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7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共4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7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共47张PPT)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6一轮复习
(不忘本来——文化继承)
01
宏观把握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哲学
(第1课)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
唯物的辩证法(3课)
社会历史观(5课)
人生观、价值观(6课)
辩证的唯物论(2课)
文化
(第三单元)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7课)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8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9课)
活 的灵 魂
本来
外来
未来
一般到个别
(必修4《哲学与文化》)课本目录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02
知识体系
7.1文化的一般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功能
时间
空间
7 传统文化
(不忘本来)
9 发展中特文化
(面向未来)
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必然选择
基本路径
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
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流
培养负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8 外来文化
(吸收外来)
一般
个别
文化部分单元体系
单元导语: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03
核心考点整合
内涵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功能 引领风尚 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教育人民 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社会 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推动发展 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作用 对个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民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经济、政治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核心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拓展提升: 正确界定文化的功能或作用
(1)从地位上讲,文化对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作用属于影响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
(2)从性质上看,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起阻碍作用。
(3)从领域上看,文化不仅影响个人成长,也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
(4)从过程上看,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是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1.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 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 对政治、经济: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注意双重性)
4. 对社会: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5. 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6. 对人: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的功能(意义、作用)
知识深化
注意:建议与第二框题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双创)”和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等的作用)”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记忆,结合材料的具体情景来灵活运用此知识点。
是什么 ①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②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连续性,具有包容性
为什么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怎么做 ①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③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④坚定文化自信,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⑤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注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相关链接)
2..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历史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
核心考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拓展:
拓展提升
创造性转化的内涵 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创新性发展的内涵 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做法 ①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②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基本 内涵
核心
丰富 发展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具体表现: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爱国主义 ① 地位:核心,贯穿民族精神各个方面。
②作用: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1.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
时代性特征: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核心考点三 中华民族精神
(2) 为什么 重要性
(3) 怎么做 要求
①激励作用: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展示,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补充)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补充:个人发展)
①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②源泉: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③主体: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④交流与继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知识补充、手段上:利用网络现代传媒、课堂教育等宣传弘扬、
②指引作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拓展提升:正确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区别
联 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共同构成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时代精神)
②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注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可以“丰富”,不能“创新”。
归纳总结
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XX精神的(意义/重要性/时代价值) 或分析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XX精神?
①XX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体现,又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民族精神与时倶进的产物;
(例如: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②弘扬XX精神有利于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推动XX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传承和弘扬XX精神,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补充:①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04
真题研析
(2025·北京·高考真题)3. 杏花春雨、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长河落日……品味这些流动在古诗词中意象,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要能够“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这里的“鉴照”说明( )
①古今诗心相映,符合同一律的思维要求
②古诗词有满足今人精神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③千秋一寸心,文化可以跨越时空使人心灵相通
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可以实现物我融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中,“鉴照”指用自己的心灵(诗心)去映照、理解古人的心灵(诗心),体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和精神沟通。
①:同一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要保持自身的确定性,不能混淆或偷换概念。 题干中 “鉴照” 的核心是古今诗心的共鸣(强调心灵相通),而非逻辑上的概念同一,①排除。
②:题干中“鉴照”体现了古诗词作为文化遗产,能够唤起现代人的情感共鸣,满足其精神需求(如审美、情感寄托),这说明古诗词有满足今人精神需要的功能和属性,②正确。
③:“鉴照”直接点明文化(如古诗词)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能让今人与古人的心灵相通。强调了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和沟通性,③正确。
