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地理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教案 共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地理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教案 共3课时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
1.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明确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
教学重点
)
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
教学难点
)
制作简易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识别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等相关知识。
(
教学准备
)
准备一个带有文字、标注清晰规范的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的真实形状。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教师活动】展示“天圆地方”“太阳和月球(非真实大小比例)”“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地球卫星影像”等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典型事件图,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从直觉认知→逻辑推理→实践证明→亲眼所见,说明人类认知地球是个球体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指导学生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按时间排序,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一。
【学生活动】观看教师出示的图片,明确地球的形状,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一。
【教师活动】出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并思考这些实例。
【学生活动】观看教师展示的图片,思考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地球真正的形状。
【承转】结合“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与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时间,引入“地球的大小”。人类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议一议: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2.地球的大小
【教师活动】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引导学生讨论描述地球大小的方法。结合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二,补充极半径、赤道半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地球的大小,让学生掌握分析地球大小的方法,通过比较、计算,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的结论,进而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从宇宙空间看,仍可将地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和“为什么人们将地球仪制作成规则球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问题。
【学生活动】总结描述地球大小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二。
【教师活动】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地球的大小,结合教材第12—13页的活动,并补充一些案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掌握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引导学生结合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及相关图片,思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在哪个地方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呢?(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地球赤道周长数据,另一方面为后面地球自转周期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活动】掌握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三。
【承转】结合刚才所学的地球大小的数据,知道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制作、作用与组成,演示地球仪正确的摆放方式,讲解地轴、北极和南极、赤道、纬线和经线等重要的点和线。利用教材第14页图1.9“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梳理要点,指导学生读图标记,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四。
【学生活动】掌握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四。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14—15页活动,指导学生课下制作简易地球仪,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注意事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活动】掌握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五。
课堂小结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比较和归纳经线与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的变化规律。
(
教学重点
)
1.经线与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
教学难点
)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
教学准备
)
准备一个带有经纬网、标注清晰规范的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出示“地球仪”和“地球卫星影像”图片,提出问题: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主要有哪些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的不同之处: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而地球仪是个正球体;地球仪上有地轴、经纬线、经纬度、南北极等。这些都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加上去的,事实上它们在地球上都是不存在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等知识。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
一、经线和经度
1.经线
【教师活动】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15页正文第1段内容,了解经线的基本概念及其指示方向。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5页正文第1段内容,了解经线的基本概念及其指示方向。
【教师活动】出示“经线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手中的地球仪,从形状、指示方向、经线长短、经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经线的数量、任意两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等方面归纳经线的特点。
【学生活动】结合“经线示意”图及手中的地球仪,总结经线的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北极上空、南极上空、赤道上空等)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并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经线形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学生画出经线的南极上空俯视图和赤道上空侧视图即可,不必标注经度。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总结经线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一。
【承转】这么多条经线,如何区分它们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经度”的学习。
2.经度
【教师活动】出示“经线和经度示意”图,结合图中的动画讲解经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15页正文第2段内容,重点分析教材图1.11“经线和经度”,让学生掌握东经和西经的表示符号,总结经度的变化规律,了解本初子午线的标志。
【学生活动】结合“经线和经度示意”图,了解经度的概念。阅读教材第15页正文第2段内容及图1.11“经线和经度”,掌握东经和西经的表示符号,总结经度的变化规律。结合第16页思与学,了解本初子午线的标志。
