能。2.与17世纪中期相比,20世纪中期的洞庭湖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3.洞庭湖面积变化,可能会加剧长江中下游的 灾害,针对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4.针对洞庭湖的洪水灾害,国家可以采取哪些防灾减灾措施。任务三 认识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合作探究】洞庭湖主要环境治理措施时间环境治理措施应对问题1949-1978年兴修水利,先后完成荆江分流工程,南洞庭湖整修工程、洞庭湖堤防修复工程洞庭湖1978-1999年针对洞庭湖区工业推行污水治理,建立洞庭湖区环保机构,出台环保政策与法律,建立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等洞庭湖区2000年以后全面推行洞庭湖区保护与修复政策,如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渔民上岸、关闭湖区造纸企业等洞庭湖区任务四 提出家乡湖泊保护建议【调查】 家乡湖泊湖泊名称湖泊面积主要服务功能饮水功能 人文景观功能 水产品供给功能 栖息地功能 拦截净化功能存在的环境问题泥沙淤积 水体富营养化 有毒物质与农药污染 湖水酸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其他问题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农业污水防治 湖泊生态系统保护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加强执法监管力度 完善湖区环保机构 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其他措施【学后反思】【达标训练】洞庭湖北纳长江汛期泄入的洪水,在城陵矶汇入长江,因而洞庭湖有“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和大规模的人工围垦,洞庭湖面积不断发生变化。如图示意不同时期的洞庭湖。据此完成1~2题。1.与17世纪中期相比,20世纪中期的洞庭湖( )A.水量减少,不能满足周边农业灌溉用水B.面积减少,“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减弱C.水量增加,能够满足周边农业灌溉用水D.面积增加,“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增强2.为了保护和恢复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A.围垦区内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B.流域内围湖造田,增加粮食产量C.围垦区内加固堤坝,抵御洪水 D.流域内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江支流众多,流经地区大多降水丰沛。2024长江干流先后发生4次洪水,其中2024年7月湖南省华容县洞庭湖一线堤防出现决口险情,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材料二: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蓄洪能力强,曾多次使长江的洪患化险为夷。自明清开始,洞庭湖的农民开始围湖造田,加之洞庭湖的入湖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泥沙不断淤积,洞庭湖面积由最大时的约6000平方公里骤减到如今的2600平方公里,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随着洞庭湖面积的萎缩,调蓄洪水的能力也大大减弱。材料三:图1是长江流域示意图,图2是19世纪初和20世纪中期的洞庭湖水系图。(1)洞庭湖位于长江 游(填上/中/下),位于我国三大平原中的 平原。(2)简要分析长江流域易发生洪灾的原因。(3)简要分析造成洞庭湖面积变小的原因。【参考答案】任务一 描述洞庭湖地理位置【自主学习】1.调蓄水量 调节气候2.第二3.巫山 潇湘【合作探究】1.长江、澧水、沅江、资水、湘江。2.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向北通过长江到达巫峡,向南可抵达湖南东部、西部和南部。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降水丰沛,热量充足,河湖众多等。任务二 了解洞庭湖区环境问题【合作探究】1.调蓄水量、借给饮水、调节气候、灌溉、航运、养殖等功能。2.变小。泥沙淤积;大规模的人工围垦。3.洪涝 退耕还湖;中上游建防护林,保持水土。4.修建水库;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田还湖;加强对洪水灾害的监测预警;制定防洪预案;加强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和洞庭湖流域的生态保护,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等。任务三 认识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合作探究】洪涝灾害 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优化【达标训练】1.B【解析】读图可知,与17世纪中期相比,20世纪中期的洞庭湖水量减少,能满足周边农业灌溉用水;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使洞庭湖面积减少,“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减弱。2.A【解析】读图可知,洞庭湖面积不断减少,其原因是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为了保护和恢复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围垦区内退耕还林,恢复植被;流域内围湖造田,增加粮食产量,会破坏生态;围垦区内加固堤坝,抵御洪水、流域内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不是最主要原因。3.【答案】(1)中 长江中下游(2)长江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大;长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汇水量大;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泥沙淤积;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表径流增加,加大了洪水发生的概率;围湖造田使得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3)入湖河流带来大量泥沙,在洞庭湖内淤积,使得湖泊面积逐渐缩小;洞庭湖入湖河流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加速了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解析】(1)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宜昌和湖口,洞庭湖位于宜昌和湖口之间,所以在长江中游;洞庭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2)长江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大,多暴雨天气,短时间内大量降水使得河流水位迅速上升;长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汇水量大,当干支流同时涨水时,长江干流的水量剧增,容易引发洪灾;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洪水下泄速度慢,容易造成洪水泛滥;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泥沙淤积在河道中,使河道变浅、变窄,排水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表径流增加,加大了洪水发生的概率;围湖造田使得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当长江洪水来临时,无法有效地削减洪峰,从而加重洪灾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洞庭湖面积变小的原因:入湖河流带来大量泥沙,在洞庭湖内淤积,使得湖泊面积逐渐缩小;洞庭湖入湖河流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加速了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同时,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直接将湖泊水域变为耕地,极大地减少了湖泊面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