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其特点,但题干强调的古今的“诗心鉴照”(人与人心灵的沟通),而非“物我融合”(人与自然或情景交融),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2025·河北 ·高考真题)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动员力、战斗力以及凝聚力的精神之“源”。据此,可以推出( )
①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伟大建党精神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这句话表明了精神力量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对个人而言,没有精神就没有目标和动力,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对国家而言,没有精神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竞争力,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由此可推知,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①正确。
②:题干聚焦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未涉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未提及爱国主义,②排除。
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动员力、战斗力以及凝聚力的精神之“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作用,由此可推知,伟大建党精神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③正确。
④:题干未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法推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④排除。
故本题选B。
(2025·江苏·高考真题)10.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备案博物馆已达7046家。近期,全国各地又有一批新馆陆续建成开放。某地新建博物馆的设计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自然通风和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该馆的设计(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特征
②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的功能
③坚持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为我所用
④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通过自然通风、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体现了对现代社会环保风尚的引导作用,②正确。
④: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这直接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现了其底蕴与魅力,④正确。
①: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吸收或融合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特征,设计聚焦于本土传统和绿色技术,①排除。
③:材料未涉及文化交流互鉴或借鉴其他文化元素,设计主要基于本土传统和现代绿色理念,未体现“为我所用”的交流过程,③排除。
故本题选D。
(2025·江苏·高考真题)14. 方言既是一个地区或族群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方言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载体,它关联着历史传承、地方认同及文化记忆。《山海情》《繁花》等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带火了当地文旅。某地政府为了活跃地方文化,投资新拍了一部使用方言的电视剧。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就能合乎逻辑地推出( )
A. 有的方言不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
B. 某地政府投资新拍的方言电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
C. 有的具有丰富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载体是方言
D. 有的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却没有带火当地文旅
【答案】C
【解析】
【详解】A:题干明确说“方言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这里的方言是周延的,即“所有的方言都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因此“有的方言不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与题干表述矛盾,A不符合题意。
B:题干以《山海情》《繁花》等为例说明方言影视剧可能盘活地方文化,即“有的方言影视剧可以盘活地方文化”,方言影视剧是不周延的,因此不能推出政府投资的这个新拍剧一定能达到盘活地方文化的效果,B不符合题意。
C:“方言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载体”,根据换位推理,从“所有的A是B”可以推出“有的B是A”,即“有的具有丰富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载体是方言”,C符合题意。
D:《山海情》《繁花》等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带火了当地文旅。说明“有的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带火了当地文旅”,根据换质推理,从“有的A是B”可以推出“有的A不是非B”,不能推出“有的A不是B”,即不能推出“有的方言影
例1(2024·黑吉辽卷)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图)是唐三彩中的国宝级精品,其造型为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的形象。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 )
①乐舞表演构成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②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③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
④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
①:三彩骆驼载乐俑反映了当时长安百姓社会生活场景,说明乐舞艺术是百姓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不仅仅包括乐舞表演,①排除。
②:材料强调的是三彩骆驼载乐俑展现了盛唐时期的长安百姓的社会精神生活,没有体现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②排除。
③④: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③④正确。
例2(2024·安徽卷)一个好的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脉、铭刻记忆的作用。2023年,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由此可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 )
①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
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③通过乡村好地名弘扬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增强民众的归属感
④推动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
①:材料中指出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这表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①正确。
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表述不准确,乡村文化是一个多元的体系,不能简单地说地名处于核心地位,②不选。
③:“弘扬传统道德”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弘扬传统美德,③不选。
④:将地名与文旅、特色产业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实现了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产业振兴,④正确。
(2024·安徽卷)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解析
①: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
②③:材料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
④:文化发展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立足国情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且认同的都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
(2024·湖南卷)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地。周立波在小说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从他的创作故事中可以领悟到,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调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这些对《山乡巨变》的成功创作缺一不可。这是因为( )
①山乡的自然风光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
②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③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
④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①:纯粹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现象,所以山乡的自然风光不具有文化属性,①错误。
②:周立波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词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是《山乡巨变》成功创作的重要因素→表明《山乡巨变》是对特定时代的反映→进一步说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②正确。
③:《山乡巨变》描写了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意识形态性质,③错误。
④: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山乡巨变》的成功在于作者深入农村进行亲身调研,这说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④正确。
(2024·湖南卷)2024年2月23日,“中法友缘·中法青年友好之夜”联欢活动暨中法青年友好交流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以“团结互助、共向未来”为主题,希望两国青年通过交流周活动开启跨越语言与习俗的“相知、相通”之旅,唱响超越背景与文化的“友谊、友爱”之歌。此次交流活动( )