【教师活动】出示“经度变化规律示意”图,结合动画让学生强化学习东西经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表示符号。
【学生活动】结合“经度变化规律示意”图及其动画,强化对经度的变化特点及其符号的学习。
3.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明确经线都是半个圆线圈,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组织学生讨论: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上的经线,掌握经线圈的特点。通过讨论得出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之间的关系:两条经线度数之和为180°;除0°经线和180°经线外,一条为东经,另一条为西经。
【教师活动】出示“东西半球的划分”图,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比较这两个经线圈,引导学生观察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大陆少,明确一般我们看到的东西半球图是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
【学生活动】结合“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在地球仪上比较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大陆状况,理解一般我们看到的东西半球图是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原因,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教师活动】出示“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示意”图、“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及其动画,让学生辨析东西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关系。并通过计算,让学生巩固东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总结经线和经度的基础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学生活动】结合“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示意”图、“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及其动画,掌握东西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关系,总结经线和经度的基础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承转】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掌握了经线的定义及特点,经度的划分、表示及变化规律。现在请大家再仔细观察地球仪,地球仪上除了经线和经度外,还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纬线和纬度”。纬线是如何定义的?纬线有什么特点?纬度是如何划分、如何表示的呢?纬度有什么变化规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纬线和纬度”。
二、纬线和纬度
1.纬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17页第1段内容,找出赤道、纬线等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7页第1段内容,找出赤道、纬线等基本概念。
【教师活动】出示“纬线示意”图,引导学生从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纬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数量等方面深入了解纬线的特点。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的“纬线示意”图,掌握纬线的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北极上空、南极上空、赤道上空等)观察地球仪上的纬线,并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纬线形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学生活动】根据纬线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上的纬线,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2.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活动】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并结合教材第17页图1.14“南北半球的划分”,说明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材第17页图1.14“南北半球的划分”,明确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承转】这么多条纬线,如何区分它们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纬度”的学习。
3.纬度
【教师活动】出示“纬线和纬度示意”图,结合图中的动画讲解纬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17页第2段内容,重点分析教材图1.15“纬线和纬度”,让学生掌握北纬和南纬的表示符号,以及纬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结合“纬线和纬度示意”图,了解纬度的概念。阅读教材第6页第2—3段内容及图1.6“纬线和纬度”,掌握北纬和南纬的表示符号,以及纬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结合“纬线和纬度示意”图及其动画,强化学生对纬度的变化规律的学习。再次出示“纬线和纬度”图,让学生观察北纬和北半球、南纬和南半球的关系。
【学生活动】结合“纬线和纬度示意”图及其动画,强化对纬度变化规律的学习。结合“纬线和纬度”图,掌握南北纬和南北半球的关系。
【教师活动】出示“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图,让学生找出低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的范围,明确中、低纬度地区和中、高纬度地区的分界线。
出示“地球上的五带”图,让学生简单了解五带的名称和范围,了解回归线(23.5°纬线)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极圈(66.5°纬线)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几条特殊的纬线,此部分知识在后面“地球的公转”中重点讲解,这里只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
组织学生总结纬线和纬度的基础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四。
【学生活动】结合“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掌握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了解地球上五带的划分,进而掌握几条重要的纬线——30°N、60°N、23.5°N、66.5°N、30°S、60°S、23.5°S、66.5°S等纬线,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四。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18页活动,指导学生总结经线(度)和纬线(度)的共同之处和区别。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第18页活动,掌握经线(度)和纬线(度)的共同之处和区别,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五。
课堂小结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3课时)
(
教学目标
)
1.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利用经纬网辨别两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
教学重点
)
1.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位置。
2.利用经纬网辨别两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
教学难点
)
利用经纬网辨别两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
教学准备
)
准备一个带有经纬网、标注清晰规范的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轮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如果遇到事故需要救援,该怎样确定遇事船只的确切位置?其实,这和我们日常进入电影院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是一样的问题。引出经纬网的概念,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
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的概念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先出示“纬线和纬度”图、“经线和经度”图,然后再出示“经纬网”图,让学生直观理解经纬网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理解经纬网的概念。
【承转】地球表面任意一地点的位置,可以用相交于该点的经线和纬线确定,用经纬度表示。经纬网有什么作用呢?
