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地理 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地理 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共2课时)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
1.结合“地面高度的计算”示意图,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能够估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尝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判读山坡的陡缓。
(
教学重点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判读山坡的陡缓。
(
教学难点
)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
教学准备
)
准备山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来呢?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
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师活动】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的?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介绍海拔的概念,分析概念中的“海平面”,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0刻度。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图片,掌握海拔的概念。
【教师活动】介绍相对高度的概念,强调“另一个地点”,引导学生分析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指导学生读教材第32页图2.9“地面高度的计算”,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甲、乙两地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强调海拔和相对高度一般都以“米”作为计量单位。
【学生活动】读教材第32页图2.9“地面高度的计算”,巩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从图中读取甲、乙两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师活动】出示“珠穆朗玛峰”“吐鲁番盆地最低点——艾丁湖”的景观图和海拔数据,引导学生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图文资料,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巩固相对高度的概念,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承转】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什么呢?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教师活动】出示某区域一些海拔相同的点,通过动画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引导学生总结等高线的概念,进而总结等高线地形图与等高距的概念。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图文资料,分析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与等高距的概念。
【承转】结合刚才所学的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的相关知识,你能总结出等高线地形图有哪些特征吗?
3.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教师活动】结合刚才绘制的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总结: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除陡崖外,等高线不相交;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一般相同。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演示绘制的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归纳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一般特征。
【承转】从等高线地形图上,一般可以判读出哪些信息呢?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山坡的陡缓
【教师活动】出示“等高线示意”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示意图中左右两侧山坡的坡度有什么不同,对应的等高线又具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总结出: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如果等高线间隔非常均匀,说明坡度均一;如果等高线的高处稀疏,向下逐渐密集,说明坡度上缓下陡;如果等高线的高处密集,向下变得稀疏,说明坡度上陡下缓。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等高线示意”图,分析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教师活动】出示漫画,引导学生分析坡度陡缓与攀登难易度的关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攀登距离越短,攀登难度较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攀登距离越长,攀登难度较小。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漫画,分析坡度陡缓与攀登难易度的关系。
【教师活动】出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提问:在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坡的陡缓怎么判断?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在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度的方法。
【教师活动】出示其中两幅等高距相同的图(甲、乙),引导学生分析:在等高距、等高线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坡越陡;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坡越缓。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出示的甲、乙两幅图的特点,结合之前所学比例尺大小与代表实地距离的关系,分析甲、乙坡度大小。
【教师活动】出示其中两幅比例尺相同的图(甲、丙),引导学生分析:比例尺相同、等高线密度相同,等高距越大,坡越陡;等高距越小,坡越缓。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出示的甲、丙两幅图的特点,分析甲、丙坡度大小。
【承转】学习了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坡度陡缓后,再学习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教材第33页图2.10“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地形部位”,观察图中①②③④处等高线特点,说出其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学生活动】读教材第33页图2.10“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地形部位”,了解常见地形部位的名称及等高线特点。
【教师活动】出示山峰素描图和等高线图,引导学生归纳山峰的等高线特征。出示盆地素描图和等高线图,引导学生归纳盆地的等高线特征。再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山峰和盆地等高线地形图的异同。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山峰、盆地素描图及其等高线图,分析山峰与盆地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并对比二者的异同。
【教师活动】出示山脊素描图和等高线图,引导学生归纳山脊的等高线特征。出示山谷素描图和等高线图,引导学生归纳山谷的等高线特征。再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山脊和山谷等高线地形图的异同。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图片,分析山脊、山谷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并对比二者的异同。
【教师活动】出示山脊和山谷地形图,对比分析山脊、山谷中间与两侧海拔的关系。强调判断山谷和山脊切忌只观察等高线的形状,而应根据等高线数值(海拔)的变化规律,即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也可简单总结为“高谷低脊”。山脊是中部高,两侧低,通常是分水岭;山谷是中部低,两侧高,多发育河流。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图片,分析山脊、山谷中间与两侧海拔的高低,总结判读山脊、山谷的规律及其影响。
【教师活动】出示陡崖等高线图及瀑布景观图,引导学生归纳陡崖的等高线特征,指出陡崖如果位于山谷处,容易形成瀑布景观。出示鞍部等高线图,引导学生归纳鞍部的等高线特征。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陡崖等高线图和鞍部等高线图,分析陡崖、鞍部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承转】同学们都爬过山吧?刚才学过的这些地形部位的景观图又是什么样的呢?
