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说“木叶”》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说“木叶”》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林庚
学习目标
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
1
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2
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
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4
情境导入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树叶”
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作者介绍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
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
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
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
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
国文学简史》等。
作者介绍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
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年少时“清华四
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
年老时 “北大中文四老” (吴组缃、王瑶、
季镇淮)之一。 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
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吴组缃

解题

解题
“说”是一种文体。
“说”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
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比较灵活。“说”属于
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
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形象。
「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正音
袅袅 niǎo
柳恽 yùn
庾信 yǔ
陆厥 jué
橘徕 jú lái
寒砧 zhēn
万应锭dìnɡ
冉冉 rǎn
沈佺期 quán
涔阳 cén
门栓 shuān
窸窣 xī sū
「 文本探究」
任务二:细读文章1-3段发现问题的过程,思考作者是
如何发现问题的,画出行文思路。
(总结句)
①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
对比数量发现矛盾
却发展到了“落木”。
木叶
树叶
是因为文(字洗练?
猜想和否定猜想


③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
④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树 叶

⑤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落木
(上段尾句——过渡句)
(独立成段的句子)
⑥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
通过“树叶”“落木”的比较、联想、猜想的充分
⑦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扩散,最终又聚焦到问题在于“木”字。
乎是一字千里。
作者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
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
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分析“ (叶)”与“ (叶)”。
品读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 ”
与曹植的“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思
考诗句中 “高木”与“高树” 所营造的
有何不同?
1
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 ”
空阔
曹植的“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饱满
“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 的因素,
2
这正是“木”的
,为什么
“木”会有这个特征呢?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疏朗)
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浓荫
文字洗练
任务三: 细读文章第六段, 体会“木叶”“落叶”“黄叶”
“落木”的不同意味。
【疏朗的清秋气息;飘零;疏朗与绵密的
落叶微黄、干燥
木叶
落叶
交织】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太黄、湿润
黄叶
落木
更显空阔
木叶
落木
树叶
诗人们钟爱 “木叶”
古诗很少用 “树叶”
“木 叶”成为
诗人所钟爱的
对象
发现问题
“木叶”与“树叶
的不同”
代表树干,含有落
叶的因素

分析
问题
“木 ”的艺术
特征及原因
暗示性
“木 叶”
微黄与干枯
概念上:相差无几
小结“木 叶”
“树叶”的异

总结
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巩固练习
谈论交流
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 阻隔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 绵绵愁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世事无常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 相思
”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诸多意象因其固有的浓厚情感色彩而显得相对稳定,诗人常常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相似或相近的情感。然而,也有时诗人会将同一意象融入不同的意象体系中,从而使其呈现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情感。以下是对某首诗中“梅”这一意象暗示性的思考。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强调了凌寒独开,不畏严寒,高洁品质(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寂寞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乐观坚定,壮美豪放,充满自信。
(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课后作业
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 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