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202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观)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01宏观把握(必修4《哲学与文化》)课本目录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第1课)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唯物的辩证法(3课)社会历史观(5课)人生观、价值观(6课)辩证的唯物论(2课)文化(第三单元)继承优秀传统文化(7课)吸收外来有益文化(8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9课)活 的灵 魂本来外来未来一般到个别宏观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 第2课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认识论 第4课 认识、实践、真理(唯物)辩证法 第3课 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历史观 第5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价值观、人生观 第6课02课标素养要求1.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阐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课标要求政治认同:认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精神:准确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区别,理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要自觉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核心素养03知识结构哲学(第一、二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整个世界)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认识论 (第4课)唯物的辩证法 (第3课)历史观 (第5课)人生观、价值观 (第6课)辩证的唯物论 (第2课)文化( 第 三 单 元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第7课)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第8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9课)哲学概论(第1课)教材结构第五课思维导图 基础主体动力制约 寻觅社会的真谛5.1社会历史的本质5.2社会历史的发展5.3社会历史的主体(1)实践(本质)(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 础前提条件制约基 础第5课知识结构(1)规律(2)总趋势基本矛盾普遍规律总趋势实现途径实现方式地位含义关系(1)历史的创造者(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 求真谛:真实的意义或正确的道理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含义、范围与地位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基本内容地位群众路线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本内容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本框结构04核心考点解析核心考点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劳动群众是主体部分。(1)性质: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相对概念:敌人(2)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内涵不同。(3)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劳动群众。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4)我国人民(群众)的内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1.人民群众的含义2.人民群众的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史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实践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提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不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3.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010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03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人民群众从事决定力量推动3.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材料2: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只会饿死在东篱旁边,怎么可能还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材料3:《诗经》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材料1: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不断积累,终成此书。3.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材料三: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纵观历史,每一次社会的变革, 无论是以前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现在的改革开放,都是由人民群众作为主力军推动的。 ——习近平---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 ——恩格斯材料一: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①地位: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表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3.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核心考点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体现在党的宗旨上1.群众观点的内容和地位①基本内容:(两个“一切”,一来一去)一切为了群众(目的),一切依靠群众(依靠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②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2.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地位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①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②群众观点的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③群众路线的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怎么做)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知识点1 原始社会归纳总结: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 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地位 是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工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群众路线 内容 一切为了 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地位 是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i保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不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运用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回答问题:【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也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05对接高考(2025年1月,浙江,)15. 公益“慢火车”,是铁路部门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和交通不便的老少边地区开行的列车,具有票价低、停站多等特点,服务沿线乡村群众赶集、通勤、通学、就医等出行需求。铁路部门的做法( )①表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②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④其依据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材料没有体现主次矛盾的转化,①排除。②:材料强调为了人民,而不是依靠人民,②排除。③:公益“慢火车”的开行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和交通不便的老少边地区群众的出行需求,这体现了铁路部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③正确。④: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的各项工作应当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铁路部门通过开行这样的列车,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具体利益,④正确。故本题选D。(2024·北京)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国共产党脱颖而出,团结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一九五四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5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②“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③政治制度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④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2.(2024·北京)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梢,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身边有什么问题线索,对基层减负有哪些意见建议,都可以到“留言板”说说。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公开征集问题线索和减负建议,坚持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②直面基层工作难点,为基层减负,要以征集的意见建议作为行动出发点③理顺基层事务职责,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面对矛盾,善于化解矛盾④形式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形式减量促服务增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2024·湖南,10)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地。周立波在小说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从他的创作故事中可以领悟到,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调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这些对《山乡巨变》的成功创作缺一不可。这是因为( )①山乡的自然风光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②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③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④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2024·安徽)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场所…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热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正浓墨重彩地描绘着新征程的新图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 )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我国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③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④生产力要适应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2022·山东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D解析①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非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①不合题意,③正确切题。②:联系具有条件性,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②错误。④:“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能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说明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④符合题意。(2024·浙江)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既缺油又缺钱,大庆油田会战队伍经过3年多奋战,一举甩掉我国的“贫油”帽子,并由此产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保证油田高产稳产,大庆油田科研人员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启了化学驱油技术——聚合物驱的科研攻关。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聚合物黏弹性驱油理论,建立世界首个工业化技术体系,使油田采收率提高了10%以上。随后又经过上万次试验,研究出三元复合驱油技术,采收率再次提高,为大庆油田的接续发展出了新路。迄今为止,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超25亿吨。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关知识,分析大庆石油人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大庆石油人为国内生产了大量原油,一举甩掉我国的“贫油”帽子,迄今为止,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2.5亿吨。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大庆石油人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聚合物性驱动理论,建立世界首个工业化技术体系,最终形成大庆精神。(2025.1浙江首考)我国林业已逐步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原有的家庭承包经营由于林地规模小与碎片化,制约了林业规模化生产和高质量发展。某地坚持承包权微调,经营权灵活调整,采取成片托管、零星赎买、差价交换等形式,实现以村民组为单位的整组山场置换,将零散“小山”换成连片“大山”,达到了减少地块、整合连片的目的,推动了林地集约化整合、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经营效率。该地从产业最底层实现变革,为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保障了林农切身利益。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说明该地为什么要开展“小山”变“大山”的改革。(6分)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改革什么?→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重要性(意义、作用)答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要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2分)规模小、碎片化的经营方式已不再适应林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调整。该地从调整生产关系入手,微调承包权,放活集体林地经营权,将“小山”变“大山”,推动林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了林业生产力。(4分)改卷组答案: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分)(两句任取一句即得1分)。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1分)(写明适应-促进,意思表示正确即可)遵循/坚持/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分)原有的家庭承包经营制约了林业规模化生产和高质量发展,某地坚持承包权微调、经营权灵活调整,将零散小山换成连片大山,推动了林地集约化整合规模化经营(2分)(采分点侧重改革林业制度作用,分析强调改革的作用可得2分,若只有制约给1分)提高当地林业生产力(1分)(必须写出生产力发展角度,是落脚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