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文化交流)第一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202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01整体感知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课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四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三课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五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六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八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九课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人生价值观不忘本来哲学基础知识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整体感知02知识体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继承文化交流(面向未来)第三单元知识体系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文化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03课标素养要求课标要求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核心素养1.科学精神: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多样性,理解文化交流、交融、互鉴的作用、原因和措施。2.责任担当公共参与: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04核心考点解析1.民族文化的地位与作用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⑵形成: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⑶作用: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⑷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2、民族文化的体现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核心考点一、文化的民族性【特别提醒】区分“核心”的提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文化多样性的作用与形成⑴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⑵形成: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知识补充】文化多样性的典型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民族节日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展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核心考点二、文化具有多样性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文化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误区警示】1.不能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只能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2.不能认为本民族文化具有优越性,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3.要尊重文化差异,不能消除差异。4.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指导思想一元化5.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封闭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3.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⑴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⑵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特别注意:“文化多样性” ≠ “文化多元化”前者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即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形式、内容各具特色,后者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倡导文化发展方向、指导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拓展延伸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尊重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 ①文化发展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05真题研析(2025·江苏·高考真题)10.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备案博物馆已达7046家。近期,全国各地又有一批新馆陆续建成开放。某地新建博物馆的设计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自然通风和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该馆的设计(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特征②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的功能③坚持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为我所用④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②:通过自然通风、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体现了对现代社会环保风尚的引导作用,②正确。④: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这直接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现了其底蕴与魅力,④正确。①: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吸收或融合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特征,设计聚焦于本土传统和绿色技术,①排除。③:材料未涉及文化交流互鉴或借鉴其他文化元素,设计主要基于本土传统和现代绿色理念,未体现“为我所用”的交流过程,③排除。故本题选D。(2025·河北·高考真题)12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改革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鼓励支持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研修,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深耕鲁班工坊等品牌。由此可知( )①“留学中国”能力建设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措施②吸引外国学生定居中国是扩大中外交流的主要形式③教育强国建设的立足点是利用好国际优质教育资源④深耕鲁班工坊利于推进国际合作助力教育强国建设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来华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留学事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教育强国的重要指标,“留学中国”能力建设有助于推动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①正确。②:吸引外国学生定居中国有利于扩大中外交流,但“主要形式”夸大了其影响力,②错误。③:教育强国建设的立足点是中国自身的发展实践,③错误。④:深耕鲁班工坊等品牌,有利于促进教育交流,深化国际教育故本题选B。合作,不断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④正确。故本题选B(2025·浙江1月)16. 给文物插上科技翅膀,“数字故宫”走进千家万户:从东方美学、传统服饰中找灵感,在当代审美、日常需要中找方向,华夏大地掀起“汉服潮”……新技术新方式新理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这表明(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突出的精神气质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详解】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而材料强调的是新技术新方式新理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不是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①排除。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但材料强调如何给文物插上科技翅膀,而不是讨论文化软实力的问题,②排除。③:通过将新技术、新方式和新理念应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文明不断求新求变的精神气质,③正确。④:数字故宫、汉服潮等现象表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以及科技手段的运用,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焕发了新的活力,④正确。(2024·全国甲卷)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匾额为建筑的脸面,“黄鹤楼”“拙政园”“荣宝斋”等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 )①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其传播方式创新②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③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人们的精神追求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C①: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社会实践,而不是其传播方式创新,①错误。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人们的精神追求,④错误。(2024,湖北)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B②: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的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②排除;③: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排除。(2024·浙江)《永乐大典》辑入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但其正本不知所踪,副本存世寥寥。几代学人均认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这存世不足百分之四的文化瑰宝,仍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因为( )①《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②《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①排除。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④排除。(2024·北京·高考真题)文化遗产合作是中法两国文化关系中颇具活力的亮点。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协议书,双方联合开展秦始皇帝陵火烧木材和巴黎圣母院火烧木材遗迹保护修复以及价值认知研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具有国际法效力②木质遗存保护这一共性问题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③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④中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是两国文明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对中法双方具有法律效力,而不是具有国际法效力,①错误。中法两国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无关,③排除。(2024·辽宁卷)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图)是唐三彩中的国宝级精品,其造型为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的形象。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 )①乐舞表演构成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②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③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 ④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三彩骆驼载乐俑反映了当时长安百姓社会生活场景,说明乐舞艺术是百姓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不仅仅包括乐舞表演,①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三彩骆驼载乐俑展现了盛唐时期的长安百姓的社会精神生活,没有体现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②排除。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③④正确。答案:D(2024·湖南卷)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其作用的特点②“助推器”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进步③“导航灯”说明了文化是政治文明重要内容④“黏合剂”彰显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润物细无声”反映文化发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①正确。文化的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不是经济对文化的作用,②不选。文化的力量,成为政治文明的“导航灯”,强调的是文化对政治的反作用,③不选。文化的力量,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说明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发展,④正确。答案:B(2025·北京·高考真题)16. 【人见人爱的兔儿爷】泥彩塑兔儿爷曾是旧时京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是许多人喜爱的吉祥物,也是北京城的经典符号之一,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兔儿爷一杆旗的由来】“金盔金甲捣药杵,山形眉三瓣嘴,身后一杆靠背旗”。兔儿爷的背后插着一杆旗,相传是因为玉兔为京城百姓祛病除灾,日夜辛劳,最终累倒在庙门外的一杆旗杆下。这是兔儿爷作为守护者的历史渊源。人们喜爱兔儿爷,不仅因为其形象可爱,还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对护佑平安的美好愿望。【兔儿爷的衍生形象】兔儿爷的形象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出现了娃娃型、卡通型等各种式样,一些设计为了展现美观和威武之气,吸纳了京剧武生的形象特点,将其身后的靠背旗从一杆增加到两杆甚至四杆。这种改变引发了一部分人的担忧,认为一杆旗不仅是兔儿爷形象的重要标志,更象征着兔儿爷治病救人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寓意,提出兔儿爷的传承要原汁原味。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谈谈你对非遗传承要原汁原味这一观点的思考【答案】①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兔儿爷的“一杆旗”是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寓意的核心符号(如祛病除灾的守护者形象),原汁原味的传承能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避免文化内涵在演变中流失。传统符号(如京剧武生元素的融入)若过度改变,可能削弱其作为北京经典文化符号的辨识度,影响人们对非遗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联结。②文化在发展中传承。兔儿爷衍生形象(如卡通型、多杆旗设计)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审美和功能的新需求,创新能增强非遗的生命力,扩大其传播范围(如吸引年轻群体)。非遗的传承本质是“活态传承”,京剧元素的融入正是传统文化间交融创新的例证,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③在保留兔儿爷“一杆旗”象征意义(核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可通过创新形式(如衍生品设计)拓展其表现力,实现“形变神不变”。参考国家级非遗保护要求,可通过数字化记录、传统工艺保护等方式留存原真形态,同时鼓励符合现代审美的创造性转化。④非遗传承既要“原汁原味”地保护文化根脉,又需“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关键在于把握文化内核与外在形式的辩证关系,在守护精神价值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生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