2.经纬网的作用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掌握经纬网的作用。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经纬网的作用——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经纬度位置。出示“经纬网及‘泰坦尼克号’失事地点位置示意”图,让学生读出“泰坦尼克号”失事地点的经纬度位置,然后拓展讲解经纬度位置的书写。首先出示“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图,让学生分别读出两图中A地点的纬度和经度,然后出示两幅图的叠加图——“经纬网”图,让学生读出A地点的经纬度,并讲解经纬度的书写规律:先写纬度,再写经度,二者中间为逗号;书写纬度和经度时先写数值,再写表示方向的符号。
展示立体经纬网转化为平面经纬网,让学生在平面经纬网图中找出A、B两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再结合案例强调经纬度位置的书写规律,并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提醒学生书写某地点经纬度位置时,不要忘记标方向符号。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经纬网及‘泰坦尼克号’失事地点位置示意”图,学会读取某地点经纬度位置的方法,并结合出示的“纬线和纬度”图、“经线和经度”图、“经纬网”图,学会在立体的经纬网图中判读某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再在平面经纬网中巩固经纬度的书写方法,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承转】根据任务一,我们知道,告知别人某地经纬度位置时,一定不要忘了方向符号,但注意0°经线(本初子午线)和0°纬线(赤道)除外。某地点的经纬度位置与我们进入电影院根据排号和座号确定自己的位置很相似,都具有唯一性。经纬网具有哪些用途?
3.经纬网的应用
【教师活动】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轮船,在辽阔天空中翱翔的飞机,都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方便导航。因此,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方便导航,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出示相关案例及带有经纬网的“世界海陆分布”图,教师提问,个别同学回答问题,纠正并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经纬网的作用,巩固经纬度位置的书写方法,为下面“经纬网的判读”埋下伏笔,并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学生活动】了解经纬网的作用,根据教师出示的案例及相关图片,找出遇险船只的位置,判读从上海港出发的救援船只的行驶方向。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承转】要想顺利完成救援行动,就必须会判读经纬网。同学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经纬网来定位的例子?
4.经纬网的判读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经纬网判读的重要性。经纬网的判读主要包括判读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和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两部分内容。判读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内容学生相对熟悉,可采取“出示问题→总结规律→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来授课。
出示“经纬网”图,让学生判读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经纬度。引导学生结合纬度的分布规律,先判断图中四地的纬度位置,然后再结合经度的分布规律,判断图中四地的经度位置。
【学生活动】回顾“经纬度的分布规律”的相关知识,判读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经纬度。
【教师活动】让学生继续判读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在的半球,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知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由此可判断四地所处的南北半球位置。通过“东西半球的范围”图,回顾并总结东西半球的判读方法,判断四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
【学生活动】回顾“南北半球范围”“东西半球范围”的相关知识,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处的半球位置。
【教师活动】出示“立体经纬网图”,让学生判读图中A、B、C、D四地所在的纬度地区(高、中、低纬度地区)。
【学生活动】回顾“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的相关知识,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在的纬度地区。
【教师活动】总结判读经纬网地图上某地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引出“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的内容在第三节中会详细讲解,这里主要结合已学相关内容进行适当拓展。此部分内容可采取“总结规律→出示问题→学生回答”的方式,从经纬线特点判定方向和根据经纬度判定方向两个角度来授课。
出示经纬网图,带领学生回顾“经纬线的特点”知识,让学生根据经纬线的特点判定图中各点的方向关系。
【学生活动】根据经纬线的特点判定图中各点的方向关系。
【教师活动】及时纠正和总结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经纬网地图中,除了利用经纬线的特点判定两地之间的方向关系,还可以根据两地的经纬度加以判断。继续出示经纬网图,带领学生回顾“经纬度的分布规律”知识,重点讲解分析“东经东大,西经西大”“南纬南大,北纬北大”的内涵,让学生根据所讲内容判定图中各点的方向关系。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根据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判定图中各点的方向关系。
【教师活动】及时纠正和总结学生出现的问题。继续出示经纬网图,带领学生学习两地分别位于东经和西经,两地一个位于北纬一个位于南纬的方向关系判读方法。让学生根据所讲内容判定图中各点的方向关系。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根据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判定图中各点的方向关系。
【教师活动】及时纠正和总结学生出现的问题。带领学生再次回顾刚才所学的重要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学生活动】根据刚才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20页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位置,并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四。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第20页的活动,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四。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