①为中法两国关系打造交流新平台,指引前进新方向
②尊重世界的多样性,践行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
③依托软实力,推动了亲诚惠容的两国关系向深向实发展
④有助于中法两国青年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解析
①:此次交流活动为中法两国关系打造了交流新平台,但“指引前进新方向”夸大了此次交流活动的作用,①错误。
②:此次交流活动尊重了世界的多样性,促进了中法两国关系发展,但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无关,②不选。
③④:本次活动以“团结互助,共向未来”为主题,目的在于促使两国青年开启跨越语言与习俗的“相知、相通”之流,唱响超越背景与文化的“友谊、友爱”之歌,这表明此次交流活动依托软实力,推动了亲诚惠容的两国关系向深向实发展,有助于两国青年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世界,③④正确。
(2024·新课标卷)2016年以来,我国已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建有 20 多家“鲁班工坊”。“鲁班工坊”系统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创新开发了百余个国际化标准,开展了千余人次参加的海外教师研修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今,“鲁班工坊”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创办“鲁班工坊”( )
① 超越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既有模式
②是我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③增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同和影响
④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跃升到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
①:我国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创办多家“鲁班工坊”,是把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教材资源与世界分享,并不是超越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既有模式,①说法错误。
②③:“鲁班工坊”系统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表明创办“鲁班工坊”是我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有利于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同和影响,②③正确。
④:创办“鲁班工坊”说明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但创办“鲁班工坊”并不意味着我国从教育大国跃升到教育强国,④说法错误。
(2024·湖北卷)某县文化馆创立“一个人的剧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致力于把充满爱的文化节目送给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长者,从精神层面给予特殊人群文化关怀,以特色节目传递正能量,坚定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这表明公共文化服务要(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服务特殊人群
②不断发展创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
③体现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怀,增强他们的精神动力
④贯彻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满足特殊人群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解析
①: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①排除。
②:“一个人的剧场”是满足特殊人群的文化需求,不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②排除。
③:“一个人的剧场”从精神层面给予特殊人群文化关怀,以特色节目传递正能量,坚定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这体现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怀,增强他们的精神动力,③正确。
④:“一个人的剧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致力于把充满爱的文化节目送给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长者,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要贯彻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满足特殊人群的文化需求,④正确。
(2024·湖北卷)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解析
①: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这反映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①正确。
②: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的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②排除。
③: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排除。
④: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这说明新式马面裙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渐成时尚,④正确。
(2025·北京·高考真题)16. 【人见人爱的兔儿爷】泥彩塑兔儿爷曾是旧时京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是许多人喜爱的吉祥物,也是北京城的经典符号之一,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兔儿爷一杆旗的由来】“金盔金甲捣药杵,山形眉三瓣嘴,身后一杆靠背旗”。兔儿爷的背后插着一杆旗,相传是因为玉兔为京城百姓祛病除灾,日夜辛劳,最终累倒在庙门外的一杆旗杆下。这是兔儿爷作为守护者的历史渊源。人们喜爱兔儿爷,不仅因为其形象可爱,还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对护佑平安的美好愿望。
【兔儿爷的衍生形象】兔儿爷的形象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出现了娃娃型、卡通型等各种式样,一些设计为了展现美观和威武之气,吸纳了京剧武生的形象特点,将其身后的靠背旗从一杆增加到两杆甚至四杆。这种改变引发了一部分人的担忧,认为一杆旗不仅是兔儿爷形象的重要标志,更象征着兔儿爷治病救人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寓意,提出兔儿爷的传承要原汁原味。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谈谈你对非遗传承要原汁原味这一观点的思考
【答案】
①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兔儿爷的“一杆旗”是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寓意的核心符号(如祛病除灾的守护者形象),原汁原味的传承能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避免文化内涵在演变中流失。传统符号(如京剧武生元素的融入)若过度改变,可能削弱其作为北京经典文化符号的辨识度,影响人们对非遗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联结。
②文化在发展中传承。兔儿爷衍生形象(如卡通型、多杆旗设计)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审美和功能的新需求,创新能增强非遗的生命力,扩大其传播范围(如吸引年轻群体)。非遗的传承本质是“活态传承”,京剧元素的融入正是传统文化间交融创新的例证,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在保留兔儿爷“一杆旗”象征意义(核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可通过创新形式(如衍生品设计)拓展其表现力,实现“形变神不变”。参考国家级非遗保护要求,可通过数字化记录、传统工艺保护等方式留存原真形态,同时鼓励符合现代审美的创造性转化。
④非遗传承既要“原汁原味”地保护文化根脉,又需“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关键在于把握文化内核与外在形式的辩证关系,在守护精神价值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生命力。
(2025·河北·高考真题)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邯郸,与之相关的成语有一千多条,其中有的是古代战争的记叙,有的是历史史实的概括,有的是生产生活实践的总结。如表现战争中用兵之术的“围魏救赵”,反映主动认错良好品格的“负荆请罪”等,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成语文化折射出的善于思辨、勇于担当、包容进取等人文精神,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塑造着城市的灵魂。
材料二 为适应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邯郸立足于丰富的成语文化资源,秉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理念,注重成语文化在穿越时空中活态呈现。以“新”续“旧”,“唤醒”了成语,激活了古城;开展成语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成语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让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汲取精神食粮;打造成语主题公园,并积极开发成语饮食等各类文创产品,提升城市品位;发行中英文双语版《邯郸成语典故帛书》,推进成语文化的国际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社会历史的本质”“建设文化强国”的知识,说明邯郸成语文化缘何而生,如今又是如何激活古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
【答案】(1)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邯郸成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邯郸成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即古代战争、历史史实、生产生活实践的反映。③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邯郸通过开展成语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成语文化脑入学校教育中,让青少年在耳潘目染中汲取精神食粮。④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邯郸通过打造成语主题公园,并积极开发成语饮食等各类文创产品,不断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⑤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邯郸通过发行中英文双语版《邯郸成语典故帛书》推进成语文化的国际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