6.常见地形部位的景观图
【教师活动】出示四幅地形部位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说出地形部位名称。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四幅地形部位的景观照片,巩固所学地形部位名称,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承转】在阅读等高线地形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计算问题呢?
7.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
【教师活动】出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引导学生计算位于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及图中的等高距,并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进而总结计算规律。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某区域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探究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等高距的方法。
【教师活动】出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引导学生估算山顶的海拔、两座山峰的相对高度,并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进而总结计算规律。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某区域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探究估算山顶的海拔、两座山峰的相对高度的方法。
【教师活动】出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引导学生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并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进而总结计算规律。引导学生分别估算出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海拔)、崖底的绝对高度(海拔),二者相减,得出陡崖的相对高度。也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直接代入数据计算,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在此重点讲解一下“闭合等高线区域内海拔”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某区域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探究估算陡崖相对高度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承转】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那么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什么呢?
8.等深线
【教师活动】出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等高线的概念,尝试说出等深线的概念。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海拔,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图片和所学知识,尝试说出等深线的概念及特点。
课堂小结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比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与一般着色规律。
2.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
教学重点
)
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
教学难点
)
各类地形的特征。
(
教学准备
)
准备山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观察下面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通过学生回答,巩固其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山体部位的相关知识。如果我们在该图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会怎么样呢?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
分层设色地形图
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
【教师活动】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归纳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
【承转】一般情况下,如何给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涂上不同的颜色?
2.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的一般规律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35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着色的一般规律: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丘陵,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部分。同时指出,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图例说明各种颜色表示的高度或深度范围。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第35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归纳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的一般规律。
【承转】刚才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规律时,我们提到了平原、高原、山地和丘陵等,这些都属于陆地地形类型。
3.陆地地形类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教材第35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在两幅图中找出陆地表面的五种地形类型。出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归纳我国的地形类型复杂多样的特征。
【学生活动】读教材第35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在两幅图中找出陆地表面的五种地形类型,并标注名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教材第35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中找出山地,再出示山地的素描图,引导学生归纳山地的地形特征。出示落基山脉的景观照片,让学生感受山地的地表特征。
【学生活动】读图归纳山地的地形特征,结合教师出示的落基山脉的景观照片,感受山地的地形特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教材第35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中找出丘陵,再出示丘陵的素描图,引导学生归纳丘陵的地形特征,让学生感受丘陵的地表特征。
【学生活动】读图归纳丘陵的地形特征,感受丘陵的地表特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山地和丘陵的相同点是地表都崎岖不平,不同点是山地的海拔较高,海拔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丘陵较低,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山地小。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引导,对比、分析、归纳山地和丘陵的异同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教材第35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中找出高原,再出示高原的素描图,引导学生归纳高原的地形特征。出示东非高原景观照片,让学生感受高原平坦的地表特征。
【学生活动】读图归纳高原的地形特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教材第35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中找出平原,引导学生归纳平原的地形特征。出示我国东北平原景观照片,让学生感受平原平坦的地表特征。
【学生活动】读图归纳平原的地形特征,结合出示的东北平原景观照片,感受平原的地形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东北平原、东非高原景观照片,引导学生分析平原和高原的相同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点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高原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一般在500米以上。
【学生活动】结合出示的我国东北平原、东非高原景观照片,对比、分析、归纳平原和高原的异同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教材第35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中找出盆地,再出示盆地的素描图,引导学生归纳盆地的地形特征。出示我国四川盆地的景观照片,让学生感受盆地的地表特征。
【学生活动】读图归纳盆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出示的景观照片,感受盆地的地表特征。
【教师活动】结合前面对各种地形特征的分析,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见教材后附图)找到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等地形区,简单分析其主要特征。
【学生活动】结合世界地形图(见教材后附图),识别世界主要的地形区,落实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读图方法。
【教师活动】结合本节学习的内容,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